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涛:推进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建立城市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

CFT50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7月2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主办,中国银行业协会信息科技专委会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协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金融科技分论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暨《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开题”在北京成功举办。IMI学术委员、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出席会议并对《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1)》进行了开题介绍。杨涛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内容、研究计划四个方面介绍此次报告的研究工作。他指出对于金融科技人才的界定应从产业需求层面、学科支持层面、政策与规制层面、国际比较层面来探讨,评价城市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可以从主体和生态的角度出发,分为制度条件、资源禀赋、组织业态、人力资本四个维度,并对今年的研究报告进行展望。

IMI学术委员、CFT50学术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


以下为会议纪要:
非常高兴在本次会议上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1)》的开题。2020年9月我们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2020)》,通过对2000余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展现了当前我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现状与实际需求,并最终形成了五大看点、五条建议,在监管、高校、金融机构、科技企业、行业协会等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去年和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得到了各方的积极支持和助力。今年报告的题目仍然延续了“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报告”这一名称。下面我将代表课题组简单地汇报今年工作的基本想法。

 1

研究背景

如何有效地界定金融科技/数字金融人才?我认为背景因素主要来自四个层面:产业需求层面、学科支持层面、政策与规制层面、国际比较层面。这四个层面在讨论中虽逐渐形成了一些清晰的共识,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首先,在产业需求要素层面,金融科技相关概念的产业边界存在一定争议。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专项机构时,对于如何判定一个机构就是要支持的金融创新机构这一问题,专家在进行打分时存在一些争议。再比如,从产业统计的视角来看,前段时间统计局推出了数字经济产业的统计名录,把数字经济分为五类。其中第四类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又分为P2P网贷、第三方支付、类似于征信系统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三类;第五类里的产业数字化,涵盖数字金融,谈的是原有的银行业、资本市场、证券业、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何拥抱数字化转型。但所谓的非银支付、征信机构也是持牌机构,是否应该在产业数字化里?这些概念背后也存在争议。


第二,金融科技领域存在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主流的学科建设与实践脱节,一方面业界对理论的重视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做学科建设的人又很难找到现实当中比较规范的研究材料、研究素材、以及稳定的可检验状况,使得学科建设和实践结合难以实现。比如说有的老师发表了非常优秀的论文,利用了原有的P2P行业的数据,但现在这个行业都几近消亡了,那理论研究的政策与现实意义就弱化了。同时,学科建设还存在基础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差异,后者则更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政策与规制方面,面对新金融问题存在新的挑战。金融科技的本质仍然是金融,政策与规制对行业边界的影响极大。比如以欧洲零售支付领域为例,欧洲的支付服务指令II(PSD II)出台之后,对整个行业边界带来巨大冲击。在此之前,大量欧洲银行跟所谓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由于法律限制,很难拓展合作。而欧洲新金融领域突飞猛进地发展的原因,是虽然欧洲GDPR对数据严格管制,但金融监管部门却在持续推动开放银行以及推出数字金融的战略计划。所以,政策与规制是要关注的。


第四,在国际比较因素层面,我们在人才建设中也经常希望进行对标,但每个国家的金融科技发展状况、院校教育情况、政策环境等都不同,使得对标难以简单进行。

 2

研究意义

首先,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很多金融科技机构缺少人才。从院校的角度,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培养能够更好地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从在职培训的角度,研究意义是为现实当中金融科技创新场景的落地找到真正既懂金融、又懂技术的交叉型人才。一方面使得很多人在工作中有所拓展,另一方面要为金融科技创新工作找到合适的人。


第二,从工作性质层面,偏中前台基础性的工作、中层管理工作、高层管理工作等每个层次都需要特定的金融科技人才支撑,而并不局限于通常所关注的中层次的人才。比如,对于高管而言,如何适应金融科技时代全新的理念,就是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我们调研过的很多机构中,有的人在适应这种新思路上还有所不足,也有一些人虽然高度重视了金融科技转型,但没有真正从组织架构、激励约束机制、KPI层面真正地推动金融科技的转型。部分高管人才视野的狭隘性,使得未来机构的转型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如果能够使高管人才真正对金融科技在合规与创新间找到自己的思路和战略规划的视野,将会对机构带来巨大价值。

 3

研究方法与重点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是通过银行业协会等渠道发放《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问卷调查(2021)》,调研对象主要是金融科技人才集中的各类机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机构基本情况、机制建设情况、金融科技人才现状、引进外部智力支持、金融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等五个方面,约40道问题。


在去年研究思路的基础上,此次研究报告侧重结构化分析,新增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第一,调研对象包括金融机构领导人员与金融科技专业人员,从多个角度分析人才发展规划及需求;第二,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人才现状与发展的异质性;第三,重点分析总行/总部与分支机构金融科技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特点;第四,重点分析不同地区/城市金融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当前阶段,如何找到特定的金融科技人才有效的发展路径,是可以进一步做分析和评估的。评价一个城市的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可以从主体视角切入,即:地方政府、金融科技相关机构、金融科技从业人员。因此政府、机构和人员构成了一个完整生态。从主体和生态的角度出发,我们把竞争力分解为制度条件、资源禀赋、组织业态、人力资本四个维度,试图构建主要城市的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分,制度条件包括政策支持力度、政策监管能力。资源禀赋包括经济基础、产业基础、数字化水平、人才培养水平、科研创新能力,有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还不能完全用指标体现出来。比如说有些城市经济基础良好但无法留住人才,于是经济基础不能完全体现竞争力。组织业态包括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应用水平、金融科技公司实力、金融科技上市企业竞争力、金融机构对科技人才重视程度、金融科技人才薪酬水平。人力资本包括金融科技从业人员规模、高层次金融科技从业人员数、金融科技人才跨区域流动成都、金融科技人才流动意愿。

 4

研究计划

今年6月份,我们启动了问卷调研设计工作,预计8月份启动问卷发放工作,9月份发布今年的报告。希望未来得到各方朋友的大力支持。

编辑  徐诗惠

来源  金融科技研究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王兆星:正确看待国际金融监管规则 助力中国金融健康发展
观点集锦|2021年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四:数字金融人才培养 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视点|鄂志寰、丁孟:双循环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基于货币国际化独特实践的理论与政策分析

观点集锦 | 2021年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三:ESG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新格局

RUC之声 | 吴晶妹:保护国家数据安全应统筹考虑法律法规、征信系统、信用体系建设等问题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