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赵燕菁: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
导读
房价涨跌、城市转型、贸易冲突、大国博弈、资本市场……中国经济往何处去?增长能否持续?答案关系每一个人的生活这是一本通过解释中国经济的“反常”,力图探索未来增长密码的书。本书帮助读者理解:中国过去超常增长的“突变”是怎么引发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如何影响城市和经济?从高速度转型到高质量阶段面临怎样的风险挑战?如何把“危机”变成独特的机会?如何从“反常识”的货币视角理解大国博弈?
本书是赵燕菁教授11年置身事内的观察、经验和7年置身事外的思考、提炼。作者把研究根基深扎在中国现实中形成鲜活原创分析,借助独特窗口,观察经济演变,寻找增长处方,探索中国增长逻辑,应对世界变局挑战
《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与转型》
作者:赵燕菁
2023年1月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1
精彩书摘
关于“土地财政”的转型
“先租后售”模式同以往的“土地财政”一个重要不同,就是以往“土地财政”是通过补贴地价来直接补贴企业,而“先租后售”保障房制度,则是通过补贴劳动力间接补贴企业。
2008年以后,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土地,而是劳动力。新加坡和香港的对比表明,住房成本可以显著影响本地的劳动力成本,进而增强本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土地财政”下,“空间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人的城市化”——城市到处是空置的豪宅,农民工却依然在城乡间流动。现在很多研究都把矛头指向户口,似乎取消户籍政策就可以一夜之间消灭城乡间的差距。取消户籍制度,如果不涉及其背后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等于什么也没做;但是如果所有人都自动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那就没有一个城市可以负担得起。
户籍制度无法取消与“土地财政”密切相关。由于没有直接的纳税人,城市无法甄别谁有权利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就只好以来户籍这种笨拙但有效的办法来限定公共服务供给的范围。要想取消户籍制度,就必须改为间接税为直接税。户籍制度同公共产品付费模式密切相关。改变税制,就必须面对前文所述的制度风险。(制度风险何在,《大崛起——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转型》一书中有深入的论述)
但就算能够用财产征税取代户籍,也还是解决不了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问题——今天因为缺少财产而拥有不了户籍的非城市人口,明天也一样会因为缺少财产而无法成为合格的纳税人。如果不创造纳税人,而是简单取消户口,放开小产权,其结果就是南美国家常见的“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研究怎样让农民可以获得持续增值的不动产,远比研究如何取消户籍来得更有意义。(在“土地财政”转型过程中,如何降低社会风险、重建个人资产,书中有详细阐述。)
关于城市的转型升级
城市发展的衰退与企业经营的失败在原理上是相同的。能够获得资本,完成市政建设的城市很多;但能创造足够的收益,持续运转下去的城市却很少。当城市化转入运营阶段,问题的焦点不再是资本的多少,而是经常性收入是否足以覆盖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性收入,之前所有的投资就会转变为无法偿还的债务。正如能盖起厂房的企业很多,但能赚钱的企业没几家。城市的道理相同,能建设起来的城市很多,但能通过运营最终获利的却很少。
进入转型阶段是否看好一个城市,就不应再看这个城市GDP的高低,而是要考察这个城市的现金流是否在增长。因为前一指标包含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果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高位,说明这个城市仍处于投资建设阶段,还未进入运营收益阶段。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经济度量标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成长性,不同的城市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书中对城市的两阶段增长做了深入分析,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面临大考,对个人来说,城市选择变得非常重要。)
关于未雨绸缪,应对危机
“危机”并不意味着增长必然停滞或萎缩。至少对于没有完成“公共服务深化”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危机中潜藏着巨大的增长机会。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一种合适的增长方式——危机货币政策与危机财政政策的有效组合。
在这个意义上,危机货币就不再是简单的相机抉择,它是“危机增长”的关键。不仅是经济,很多社会矛盾都可以通过“危机增长”(公共性危机投资)加以矫正。现有经济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常态增长假设基础上的。危机更多地被视作特例,所提出的政策不具备工具性,充其量只是一系列对症施治(symptomatic treatment)措施。中国经济的实践急需一种广义的增长理论,它能将危机纳入经济学视野。
尽管危机增长还处于主流经济理论的盲区,但其在实践中并不罕见。20世纪20—40年代经历金融危机的各国不同宏观经济政策的表现,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样本。桥水的达利欧就提到过日本的例子。
最经典的危机增长案例,就是一战后德国推行的“沙赫特费德尔新政”。沙赫特通过将德国有生产能力的土地作为新马克发行的储备(资产挂钩货币),重新恢复了马克的流动性(对比我国的“土地财政”),为德国危机财政的执行创造了基础;费德尔则提出通过MEFO(类似于我们建议的国家“自然资源银行”)发行可以向中央银行贴现的“创造就业汇票”。正是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贷款生成机制,开辟了一个新的、能将流动性直接注入实体经济的货币发行渠道。借助这两项制度创新,德国成功盘活大量的闲置资产。高速公路、大众汽车、工人住宅……一个又一个基础性战略资产工程,戏剧性地将空前的大萧条翻转为教科书般的大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内,德国就超越深陷传统增长的对照组国家,再次崛起为世界强国。(书中对中国危机增长的独特机会做了深入分析。)
02
作者简介
