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卫东: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秋主题演讲

陈卫东 IMI财经观察 2022-04-30

近日,IMI学术委员、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国际金融研究》主编陈卫东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秋暨“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管理”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围绕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强调了数字化发展对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在该趋势下银行业的几种应对方式。


IMI学术委员、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国际金融研究》主编陈卫东


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上午好!


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地位逐渐下降已成趋势。今天我围绕数字金融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

 1

银行业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发展历程

银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0—90年代初为信息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机器替代手工操作,自动化处理部分银行业务,银行大量投放ATM机,进行电子化转型;第二阶段,1990年代末—21世纪初为互联网经济时代,客户通过电脑登录网上银行,处理查询、转账等业务,银行迎来网络化转型;第三阶段为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广泛运用,客户可以随时、随地处理银行业务,银行进行移动化转型;第四阶段为2020年代,金融科技不断发展,客户随时、随地、随心、随境办理任何银行业务,银行进入智能银行、开放银行时代。

 2

数字化发展对银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服务和手机银行服务极大地推动了银行的智能化管理,尤其表现为存贷汇业务中汇款业务效率不断提升。客户深刻体会到智能化发展对银行服务的变化。在数字化技术冲击下,这个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数字化发展对银行业带来以下机遇:第一,数字经济引领社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三五”期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6.6%,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变革。数字经济时代,客户行为深刻转变、金融监管密切关注、行业格局更新重塑、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外部环境的变革驱动商业银行迅速转型。数字经济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转型技术支撑,客户对便捷高效的服务需求提高,包容审慎的监管态度为转型发展创造空间,行业边界扩张促进银行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赋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变革重塑。第二,客户带来的发展机遇,非金融场景中的金融需求增加。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及金融科技的渗透极大地改变了客户的金融行为与偏好,促使客户产生了日趋敏捷化、定制化、线上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尤其是集中在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非金融场景中的金融需求快速增加,给商业银行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第三,监管带来的发展机遇,包容审慎监管支持商业银行创新。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秉持柔性监管理念,参考巴塞尔协议等框架体系,研究设计包容审慎的创新试错容错机制,在保障消费者权益前提下,提供一个风险可控的市场,鼓励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金融产品、服务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尝试。第四,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资源共享降低创新成本。通过数据共享与大型银行的数字能力外化,降低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成本。银行与多方合作伙伴持续互动,借助开放银行API与商业生态圈内的紧密联系,满足客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新金融需求洞察,降低获客成本、营销成本。银行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趋势持续,成立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降低研发成本。


与此同时,数字化发展也对银行业带来一些挑战。第一,客户行为转变同时带来的挑战,特别是疫情下客户离柜率进一步增加。《2020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20年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0.88%,离柜交易量同比提高15%,疫情影响下客户离柜率进一步增加,物理网点由过去的利润中心逐渐变为成本中心,银行通过精简网点、网点功能转型、网点形式转型等方式,推动新型物理网点重回利润中心位置。第二,银行内部挑战,特别是思维模式、商业模式的转变压力。在银行业智能化发展的新时期,银行内部面临各种挑战:需要推动顶层设计和实际经营适应智能化发展要求,转变思维模式,重塑商业模式;需要应对不确定性更强的经营环境,并在组织文化和人才战略上做出转变;需要随时准备在技术、组织体系和运营方式的变革,变革速度决定生死存亡。第三,市场挑战,新的风险隐患可能加剧金融市场波动。技术风险、模型风险、数据垄断风险等隐藏在智能化技术快速发展背后,轻则影响机构运营,重则影响社会公平。商业银行致力于打造开放生态,与其他行业和市场的深度融合增加了金融行业的复杂性,有可能冲击金融市场,并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第四,监管挑战,合规与安全等。技术和硬件本身受到成熟度、适应性和系统漏洞的制约,存在相当大的应用和安保风险;跨境电子商务和数字贸易发展,为全球数据主权与安全带来新挑战。智能化发展至少跨越了技术和金融两个部门,甚至是更高层面的跨界,可能会导致监管边界的模糊与重叠,产生监管真空与监管漏洞。对于监管技术的要求更高,同时以大型金融机构为抓手的传统监管体制可能由于金融脱媒而失去效果。技术滥用可能引发监管套利,金融科技伦理问题给金融监管带来挑战。第五,行业竞争加剧、跨业竞争与去中介化带来的挑战。当前智能化趋势下,银行业的产品同质化、跨业竞争的问题日益显现,竞争更趋白热化;金融服务需求始终不会消失,但传统银行的存在形态、服务形态将会面临重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公司和新兴融资模式发展如火如荼,不主动转型的商业银行更有可能被非银行机构或跨业经营的互联网企业所替代传统的支付和融资功能,失去支付中介与融资中介地位。

 3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对

在数字货币开发、推广、应用以后,随着金融科技对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参与,未来银行面临很多风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面对这样的趋势,银行应考虑以下应对方式。一是制定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将数字化转型提升到商业银行总体战略的高度,凝聚集团资源与力量,重点推进商业模式、经营决策、基础设施、组织文化转型。二是组织架构变革。面对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为了提升银行的敏捷反应水平,以组织架构创新为基础,强化跨条线统筹协同,建立敏捷柔性的跨部门项目组,注入新的文化,激发组织活力,促进高效沟通。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是银行业智能化发展的充分条件。四是从获客渠道、业务渠道和数据渠道推动变革,实施网点智能化转型,促进线上、线下服务一致化,通过数据互联洞察客户需求。五是发展自动化程度更高、更具韧性、响应更快的“智慧运营”体系,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实现效率和成本的平衡。六是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抓住发展机遇的前提是弥补传统业务和数字业务之间的潜在差距,人才是突破转型瓶颈的重要抓手。

编辑  徐诗惠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陈雨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RUC之声 | 吴晓求:系统、理性思考中国经济十大问题

IMI微课堂 | 钱宗鑫:发挥中国市场优势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视点|张明:从国际金融的视角分析货币金字塔

何德旭: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1秋主题演讲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