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 | 张再杰:践行新发展理念 推进“双碳”行动

张再杰 IMI财经观察 2022-05-03

导读


11月27日下午,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应邀参加“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会暨第四届长江经济带发展高端论坛”,在会上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指数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进行点评,结合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几点思考,就当前思想认识上的三个误区、经济发展的三个规律和碳达峰碳中和的三个新局做了解读

以下为会议纪要:


我们这个平行论坛的主题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模式与路径”,贵州是长江经济带上游,是两江生态屏障,所谓的两江,就是长江和珠江,绿色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可能会因为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不同,而有不同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贵州走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道路。我想就当前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几点思考,未来50年是世界和我们经济绿色化、能源绿色化、生活绿色化的时代。因此结合“双碳”要求背景下,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要克服思想认识上的三个误区,把握经济发展的三个规律,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三个新局。


 1

要克服认识做法上三个误区

一是把碳达峰当成“碳冲锋”的误区,认为2030年碳达峰之前,可以抓紧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这不仅会推高能源消耗峰值,对今后碳中和留下更多的成本和难题,还容易形成更加不可持续的经济结构和环境污染,这样主观的认识和做法是要坚决遏制的。二是把碳达峰和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的误区,在抓前者时忘记后者,在强调后者时忘记前者,只讲“减碳”不讲发展,或者只追求经济增长,不讲发展质量,最终增加环境压力。三是平面机械地看待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误区,甚至没有数字概念,认为既然风能、太阳能、CO2转化为化学品、CCS、CCUS都会对减碳有贡献,就平均地看待,没有轻重和比例的概念,其实它们之间的贡献程度区别是很大的,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捡到芝麻,却丢了西瓜”。


 2

要把握经济发展的三个规律

一是阶段性规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不同,能源消耗就不同。从世界范围看,美国和欧洲、日本是发达经济体,已经实现碳达峰,走过了大规模资源消耗阶段,而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未来保持中高速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能源和资源,不可能与他们同步,不要用他们的要求来束缚我们的发展权利,因此中央才提出2030年达峰和2060年中和的目标要求。二是区域性规律,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不同,碳排放就不可能相同。由于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资源禀赋的差异等,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有自身的特点和烙印,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可能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需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同时更需要分类指导。三是技术性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没有科技革命就没有产业革命。高质量经济发展需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减碳行动需要大量的技术突破,正因为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不同,在实施科技创新国家战略的同时,更需要对各地分类指导,制定好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技术路线图。


 3

要开创新绿色发展的三个新局

第一个准备是算好账,一笔区域性碳排放的结构和数量的账,尤其高碳行业的产业发展能源消耗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为区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做一个倒计时计划,为整体思路和顶层设计开好局;第二个准备是开展一系列试点,根据各省的能源和产业结合程度,开展全国综合能源改革试点、煤矿生态修复试点、油气体制改革综合试点、5G与能源融合发展应用试点示范省,为碳达峰、碳中和进行制度和体制机制探索,为制度设计和政策推动开好局;第三个准备是全力做好技术突破,结合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紧密相关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高碳行业进行全方位信息化改造,对新能源技术加快开发利用,如在贵州、山西、内蒙等能源大省,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能源互联网,促进计划性、集中式能源供给向智能化、分散式能源供给改变,推动碳达峰和实现碳中和,为技术突破开好局。

整理  刘嘉璐

编辑  薛舒宁

责编  李锦璇、蒋旭

监制  朱霜霜


点击查看近期热文

IMI锐评 | 央行全面降准,后续影响几何

视点 | 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是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的重要保障

论坛 | 姬强:浅谈“创新的模式和路径”

刘珺 :传统经济理论正与现实背离,新投资趋势如何研判

论坛 | 何建洪: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

欢迎加入群聊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2019年,入选智库头条号指数(前50名),成为第一象限28家智库之一。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