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I研究动态 |(2022年七~九月总第四十一期)
1
七~九月会议动态一览
点击标题查看具体内容
2022年7月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IMI宏观经济研究室承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第188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IMI特约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做题为《新市民与新模式:面向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的主题报告。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国刚,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夏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编审陈小亮先后发表演讲,本次沙龙由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主持。
2022年7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重阳投资教育基金特别支持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发布会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2夏”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是“2022国际货币论坛”系列活动之一。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芳在会上发布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2:低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IMI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出席并致欢迎辞。会议由IMI联席所长、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贲圣林主持。
2022年7月24日, 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金融开放与高质量发展”前沿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为“2022国际货币论坛”系列活动之二。会议分为开幕式和论文宣讲两个环节。开幕式由IMI学术委员、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瞿强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主编史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IMI理事长庄毓敏致开幕辞。
2022年8月30日,由上海华瑞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华瑞金融科技沙龙”系列沙龙(第2期)在线上会议进行。本期沙龙主题围绕“区块链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中国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成员曹锋做主题报告,太一集团董事长邓迪、蚂蚁集团研究院高级专家孙曦、中国人民大学区块链研究院执行院长杨东、南海协同创新发展基金董事总经理吴恩涛参与了研讨。沙龙由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邱志刚主持。
2022年9月20日晚,由IMI、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0期)在线上会议进行。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了多位金融领域专家,联合解读“绿色金融与ESG”,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高昊宇做主题报告,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 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香港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国际金融评论》主编汤勇军,IMI副所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等专家参与了研讨。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主持。
2022年9月24日,由IMI、财政金融学院货币金融系联合主办的“大金融思想沙龙”(总第192期)线上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了多位金融领域专家联合解读“人民币汇率波动下的货币政策走向”。IMI研究员、德邦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作主题报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芦东等专家参与研讨。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IMI副所长王芳主持。
2
七~九月精彩观点回顾
点击标题查看具体内容
潘功胜发表文章,回顾“债券通”开通五周年以来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并展望高质量发展之路。文章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金融委的统筹指挥下,人民银行与相关部门、业界一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方向,加强债券市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走好中国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吴晓求作《从需求与供给量端看中国财富管理的发展前景》报告,从中国财富管理需求端的深刻变化、中国财富管理供给端应如何变革以及如何实现需求端和供给端契合的协调发展角度,做了深刻阐释,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财富管理发展的前景。
刘珺就全球经济走势发表文章。从新科技发展、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可持续发展、地缘政治等方面分析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的因素。文章指出,全球经济走势从未如此复杂,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并多向度影响,使得对未来发展轨迹的研判难以趋近现实和实际结果。不过,问题的发现本身就蕴含着答案,而正确的问题显然能够增加正确的答案的概率。
庄毓敏等撰文,从银行风险承担角度出发,挖掘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流动性监管具有显著的稳定作用,即引入流动性监管要求,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稳健性,且流动性监管与资本监管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银行稳健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显著存在,但流动性监管能够显著抑制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因而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而且,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抑制效果在区分银行特征、风险类型、经济环境后存在显著差异。文章的研究结论对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贲圣林与夏平联合撰文《以产业链生态建设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指出,在后疫情时期小微企业产业链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主要有产业链较短,产业链的生态体系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并由此提出了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扶持小微企业的解决策略,包括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强化核心企业责任担当,打造匹配的产业金融链,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等。
鄂志寰发表文章,指出随着RCEP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和投资联系的日益紧密,区域内的资本联通、银行服务等将出现越来越深入的合作机会,应紧紧抓住RCEP正式生效的机遇,推动区域金融市场融合,持续提升人民币金融服务竞争力,推动人民币成为RCEP区域关键货币。
