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日成交量为410.40万吨,成交额2.1亿元。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教授蓝虹认为,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的突破口,有其碳排放量占比大、数据管理规范等行业优势,并将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对整个行业的产业市场和竞争格局带来一定的变化。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未来需要尽快引进更多行业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拓展企业差异性,以提升碳交易市场的活力。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决定,在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同时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设立支持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发展。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首日成交量为410.40万吨,成交额2.1亿元。首批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是两千余家电力行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所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启动,就成为了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是以总量控制下的配额分配为制度基础,所以,减排目标明确而且具有强制性。是将双碳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减排任务,并根据这些阶段性减排任务,核算和设计发放碳排放配额的总量,并以此为基础向下逐级进行配额分配。因为减排任务已经转化为总量控制数量,并以此总量控制数量来分配配额,所以,可以精准对接减排任务,这是碳税等其他经济手段达不到的。所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世界各国,都是作为对接精准碳减排目标的必要政策和手段,积极推行。选择电力行业作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突破口,是因为电力行业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而且,具有数据管理规范化等优势,比其他行业在检测核查报告制度建设方面更具有基础。首先,从总量控制上来看,电力行业涉及的碳排放量占据了我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电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我国大部分的发电企业是火力发电,直接燃烧煤炭,而煤炭是是一种非清洁能源,工业上的煤炭消费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推动能源结构的升级转型,率先抓住电力行业上线碳减排交易,是我国快速实现碳减排的正确路径。 其次,从实施的难易程度上来看,电力行业的碳资产交易因为数据管理的规范化,相比其他行业在检测核查报告制度建设方面更具有基础,为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打下了基础。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核查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电力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我国电力企业的基础条件很好,电力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为碳市场交易的实施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而且,从技术上说,碳排放权核查、碳资产开发、碳市场交易以及配套服务等,都可以“度电碳成本”方式展开。电力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将对整个行业的产业市场和竞争格局带来一定的变化。首先,市场及产业结构方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加速发电企业的转型、分化和整合,推动电力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对于市场上碳排放超出配额的高排放、低参数类的落后机组,因为必须从市场上购买配额来维持发电业务,就会导致发电成本直接上升,尤其是对于那些处于高负债和亏损困境的传统火电企业,碳价的加持,将会增加其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其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配额分配收紧、免费配额比例降低,这种成本压力将逐渐加大,部分低效高排放的落后机组,会被加速淘汰和关停。但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对采取了低碳技术的企业却是一种利好,甚至是开发新商业领域的机会。对低排放、高参数类机组,因为可以通过转让盈余的碳排放配额获利,尤其是清洁能源发电的电力企业,比如说水电、核电、风力发电等等。这样,就给采用了低碳甚至零碳技术的企业创造了市场竞争优势,有助于引导绿色资金注入优质高效的发电企业,淘汰落后的发电企业,促进行业内部的整合优化。 其次,全国碳交易市场将推动发电企业加强碳减排。电力企业的减碳行动目前基本围绕加强电网建设和改造、火电机组节能和灵活性改造、大力推进新能源发电、继续推进储能建设及绿色氢能发展等方面展开。碳排放权交易将成为火电节能改造的良好契机。第三,发电企业对林业碳汇资源的投资需求会推动碳汇生产。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林业碳汇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造林碳汇两个方面。其中,森林经营性碳汇针对的是现有森林,通过森林经营手段促进林木生长,增加碳汇。造林碳汇项目由政府、部门、企业和林权主体合作开发,政府主要发挥牵头和引导作用,林草部门负责项目开发的组织工作,项目企业承担碳汇计量、核签、上市等工作,林权主体是收益的一方,可以自己使用碳汇,也可以向有需求的碳排放企业出售碳汇。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首先,作为一个全新的、以碳当量为交易单位的金融交易系统,碳排放权交易能够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形成我国的碳定价机制。碳当量是以MRV为基础,就是可监测(monitoring)、可报告(reporting)、可核查(verification),实时交易的动态交易活动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市场可以实时做出反应,这能够有效协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碳定价机制的实现过程,会不断引导碳市场的完善和成熟,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绿色经济转型。第二,电力行业的率先启动具有示范作用。电力行业碳减排交易的启动仅仅是全国碳减排交易市场开放的第一步。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最新消息,“下一步还将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电力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碳减排交易市场的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 第三,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完善,金融市场将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期货、期货、碳权抵押质押贷款等金融衍生产品将不断创新。碳金融市场的繁荣将会促进金融的繁盛,并支持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当碳排放权变成看得见、可交易的资源, “碳信用”就会转化成金融领域的“金融信用”,将会对企业、个人和各机构都会产生深刻影响。第四,将给低碳绿色企业带来更多发展契机。因为二氧化碳是全球传输,所以,碳市场需要全球覆盖,否则,就会产生碳泄露,形成碳减排的全球外部性。京都议定书结束后,全球碳市场逐渐萎缩和结束,目前,主要是欧盟和各国的碳交易市场。但无论如何,因为二氧化碳的全球传输和弥漫特性,碳交易市场越大,减排的外部性就越小,所以,我国全国性碳减排市场的建立,促进了碳减排市场的发展,减少了低碳绿色企业碳减排的外部性,给低碳绿色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但是,碳市场的深化需要市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才能产生市场活力。目前进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只有电力行业,而我国电力行业的企业同质性特征较强,所采用技术和工艺流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差异化程度不强,这给碳市场深化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未来需要尽快引进更多行业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拓展企业差异性,以提升碳交易市场的活力。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