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顺利举办。《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是以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为主线,同时,对金融结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和宏观经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也有思考和论述。此次会议中,来自业界、学界和政府的多位专家围绕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2021年4月15日下午,由中国金融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出版座谈会”在北京顺利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文集《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六卷本正式发布。来自业界、学界和政府的多位专家围绕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中国金融出版社总编辑郭建伟分别致辞。系列文集责编中国金融出版社资深编辑王君及作者吴晓求对图书进行了介绍。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中国投资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做主题发言。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主持。
刘伟校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刘伟校长指出,此次研讨会主题“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在总结探讨我国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发展经验,同时又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的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核心任务,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积极贡献力量。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巨大冲击和挑战,我国经济的巨大潜力还有待通过国内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去充分地挖掘和发挥。因此,正确把握现代金融体系的形成规律,深刻剖析资本市场发展经验和改革动因,积极展望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趋向,对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建设大国金融,具有重要意义。郭建伟表示,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国资本市场在党的领导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吴晓求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金融学家,也是我国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的开膛者、见证者,同时也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王君对文集进行了详细介绍。他说,《中国资本市场的理论逻辑》分“论文集”、“评论集”、“演讲集”和“访谈集”四部分,共六卷,收入了吴晓求教授在2007年至2020年3月期间的代表性学术论文、评论性文章、论坛(会议)演讲(讲座、发言)和访谈文稿。文集内容以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为主线,同时,对金融结构、金融风险、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和宏观经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也有思考和论述。吴晓求教授分享了文集出版的心路历程。结合研讨会的主题“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吴晓求提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不走市场化的道路是没有出路的;一定要走科技化的道路,中国资本市场科技主要体现在上市公司的结构上,我们一定要让未来有成长性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主体部分;第三,一定要走国际化道路,要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肖钢在主题发言中表示,从长期资金、加大创新资本的形成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维护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提高资本市场的质量和效率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快长期投资资本市场建设的必要性,并从三个方面谈了他的建议。他认为,第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趋向,营造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环境;第二,实施政策倾斜和引导,吸引更多的长期资金入市;第三,壮大专业资本管理机构的力量,大力推动基金行业,特别是偏股型的,权益型基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快资产管理行业的转型。屠光绍认为吴晓求教授是金融证券市场的深刻的思想者、金融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贡献者。他认为,现在和今后提升资本市场的供给能力应做到七个方面:第一、完善市场制度的供给;第二、扩大市场资金供给;第三、健全的市场结构供给;第四、产品工具结构,市场工具结构,工具的供给,产品的供给;第五、强化市场服务体系供给;第六、推进市场效率供给;第七、市场监管供给;第八、重视市场生态供给,投资人保护。曹凤岐表示,中国形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并开始重视这个市场,利用这个市场发展我们的经济,这就是最大的成绩。下一波资本市场的发展,他认为几个方面还要更加的努力。第一,必须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第二,发展广义资本市场;第三,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市场化;第四,进一步法治化;第五,进一步国际化,把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座谈会研讨环节,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教授何佳、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天相投资公司董事长林义相、独立经济学家金岩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中国农业大学期货研究所所长常清、中国证券业协会专职理事刘青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光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永森、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汤珂、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应展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谭松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等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该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主持。何佳从中国金融体系主要矛盾与稳定发展出发,认为金融问题本质就是全局性,没有局部问题。何佳认为,中国最本质的问题实际上就改革的局部性。由于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是随机的,很多局部性。这两个放在一起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矛盾。林义相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有点像所谓的螺丝壳里做道场,在整个体制里面资本市场很多问题不是资本市场本身的技术问题,技术问题是次要的。林义相同时从供求双方解释了资本市场的具体运作方式。金岩石提出几个疑问,真正的资本市场究竟往哪里走?全世界最穷的央行,它的功能究竟是什么?金融机构为什么不能有很多用户?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赵锡军认为在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有两个重要的变化。第一个是我们市场中间的基础要素在发生变化。第二个是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比较好的资源,经济本身承担风险的能力也在提升,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各个部分可能经得起的波动和冲击的这种能力,容忍风险的能力也在提升。胡俞越分享对注册制和退市机制的观点,他认为有进有出,有进有退才是正常的股市,退市制度没有能够配套和完善。进出通道要打通。和我们的注册制相配套的退市制度一定能够相配套,相完善,这样我们的注册制才能稳步的往前推进。常清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任重道远,而学者有一种上帝赋予的使命,要正直,要有批判性,学者善意的批判,推动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才能一步步往好的地方发展。而市场监管应该搞清楚监管对象,不应该是把好人弄的团团转,非常麻烦。刘纪鹏回忆了吴晓求给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件事情,即吴晓求在参加股权分置改革穿着漏着大洞的袜子和吴老师午夜仰望星空皓月寻求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灵感。周光礼对吴晓求在文集中提到的三个关于高等教育、大学改革的问题称之为“吴晓求之问”。周光礼提出,从全球范围上来看,世界上的大学资源配置主要是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叫做官员控制模式,还有一种大学资源的最优配置叫做市场导向模式,中国大学目前还没有参与资本市场,这可能是一个大的问题。刘青松认为,要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国际的金融市场,也就是说要让国际的金融要素,包括上市公司、资金、投资人、信息聚集到中国资本市场来进行交易,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国际金融资源在中国资本市场的配置。这个定位和我们现在以内需为主导,以外需相结合的双循环新格局也是一致的。李永森从新时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战略方面分享了个人看法。李永森认为,未来可能发生的有一个是不变的,就是持续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的主线不会变。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是一定坚持系统化稳步推进、渐进式的改革。汤珂表示,他多次参加吴晓求教授主导的中国资本市场论坛,并做了上市公司表现与我国南北方经济差异的报告。汤珂基于经济地理视角做了南北方定义划分,从GDP、上市公司总市值规模差异、上市公司表现差异的形成及扩大机制、历史发展沿革等角度进行分析。作为吴晓求教授的学生,应展宇提出理论创新透明度是资本市场透明度发展的两个基石。优质的上市资源要借助金融体系更好的培育。另外中国经济增长到某个阶段以后,随着财富分配的调整,确实需要设计适合于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渠道,才有可能优质的上市公司和多渠道的资本市场资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谭松涛表示祝贺文集的出版,他表示,吴晓求对于中国金融问题的研究和思考非常深刻。谭松涛从中国对资本市场的定位、市场化的发行和退市制度、投资者结构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何青在发言中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新型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配置全球最优秀的资产,让海外的最优秀公司来中国上市,另外海外的投资者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达到起码35%的比例,才能算是真正的新型的金融中心。中国证监会监察局原局长王京作为特约嘉宾参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部分师生也参加了此次座谈会。编辑 池依倩
来源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SFRUC)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