管涛发表文章,表达对美联储容忍经济衰退的担忧。文章指出平均通胀目标制的引入让美联储放弃了稳物价先发制人的传统,给货币宽松打开大门,导致高通胀。同时,以稳物价为己任的欧央行为应对通胀风险加剧采取激进的加息措施。美联储面临的稳物价挑战比欧央行更大。
穆长春发表演讲,他表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场景比较广泛,可以降低经济活动的履约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目前,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经在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等领域成功应用。随着底层平台和相关制度安排的逐步完善,将在更大范围内加速落地。
涂永红发表文章,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变化。除了贸易结算持续发力外,金融交易尤其是证券跨境交易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涌现出许多新的贸易、商业模式。可以肯定,人民币国际化长期波动上行的趋势不会改变。
王国刚撰文指出,随着国际金融形势的复杂化,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面临的法律风险持续增加,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多家中资银行海外分行因触犯所在国的法律底线被处罚。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中遇到的法律风险源于三类原因:东道国法律环境、商业银行对于法律误解引致的不当行为、监管机构的不当监管,针对此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应选择适当的举措予以分散化解。
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我们近距离观察“东方之珠”如何在疫情中通关,破解深港合作的困局,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解决新形势下香港、深圳、大湾区、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特区中特区”的制度创新思路可以通过双体系并行,相互嵌入与重叠、互补双赢合作的方式解决新形势下香港、深圳、大湾区、国家面临的新挑战。肖耿撰文提出以现代精准数字监管为手段,创建互补多赢嵌入式的“深港合作经济特区”,以解决两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巩固国家双循环衔接、吸引全球人才、企业与资本落地大湾区。
周道许发表题为《强化金融数据安全治理 夯实金融行业发展基础》的主题演讲。他指出,金融数据安全已经不再是行业内部的自律性要求,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数据安全建设体系。目前,金融数据安全治理存在数据窃取、违规使用、相关法律待完善、数据垄断等突出问题。对此,他分别就金融机构、国家与金融行业等主体提出了关于强化金融数据安全治理的几点建议。
张明与陈胤默发表文章,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探讨。文章指出,不必担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短期内大幅贬值,如果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显著反弹,而美国经济增速步入衰退,那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显著反弹。
3
七~九月报告&论文推荐
扫描二维码查看具体内容
【IMI Report No.2209】中国财富管理能力评价报告(2022H1)
本报告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基于 2022年上半年数据,分析了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和不同类型机构财富管理能力的变化;第四章分析了市场波动对财富管理行业的影响和市场波动下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并提出市场波动下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展望。2022 上半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总指数维持上升通道运行,前两季度指数同比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企稳。从 2022 年二季度财富管理能力 100 强机构来看,评分稳中有升,说明机构整体财富管理能力有所提高。市场波动背景下,高质量的财富管理服务是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居民日趋多元的金融资产配置需求对财富管理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IMI Working Paper No. 2214 [EN]】Does Lending Relationship Help or Alleviate the Transmission of Liquidity Shocks? Evidence from a Liquidity Crunch in China
We examine China’s June 2013 liquidity crunch as a negative shock to banks and analyze the wealth effects on exchange-listed firm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iquidity shocks to financial institutions negatively impact borrower performance, particularly borrowers reporting outstanding loans at the end of 2012. Stock valuations of firms with long-term bank relationships, however, outperform the market and experience smaller subsequent declines in investment than peers lacking solid banking relationships. This effect is the strongest for firms that enjoy good relations with China’s large state-owned banks or foreign banks, and weakest for firms whose connections are solely with local banks. We documen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tock performances of firms and the stock performances of lender banks and the likelihood of lender banks operating as net lenders in the interbank marke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anks transmit liquidity shocks to their borrowing firms and that a long-term bank-firm relationship may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a liquidity shock.
【IMI Working Paper No. 2215 [EN]】Firm Fundamental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Implied Volatility Shapes
With machine learning tools, we document that firm fundamentals have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 shape of the option implied volatility (IV) curve that is both economically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e also find that, after accounting for fundamentals, the associated IV process can generate overreaction in the long-term IV with respect to change in the short-term IV, and can allow a positive profit from at-the-money straddle writing, explaining puzzling patterns in the literature. We also provide a simple model linking the IV to firm fundamentals, which permits realistic IV curves and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mpirical findings.
