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志宏:对普惠金融的实践与思考
践行新发展理念
扎实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并与各位专家共话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商业银行积极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使命,探索创新以金融力量和手段加快解决经济发展短板弱项的有效机制,加快构建高效服务实体经济的现代普惠金融体系,通过更均等化、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促进共同富裕。下面我与大家分享几点体会。第一,普惠金融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代命题。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我们认识到:新发展阶段赋予普惠金融新的发展机遇。新发展阶段要实现三个“转变”,不仅需要大企业的贡献,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个作为经济毛细血管和微观细胞的小微企业精耕细作和辛勤创造。综观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经验,小微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成为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以德国为例,1985—1996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技术专利申请占比成倍增长。这一阶段,小微企业从原先主要依靠低成本和廉价竞争,发展为依靠技术创新和品质竞争,在产业、产品的细化分工领域发挥出显著优势。近期,我们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既是小微企业再造新优势的着力点,同时也赋予了新形势下深化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的新机遇、新使命、新课题。刚才两位专家都提出,我们现在一系列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货币信贷政策的出台,科创板和北交所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推进,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都为推动更多小微企业成为新发展阶段创新主力军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新发展理念赋予普惠金融新的发展内涵。纵观风云变幻的近现代金融发展史,我们既看到了工业革命、技术革命中巨大的金融推动力量,也看到了历次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作用。当今世界,好金融、好社会,正在从理念、政策倡导走向实践自觉。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碳,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到绿色投资、ESG投资,无不反映了金融发展观、价值观的深刻变革,使新发展理念牢牢扎根,要求金融工作者以专业专注和责任担当,聚焦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数字普惠、绿色普惠、乡村普惠、“专精特新”普惠不断丰富普惠金融的内涵。用好金融这把市场经济中“温柔的手术刀”,促进金融资源配置更为公平有效,推动社会朝着向善向好的方向发展。新发展格局赋予普惠金融新的发展任务。国民经济内外循环取决于产业链、供应链能否实现供给韧性。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无论继续巩固存量的产业链完整优势,还是在国际分工中加快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促进产业链优势向价值链优势转变,都离不开千百万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顺应产业链供应链分工日益深化,金融服务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应更加注重塑造一个大中小企业平等共生的新形态,通过创新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手段,让中小企业在供应链融资中逐渐摆脱资本不足的约束和大企业信用的依赖,享有更加充分和独立平等的金融服务;通过加强大企业对产业链的支付纪律、优化平等竞争秩序、供应链条企业信息传递共享等措施,用好金融手段稳链固链,助推产业链良性循环和优化升级。第二,数字化是新发展阶段下普惠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小微企业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中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新使命和任务,普惠金融需要从政策支持、市场建设、制度完善、金融创新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其中,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优势,促进“数字”和“金融”深度融合,是克服银企之间、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做深、做细、做实、做优的重要途径。建设银行大力推进普惠金融,2016年成功推出“小微快贷”,积极探索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业务模式,有效缓解了传统模式风险大、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2019年1月,李克强总理来建行考察调研时,高度肯定建设银行通过科技手段推进数字普惠的创新实践,并寄语“小企业,大事业,无止境”。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5万亿元,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达1.71万亿元,惠及客户超过210万户。总结建设银行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是注重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基于客户生产生活场景提取数据作为信用要素,对内将小微企业和企业主资金结算、交易流水、投资理财等多维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动态跟踪、交叉验证;对外连通政府部门,形成以政府及公共事业类数据为主体、特色场景类数据为助力的外部数据体系。将内外部数据标准化、关联化,推动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破解信息不对称的融资痛点,为小微企业融资有效增信。二是注重通过数字技术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相比于融资成本,小微企业对融资效率往往更加敏感。银行传统的信贷审核周期通常要20天到一个月、企业需要提交大量材料,手续繁琐。使用数字技术后,银行可对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主个人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的批量化快速评价,大大提升了信贷服务及时性,提升普惠客群的金融获得感和满意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规模效应也相应大幅提升。此外,建行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群体的“惠懂你”手机移动端综合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优势,提升普惠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三是注重通过数字技术丰富和深化服务方式。普惠客群不仅仅需要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也不仅仅是信贷。利用数字技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普惠金融能够从单一的融资服务,深化为助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成长的赋能体系,在这方面,建设银行依托建行大学,整合集团内部和知名高校等社会教育资源,推进金融启蒙,辅导企业利用金融工具助力经营管理;通过重塑产业链、交易链和金融链,丰富企业撮合场景,打造协同共生的供应链生态,为全链条企业提供金融+非金融综合服务;结合科创企业的成长特点,以“创业者港湾”、投贷联动、股权基金等作为切入点,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第三,普惠金融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高质量纵深推进。在监管部门着力引导下,我国普惠金融依托科技赋能、创新驱动,逐渐建立起新的服务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面对新阶段、新格局下的新要求,还须进一步发挥普惠金融科技属性、社会属性,夯实金融基础设施,推动普惠金融实现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供给体系,形成多元化、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进一步培育多元化差异化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持续激发普惠金融供给主体创造性。银行业全面深化数字化运营,持续推进线上改造和下沉服务,提升覆盖面和客户体验,更加突出个性化服务。大型银行须充分发挥集团化、多元化经营优势,整合内部资源,不断丰富普惠金融服务内容,构建层次丰富、覆盖广泛、合作良好的服务架构。互联网金融机构需找准定位,强化风险管理,利用平台优势形成良性互补。保险、信托、担保、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要积极参与,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不同类型的金融主体取长补短,相互竞合,共同塑造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生态环境。
二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完善贯穿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品体系,细分客群,深化线上和线下融合,提供更精细化、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形成满足各层级中小企业资本补充、并购、上市等市场化的机制。
三是进一步开放数据并规范应用,为数字普惠模式的良性运转奠定基础。由于数据源相对分散,缺乏整合共享及规范应用机制,数据壁垒、数据安全等问题仍然存在,数据获取途径、公共数据开放原则、数据规范应用规则、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快大数据立法,对数据确权、数据交易、数据保护等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加大数据开放共享力度,打通数据融合应用的通道,实现数据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与深度利用。
四是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风控能力。近年来,传统风险之外的数据相关的新兴风险问题也逐步显现,如数据泄露带来的客户隐私暴露、数据造假带来的金融欺诈、模型低效带来的风险累积等,对金融机构提升风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课题,需要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反欺诈体系构建、模型风控长效机制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确保数字普惠金融行稳致远。
五是多方协同发力,促进供应链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诸多方面问题,需要构建系统性机制,参与各方积极协同、一致行动、合力解决。产业端要对自金融行为进行规范约束,避免核心企业过度利用自身信息垄断地位和有关账款,对中小企业形成挤压,也要注意避免排挤外部金融机构公平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金融端积极开展多路径研究探索,突破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发展瓶颈。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完整供应链科技输出解决方案。政府端在保证安全和隐私前提下,进一步开放公共单位数据信息。以差异化政策安排和专项激励,支持商业银行和核心企业充分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合作,不仅要解决好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还要解决好企业和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促进供应链金融等业务创新。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任重道远须策马,风正潮平好扬帆,普惠金融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建设银行愿与国内外同仁一道,积极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下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新课题、新使命,助力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编辑 杜欣泽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