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锐评 | 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稳步推进改革创新

国际货币研究所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国外疫情形势尚不明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等。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新的一年中我们给自己制定了新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等。同时,释放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等金融政策信号。针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点评,IMI专家从2021年GDP增速目标“回归”、中国未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预期、碳中和助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不同角度阐述观点。

以下为文章全文:


 1

2021年GDP增速目标“回归”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将以下中长短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有很好的信心来保证完成今年6%以上经济增长速度:(1)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呈现出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板块蓬勃向上气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带来无接触经济快速的发展。(2)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要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放,同时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所以我们在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这一块应该能够有很好的收获,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很重要的最直接的来源。(3)向改革要动能。十九届五中全会进行了很多的战略部署,这当中改革开放依然是主要动能。这两年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一些重点领域的机制体制,特别是政府责任转变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这些成绩将会转化为我们这两年在资源配置中的能量。(4)今年保增长的动能在于我们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会使内需有一个释放的过程。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对于经济目标不应该只关注6%这个数字,而不关注后边“以上”两个字。现在来综合的来看,预期目标是“6%以上”,6%是底线,“以上”部分实际上是没有上限的。对于GDP对(实现)6%我们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以上”,上到多少?跟很多因素是相关的,比如说全球的疫情的控制情况,现在各国疫情控制的最终成效尚不确定。如果说这些条件逐步的好转,那么我们对“以上”的“上”到多少,也可以慢慢的清晰。IMI特约研究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2021年中国GDP增速约在8%左右,把2021年经济增速目标定为6%的几个原因,一是全球与中国经济复苏依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二是经济增速目标设定较低,可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预留空间;三是虽然疫情冲击导致2020年经济增速仅为2.3%,2021年经济增速可能超过8%,但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仍在6%上下,2021年之所以定为6%,可以与未来几年更好地衔接起来。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教授戴稳胜认为,以中国目前对疫情的控制水平、疫苗推广的力度、经济恢复的速度看, GDP增速目标增长6%以上在达成丝毫不成问题,同时该目标也完全可以满足2035年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发展目标的要求。但是该目标低于绝大多数研究机构的预期,这展现出中国绝不会刻意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而是将在碳达峰、碳中和指引下,继续提质增效政策,经济增长继续从求速度向求质量转变的决心。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该目标也是基于对国际形势预判的结果。以目前欧美疫苗的质量、疫苗接种推广进度,特别是美国,要在年底前控制疫情非常困难。这样的预期之下,外需将受限,经济增速也将受到一定影响。

IMI研究员王彬认为随着国内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正轨、海外疫情在疫苗推广后出现逐渐走低的情况下,我国提出了全年6%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要求。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理念与政策上持续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与强化风险意识的连贯性。从就业角度看,去年我国实现新增就业1186万,超额完成900万的目标任务。我国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处于净减少状态,1%的经济增速大约可以对应200-300万的就业人口,因此6%的经济增速目标可以满足今年1100万的新增就业要求。两会工作报告提出6%的经济增长目标,决定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也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2

六部委新政为人民币国际化加速

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十四五”期间,货币政策方面,重点是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性和透明度,建立制度化的货币政策沟通机制,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当然,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会进一步深化,中央银行政策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传导更加顺畅,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至小微、民营企业。在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工作的重点是要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十四五”期间,针对金融创新发展和金融风险演变特点,人民银行会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逐步将主要金融活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重点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与金融基础设施监管的统筹监管。此外,我们会继续推动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不断补齐制度短板,减少监管空白和监管套利。

IMI学术委员、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从五方面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灵活精准、合理适度:(1)《报告》关于宏观杠杆率的提法未变但位置有所调整。今年将这个目标放到了货币政策部分而非在当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中,具体提法是“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显然,其中“稳杠杆”的提法与前些年基本一致,但从摆放的位置上看重要性或有所降低,反映了去年因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较多,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的客观后果,“稳杠杆”并非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当然,在经济增速快速回升的基准情行下,宏观杠杆率企稳甚至回落也是值得期待的。(2)《报告》依然强调了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这次《报告》在货币政策部分讲的非常明白,继续强调要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明确要求适当降低小微企业支付手续费,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3)《报告》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有原则要求,还提出了具体做法。内容涵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完善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报告》要求今年务必做到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4)《报告》还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了具体部署。包括:继续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强化公司治理,推进政策性银行分类分账改革,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等。(5)《报告》虽然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题着墨不多,但并不意味着防风险工作不重要。《报告》在强调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的同时,仅提及完善金融风险处置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从国家层面来讲,发展是硬道理,稳增长是当前宏观政策的优先项;但从部门层面来看,防范化解前述金融风险仍然是守土有责。

