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点 | 当数字金融遇上共同富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腾讯金融研究院 Author 杨望

共同富裕,简单来说是“共享富裕”,简称“共富”。先创“富”,再“共”享,进而实现共同富裕。创“富”,国强才能民富,中国经济40年保持7.5%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步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行列。“共”享,共同享受国家富强发展成果,逐步形成“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指代中间富裕庞大、极富极贫群体少)社会。中央财经委员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提出:“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在于财富创造与共享。财富标准,我们可近似用产值总量规模和人均产值规模来测算。IMI研究员杨望在文中指出,创“富”和“共”享,可以从产值总量和人均产值两个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在诸多经济金融工具中,我们找到数字金融。其同时具备数字普惠化和资产全球化的特质,包含支付、理财、保险、基金等金融科技组件,可助推共同富裕。因此,我们提出数字金融促进共同富裕(Digital finance promotes common prosperity,简称为DFPCP)的逻辑路径。数字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创“富”。数字共享经济模式,实现“共”享。

以下为文章全文:
时代在发展,人民在进步。国强民富一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已成为重大议题。那么,当数字金融遇上“共同富裕”,如何成就世间最美的邂逅?

 1

共同富裕的核心逻辑

共同富裕,最早源于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85年率先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对共同富裕提出更清晰的结构设计: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再到近期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多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理念到行动,经过近40年的发展准备。共同富裕,简单来说是“富裕+共同”。“富裕”容易理解,收入、资产等财富达到一定水平。“共同”更大程度上等价于“共享”。从“富裕”而言,我们关注的是,国家产值和人均产值多少算“富裕”?根据IMF,Angus Maddison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200年,我国产值对世界产值的贡献比例曲线呈现正U型(请见图1),已达16.3%,产值贡献比例高居世界第一。从总量角度来理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1978-2017年GDP创造年均增速9.5%的增长神话。在疫情横扫全球的2020年,总量仍然突破14.7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共同”,意味着可以可持续、公平地共享我国经济高速和高质量发展成果。我们更需要了解,人均富裕水平有多高?人均产值(人均GDP近似等价)是一个比较好的衡量标准。我们不妨引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达国家标准:中国接近发达国家行列,人均GDP以现价美元计算达到美国的28.4%(2020年中美人均GDP比例为27.24%)。2020年美国人均GDP为62606美元(请见图2),我国人均富裕水平近似为115467.55元(2021年8月20日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世界范围内人均财富属于中等偏上。从中等收入群体来说,哈佛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的测量更为公认,11800-17700美元/年(合76632-114947元/年)。十六大以来,我国推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型社会,按照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28.6%,与美国25.7%(总人口3.3亿),欧盟27.3%(总人口7.7亿)比例相当。针对日本79.4%(总人口1.26亿)比例,还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

 2

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

提到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不得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高质量发展如何匹配美好生活?明确到推进共同富裕的今天,我们知道:已不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因为,财富积累不等。财富不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达到历史较高水平。我们衡量财富积累差距有多大?有两个角度理解起来更为直观:主要经济体中前1%个人财富占全国财富比重,全球财富分配构成“M型社会”。学者花长春(2021)用wind数据,对全球经济体前1%个人财富占比,作了准确详实的国别分析(图3)。美国前1%财富比重已重回1930年经济危机时期水平40%。欧洲前1%财富比重稳中有降,居民福利水平较07年欧债危机有所抬升。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近40年,前1%财富比重上升快,已显著超过97年东亚金融危机时期水平,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进一步,我们来观察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在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具备共同点:一是群体规模大,占总人口比重有进一步增长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的估算数据,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在2017年已超4亿,占总人口比重28.6%(欧盟27.3%、美国25.7%和日本79.4%)。二是群体财富增速不高。国外学者Torslov et al,在2018年从劳动力和资本分配两个视角,对全球财富分组增长做了精细的测算(请见图4)。全球最富的前0.1%年均增速是4.4%,前1%年均增速达3.5%,后50%年均增速在3.5%,中等收入群体则处于1%的年均增速。全球财富分配形成典型的“M型社会”:两头大、中间小。因此,早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橄榄型社会:两头小、中间大。将成为“M型社会”战略升级版)以此可见,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解决财富积累的不等问题。我们认为具备数字化、普惠化和全球化的数字金融,能高效率、低成本地配合货币和财政政策,强化对金融活动和总体经济的影响,缓解这两大问题,推进我国共同富裕进程。

