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月秋:ESG是助力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7月2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深圳瀚德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深圳市找铅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平行论坛三:ESG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新格局”在北京成功举办。IMI学术委员、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周月秋在论坛上发表题为《我国ESG的发展与前景展望》的主题演讲,指出ESG是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十四五”期间,中国ESG有望实现评级更加完善、投资持续增长和披露持续提升。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院长周月秋
以下为演讲全文:
ESG(即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是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表明,在衡量企业的发展水平时,除直接经济利益外,还需要关注环境和社会两个层面,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符合全球共同追求理念,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1

ESG在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ESG是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ESG投资。当金融机构将ESG因素纳入投资管理标准,会推动更多投资支持低碳、绿色、环保以及对社会有正面效应的项目,而减少那些污染、高碳和对社会负面效应较多的项目,最终在投资管理的过程中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
二是ESG评级。企业投融资之前,一般需要从营业状况和债务等方面进行经济效益评级。如果把环境和社会风险纳入评价因子,更能全面地反映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嫁接更多的投资行为,比如绿色指数、绿色基金,从而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领域。
三是ESG信息披露。如果要把社会资金和绿色投资、ESG连接起来,信息的充分是重要条件。鼓励企业披露ESG信息能够使市场信息更加全面、透明,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夯实金融创新基础。

 2

中国ESG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政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证券市场支持绿色投资的重要作用。2018年,证监会确立了ESG信息披露框架。后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正式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研究报告》和《绿色投资指引(试行)》,构建了衡量上市公司ESG绩效的核心指标体系。ESG投资规模在近几年迅速扩大。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构建泛ESG指数50余个,公募基金130个,资产规模超1200亿。2021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3.46万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6.67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6.35万亿元。绿色、普惠资金在支持绿色低碳产业、教育、医疗以及贫困地区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批本土化ESG评级机构涌现,虽然评级方法有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中国的国情。此外,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科技在助力 ESG评级上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湖州推出的“绿信通”ESG认定评价系统,正是科技赋能的具体表现。

 3

“十四五”有望构建良好ESG投资生态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十四五”时期有望形成监管引导、披露体系支撑、投资人带动的良好ESG投资生态。首先,中国ESG评级会更加完善。在评级体系方面,推动国际标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重中之重。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越来越广泛,ESG的数据范围会不断拓展,获取的效率不断提升,从而走向多样化、智能化、标准化。在被评级主体方面,当大数据技术不断升级和ESG评级方法不断完善后,很可能会从上市企业延伸扩展至普通企业,实现一般企业的全覆盖和全量化,这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其次,中国ESG投资会持续增长。队伍上,在政府引导监管下,境内外合作会促使ESG投资队伍不断壮大。产品上,围绕政策和需求,ESG产品体系会越来越丰富,规模也会快速增长。
再次,信息披露质量有望提升。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制信息披露全面铺开,经过第三方审计的比例增加,披露主体从被动走向积极主动;二是披露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碳”信息将成为披露重点;三是披露形式将更加标准化,指标更加定量化,这都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4

对中国ESG未来发展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建立统一的和国情相适应的ESG评级体系。目前,国内关于ESG的标准较多,交易所、行业协会、学术机构、评级机构都有自身的标准,标准不统一会不利于ESG的投资决策。二是鼓励和引导ESG投融资市场发展,促进长线资金进入市场,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政府可以更多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ESG应用,开发和丰富ESG产品体系。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包括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在ESG投融资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带动投资市场发展。此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补贴、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措施。
三是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在统一强制披露框架基础上,补充半强制、自愿性披露指标,扩大覆盖面,为企业ESG信息全面披露创造条件。可以考虑在金融业、ICT等行业以及条件较好的绿金改试验区进行强制披露的试点。
四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形成国际标准和中国实践的良性互动。ESG是全球共同理念,应该在合作交流借鉴中巩固共识。在跨境投融资、人才建设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广泛交流合作,借鉴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践形成内外部良性双重驱动。这不仅是未来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对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也有帮助。

编辑  郭瑞华

来源  中新经纬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魏唯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肖耿:建立统一的离岸金融外层循环制度体系

高峰: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内在逻辑与架构体系

庄毓敏院长受邀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

丁剑平:上海“试水”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和人民币离岸市场引领区的“抓手”

杨涛:推进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研究,建立城市金融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