【IMI Working Paper No. 2216 [EN]】State Common Ownership and Bank Governance: Evidence from CEO Turnovers in China
Using hand-collected data of bank loans and CEO turnovers in China, we investigate whether common ownership would compromise creditors’ governance role when their borrowers underperform. Unlike prior literature that documents the overall lack of bank monitoring 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in China, we argue that such governance inefficiency exists only among the lending relationships where the banks and the firms share the same government agency (i.e., common state ownership). These effects are more pronounced among the firms with a board director appointed by the lending bank, with ownership in the bank’s shares, and with political connections. Following forced CEO turnovers, local SOEs with common ownership enjoy less strict loan terms while those with no common state ownership face stricter loan terms. Overall, this paper sheds light upon the functions of state-owned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
【IMI Working Papers NO 2220】“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来自人民币真实交易数据的经验证据
本文采用人民币全球跨境交易数据,实证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显著提升沿线国家人民币跨境交易金额和笔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邻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高资本账户开放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第二,分货币职能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承担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职能的作用,而对价值贮藏职能没有显著影响。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沟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本文为在新时期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以及稳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IMI Working Paper No 2221】流动性监管、银行稳定性与货币政策传导
作为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有力补充,流动性监管旨在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是中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流动性监管如何发挥审慎监管职能、如何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成为国内外政策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银行风险承担角度出发,挖掘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一方面,流动性监管具有显著的稳定作用,即引入流动性监管要求,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稳健性,且流动性监管与资本监管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银行稳健性的提升;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在中国显著存在,但流动性监管能够显著抑制宽松货币政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因而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而且,流动性监管对货币政策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抑制效果在区分银行特征、风险类型、经济环境后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IMI Working Papers NO 2222】通胀目标调整、政策可信度与宏观调控效应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范式转变特征的DSGE模型,对通胀目标调整过程中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政策可信度对这一结构转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通胀目标调整过程中,政策可信度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调控效应。本文的分析得到:在政策当局做出政策目标的调整后,如果市场预期这一政策可信,那么主要经济变量将会在政策调整期内达到目标的均衡水平;反之,如果市场预期这一政策不可信,那么市场预期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分歧将使得主要经济变量偏离目标的均衡水平,导致政策调整无法实现其既定目标。同时,政策可信度不仅有助于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且能够起到降低政策实施过程中经济波动的调控效应,从而降低政策实施的成本。特别是,政策可信度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这一稳定效应在中长期内更为明显。本文的分析为理解经济结构性转变过程中的政策信用和预期管理等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IMI Working Papers NO 2223】双边货币互换能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吗——兼论汇率市场化的影响
在“十四五”期间“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双边货币互换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人民币全球跨境支付的真实交易数据,研究了双边货币互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双边货币互换可以通过提供人民币流动性,提升外界对人民币的信心以及增强人民币网络外部性等渠道,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而言,双边货币互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效果更强。从货币职能角度看,双边货币互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职能上,而对价值贮藏职能没有显著影响。这符合通过构建双边货币互换网络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投资方面广泛使用,进而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承担交易媒介和计价单位职能的基本政策逻辑。价值贮藏作为更高层次职能,双边货币互换安排的签订尚无法显著提升其职能发挥。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汇率市场化可以通过“信号效应”增强双边货币互换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本文拓展和丰富了关于双边货币互换的研究,为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进程中协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
4
七~九月宏观月报
点击标题查看具体内容
《IMI宏观月报》(第63期)| 国内经济增速回落,美欧鹰派姿态或异步
【海外宏观】美经济进入技术性衰退,欧洲退出负利率时代
【国内宏观】经济各方面持续改善,社融总量超预期
【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发文促进网贷及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
【资本市场】市场进入宽基震荡阶段,中票收益率明显下行
《IMI宏观月报》(第64期)| 国内经济指标不及预期,美欧鹰派姿态展露
【海外宏观】美联储鹰派重回,欧元区经济前景不佳
【国内宏观】国内产需两端修复表现不足,基建制造业投资保持高增长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净息差降幅走阔,央行召开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
【资本市场】资金面宽松央行超预期降息,中票收益率整体下行
《IMI宏观月报》(第65期)| 国内经济持续改善,欧元区经济前景黯淡
【海外宏观】美通胀如期加息75bp,欧元区经济前景黯淡
【国内宏观】经济数据边际修复,总体投资增速回升
【金融机构】央行发布2022年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资本市场】A股市场震荡下行,中票信用利差有所分化
版面编辑|刘嘉璐
文字整理|褚菁菁、朱润、刘嘉璐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本篇监制|魏唯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