 3

数字金融的推动路径

当我们提出“发展数字金融,推动共同富裕”,意识之中,自然会问到自己以下两个问题:1. 数字金融如何创“富”2. 数字金融如何“共”享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提出数字金融促进共同富裕(Digital finance promotes common prosperity,简称为DFPCP)的逻辑路径(请见图5)。数字金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富”。数字共享经济模式,“共”享。对于数字金融创“富”,我们可从逻辑上等价于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关键成功因素(KSF)方法可以推导,归纳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财富增长。相比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依托于5G、AIOT、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组织金融服务活动,以数字化的方式送到千家万户。数字金融利用各项数字技术,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有效拓展金融机构的服务半径,缓解了信用风险与交易成本。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报告显示,金融科技通过改善信用风险,能令银行收入提升5%-10%,成本降低15%-20%。在效率层面,数字金融有效匹配大中小型企业与个人跨时间和空间的金融需求,优化各个企业和个人的资源配置。另外,金融数字化一直走在各个产业数字化前沿,数字金融通过利率优惠和定向信贷等方式发挥出技术创新溢出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模仿创新。产业升级,资源是王道。数字金融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科创类产业为例,一般而言,科创类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资金资源优先级最高。相比于财政产业基金,数字金融无疑是更快捷、有效的方式。通过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资本配置效率和降低间接与直接融资成本,解决中小微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不足的核心问题。财富增长,居民消费的关键性因素;而居民消费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构成,反哺财富增长。与传统金融不同在于,数字金融突破物理空间网点和人员服务时间的限制,7x24随时、随地提供金融服务。嵌入数字经济发展体系,现代金融正发生更加敏捷的数字化变革,数字金融推动金融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与普惠绿色发展。反映到微观企业与个人,“互联网+”成为微观主体,企业与个人加入数字金融规模化发展的数字底座,让金融服务更贴心、更泛化、更多元。具体而言,企业与个人都可以通过“1+1+N”方式,一部手机,一个APP,随时随地完成消费、理财、出行等“金融+生态”N种服务,边际成本趋于零,为企业和居民拓宽了投资理财渠道,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与就业的繁荣发展。数字金融“共”享,这是一个时代命题,更多体现在数字共享经济模式。从经验来谈,这些年,数字金融成功地促进数字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的落地发展。具体而言,降低资源配置成本、提高服务普惠性和培育数字经济素养,来促进富裕共享。首先,数字金融降低资源配置成本。基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偏远贫困地区,因为交通不发达,地广人稀,商业企业和金融机构不愿意投资。当地企业与居民难以获得金融服务,致使当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长期难以发展。伴随金融科技的深度发展与融合,数字金融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偏远贫困和发达富裕区域,在资源配置上实现公平、实时和透明的共享。数字金融助力实体经济,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虹膜识别”、“无感风控”等概念性金融科技的落地,极大降低了网点、运营人员、客户等资源成本。再者,数字金融提高服务普惠性。提到普惠性,大家第一印象想到一个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想到一家银行,格莱珉银行,在亚非拉推行普惠金融做出了很大贡献。相对互联网贷款、互联网理财和互联网保险等数字金融业务来说,支付更能代表数字金融普惠程度。记得2000年左右,一直使用现金和网络银行支付,用户体验不好。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得记性好。记得随时随地带够钱,网银支付还要找电脑,带U盾。用户体验带来的极高成本,与今天极致顺滑的条码、刷脸支付,在普惠普惠性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移动支付来说,支持扫码、刷脸等多种支付方式,快捷方便,无感切换于各类生活、生产场景,真正实现既普也惠。更为关键的是,数字金融培育数字经济素养,降低“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红利”。腾讯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中国指数报告(2020年)》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数字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提升数字生存技能,共享数字经济成果,推动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成为更为紧迫的课题。特别是提高全民数字素养,消弭“数字鸿沟”。根据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9.89亿人,2.6亿50岁以上中老年网民和1.6亿20岁以下网民构成多元化“数字族群”,这部分族群因为年龄、环境与教育等差异,成为数字素养重点培育、帮扶伙伴。网民的进步,推动着数字文明的进步。经济要增长,人民得幸福。我们坚信:“实现共同富裕,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绝不是一句空话”。借助金融科技的发展,数字金融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财富增长来创“富”;通过提高普惠性、降低资源成本和培育数字经济素养来“共”享。故而,当数字金融遇上“共同富裕”,犹如种子遇露珠,盎然生长,花自盛开。

编辑  艾建伟

来源  腾讯金融研究院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柳阳:重视金融科技人才、提升城市竞争力

追忆|朱青:陈共老师带我走上社会保障研究之路

视点|数字金融人才培养需要做好“三个协同”

国际金融科技观察|危机期间信息技术对银行的重要性:下篇

周月秋:量价结合优化货币政策调控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