管涛认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仍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今年将继续优化和落实减税政策。今年《报告》虽没提及减税降负的具体数量目标,但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实施助企纾困政策需要,仍强调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降负举措。此外,《报告》还提出要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今年的重头戏是要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大预算公开力度,精简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办理流程和手续;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

张明认为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和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是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企业救助方式。减免社保费是财政为市场主体减负的主要手段,而增加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允许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是金融为市场主体减负的主要手段。与2020年相比,2021年财政政策总体上呈现边际收缩态势。财政政策的边际收紧就使得货币政策走向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一减一增,稳中有降”的确是对当前财政金融政策的准确概括。“一减一增”是对财政政策而言,一方面要降低政府自身对财政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要降低财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漏损,增加财政资源直达基层的力度。“稳中有降”是对货币信贷政策而言,要在稳杠杆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总理提出的是稳杠杆,而非降杠杆。这再次回应了之前“不转急弯”的说法。

 3

碳中和助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陈雨露表示,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人民银行初步确立了 “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所谓“三大功能”,主要是指:一、通过货币政策、信贷政策、监管政策、强制披露、绿色评价、行业自律、产品创新等,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项目、绿色转型项目、碳捕集与封存等绿色创新项目倾斜;二、通过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绿色和棕色资产风险权重调整等工具,增强金融体系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能力;三、推动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碳期货等衍生产品,通过交易为排碳合理定价。而要发挥好这“三大功能”,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即:一、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二、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三、逐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四、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五、积极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

IMI学术委员、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认为绿色可持续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元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首先是绿色可持续。在后疫情时代,各国政府、企业和投资者普遍更加关注绿色经济复苏,以绿色为核心的ESG理念成为全球不同经济体的共同语言,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新主流。(1)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球不同经济体的共同语言。中国主动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符合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主动行动,体现了大国责任与担当精神,充分展示了国家层面加快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的决心。(2)不断提升低碳发展的可行性。国家碳达峰与碳中和在为各行业厘定明确目标与方向的同时,亦为各行业与省份保留一定的弹性。国家已明确碳达峰的年份为2030年,但在碳达峰的峰值上为各个行业与省份保留了一定的弹性及灵活性,使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其当地的能源架构、天然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等,制定应地制宜的碳达峰与碳中和路径。(3)强化机制提高碳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碳市场是碳定价的关键所在,应加快碳市场的机制建设。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应该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建设与使用,为碳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保证碳定价的有效性。金融机构应及时跟进市场需求,适时开发碳排放相关产品,为企业及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金融工具,以金融手段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张明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与18%”。大家过去主要关注PM2.5(细颗粒物),对臭氧污染重视不足,现在提出要协同控制细颗粒物与臭氧,表明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来关于节能减排的目标将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具有约束性。

 4

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尚福林表示注册制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提升资本市场整体信用水平的重要抓手。众所周知,资本市场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的市场,特别需要参与者诚实守信。注册制改革的基本内涵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这就要求改革必须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坚持“三公”原则,特别要强调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信息。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注册制改革是“牵牛鼻子”工程,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真正还权于市场,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全球范围看,注册制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我国股票市场具有新兴加转轨的特点,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探索符合国情的注册制框架。

IMI特约研究员、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将激发券商投行业务活力。(2)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将加速上市公司优胜劣汰。(3)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有利于促进直接融资发展。(4)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

本文综合了第一财经、证券时报等媒体和公众号的报道内容

观点整理 李艳蓉

编辑  查王皓天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虞思燕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海外之声 | 达成绿色协议——如何调动可持续金融资源?

刘伟校长两会发言:牢牢把握扩大消费的战略基点

宏观经济专题 | 中国宏观金融网络与风险:基于国家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分析

IMI宏观月报 | 海外经济修复预期加强,国内社会融资需求旺盛(2021年2月)

管涛:跨周期的积极财政政策杂谈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