赵燕菁,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双聘教授。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城市规划》杂志编委、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雄安新区规划专家评议组成员。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曾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赵燕菁教授不仅研究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律,对我国城市空间战略与政策曾产生显著影响,而且长期关注和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本书即为其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03
专家力荐
王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赵燕菁是我所认识的中青年学者中,思维最活跃、最有创造性的。解释中国经济腾飞的奇迹的确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学领域的顶级难题,我认为到目前尚没有人给出完美的解释。《大崛起》一书中有很多不同以往的新观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启迪。
林毅夫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按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来看,到处是各种体制机制的扭曲和问题,因此,只要中国经济增长一放缓,中国崩溃论就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但是,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来进行改革的国家遭遇经济停滞、崩溃,危机不断,中国却取得了持续四十多年的快速增长,并且是在此期间唯一不曾出现系统性经济金融危机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的增长奇迹急需新的理论来解释。赵燕菁教授有实际工作经验,善于观察和独立思考,在《大崛起》一书中对中国经济增长所做的分析、所提出的见解,很值得学界和业界在了解过去、面对当下和把握未来时参考。
余永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
中国经济过去四十余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大崛起》一书是赵燕菁教授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次重要尝试。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赵燕菁教授力图以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为基础,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会计理论、货币理论、增长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成果,构造一种可以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般理论。这是一项雄心勃勃且极其困难的工作。
赵燕菁教授由于是工科出身而且曾担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因而对许多经济问题有着常人所没有的特殊感悟。本书显示,赵燕菁教授对土地财政、城市化、土地金融和房地产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都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例如,他所提出的“‘土地财政’是‘伟大的制度创新’”观点,至少对我而言具有巨大的启发性。相信本书仅仅是他研究计划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赵燕菁教授一定能够给读者提供一套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华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东南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院长
赵燕菁教授是我因学术研讨而结识的好友。他的经历也颇为独特。他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学成归国,一直从事建筑规划工作,后来又长期担任厦门市规划局局长,亲历了中国城市建设的大发展过程。几年前,他又出人意料地辞去官职,成为厦门大学经济学和建筑学的双聘教授。他对于城市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解释很有见地,令人耳目一新。相信阅读过本书的读者,无论是否完全赞成其中的观点,都能开启认识经济增长这个重大课题的一扇新的大门,从而扩展视野,并展开更广泛深入的思考。
04
目录
第一篇 增长
第一章 城市的制度原型
什么是城市
政府的“企业本质”
重新思考城市问题
结语
第二章 “土地财政”的历史与逻辑
引言
“土地财政”之“功”
“土地财政”的问题与风险
“土地财政”的升级与退出
结语
附录
第三章 伟大的制度创新
引言
土地价值的制度来源
城市化与土地融资制度
“土地财政”的效率
租金捕获与土地产权制度
征地制度与社会秩序
美国的“土地财政”
土地融资与资本市场
土地金融与货币创造
土地金融与债务危机
结语
第二篇 转型
第四章 城市化转型——从高速度到高质量
引言
增长的阶段与转型
传统增长与现代增长
城市化、土地金融与地方政府
城市化转型对策建议
结语
附录
第五章 化危为机——危机增长的独特机会
引言
常态增长与危机增长
流动性危机导致经济危机
从常态货币转为危机货币
基础性战略资产项目的发现与策划
功能货币的边界
化危为机的危机增长
结语
第三篇 全球博弈
第六章 资本与劳动的两难
引言
增长模式转变
货币与全球化
全球阶级分化
百年变局
战略选择
结语
第七章 中美博弈的关键战场
引言
货币与资本市场
中美资本市场的差别
贸易战中,美国的真正目标
特朗普的盲区与中国的主场
中美贸易战的主角
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给地方政府增信
地方政府债务化解
结语
第八章 大国博弈的货币视角
引言
古代中国缺乏货币吗?
货币数量影响资本利息吗?
为什么中国利息长期高于其他经济?
纸币就是信用货币吗?
货币供给不足怎样解决?
货币增发可以降低利率吗?
中国货币超发了吗?
房地产可以降低市场利率吗?
房地产摧毁了实体经济吗?
房地产经济可以帮助中国打赢贸易战吗?
为什么选择房地产市场?
结语
第九章 资本竞争的优贴现倍数
引言
信用与贴现倍数
信用结构分层假说
资本市场竞争
管理贴现倍数
回到“双轨制”
结语
附录
第四篇 财富分配
第十章 资本市场再设计
引言
制度设计
重新定位各市场角色
转换路径及情景模拟
结语
第十一章乡 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
引言
问题溯源
理论重构
制度方向
振兴举措
结语
第十二章 平台经济——从盯住垄断到盯住产权
引言
“企业群落”及其结构
互联网平台的价值之源
初始资源的权属
平台企业的制度演进j
平台企业公众化
结语
第十三章 房地产税——尊重探索,慎重推进
引言
房地产税试点的“利”
推进房地产税要注意的问题
结语
第五篇 理论
第十四章 范式转变——从均衡到竞争
引言
范式的转变
竞争的规则
哈耶克竞争
应用和拓展
结语
第十五章 双螺旋模型——现代增长与信用货币
引言
增长:从传统到现代
货币:从实物到信用
货币与增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面编辑|马林
责任编辑|李锦璇、蒋旭
总监制|朱霜霜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