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杂志2019年第4期介绍
艺术设计月刊
--
2019年第4期
1958年创刊/总第312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主编方晓风“写在前面”】
当我国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将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与旅游部时,众人打趣说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一起了。显然,机构改革的出发点既不这么浪漫,也不这么简单。历史上,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文化和旅游并无太大关联,但从今天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此举可谓颇有深意。
旅游业的兴起是较为晚近的事情,如果没有工业革命,没有火车、汽车和飞机运输的普及,旅游要成为产业是不可能的。旅行是古老的,旅游是年轻的,旅游业是伴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进步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旅游业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基础设施加上民间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旅游业突飞猛进,在经济格局中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旅游曾被称为“无烟工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支柱产业,旅游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已不容忽视。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很容易让人想起前些年很多官员的口头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句话似是而非,从现象上看,未必不是事实,但从深层目标来看,则隐含着危险,文化成为手段,经济是终极目的,其结果往往是涸泽而渔。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旅游资源无外乎两大类: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多数旅游胜地往往兼具自然和人文的资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在旅游业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文化是真正的发动机。
文化作为一项公共事业,其发展在今天越来越离不开产业化的思维。很多文化人羞于谈市场、谈商业,害怕产业化,安于吃补助,反而把文化置于危险的境地,使其丧失活力。其实,商业只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并无善恶、好坏之分,而通过商业化的市场配置方式无疑是效率最高的,因此文化的产业化在今天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发展文化可以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没有产业化方式的支撑,文化很难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商业化、产业化意味着资源转化、滚动的可持续模式,文化和创意产业在经济格局中的比重也在日益增长。文化的竞争力往往是以商业竞争的方式显现,品牌之间、地区之间乃至于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其内在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才有了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事业,这是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基础资源,支撑旅游产业;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文化和旅游的相互扶持,将使我国的文化格局、经济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其效应将是长久而深远的,这才是机构改革背后的顶层设计的真正意图。为此,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以"文化·旅游"为题,邀请了与此相关的多个学科的专家学者撰文,从宏观的产业发展趋势到大数据调研和个案研究、文化批评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希望这些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并积极探索有效的策略。
人间四月天,正是生机勃发、花香满园的时节,各类设计活动也纷纷启动或登场,文化的竞争最终还是取决于创新能力,文化的生命力也在于创新。新时代呼唤着我们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特别策划:文化·旅游
2018 年3 月13 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旨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此举成为近二十年来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最重大的变革。近年来,在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调整、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随着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遗产旅游、非遗旅游、特色小镇、民宿等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究竟如何结合,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而设计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各种需求,为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打破传统行业和专业的界限,桥接文化与旅游,促进经济增长与提升社会效益,便日益成为设计学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本期推出的“文化·旅游”专题,是一个“跨界”的选题,涉及设计、艺术、旅游、文化、规划、管理、建筑、环境等诸多学科。因此,本期组织呈现的七篇稿件,分别来自设计学、建筑学、传播学、旅游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讨论的问题则涵盖了度假旅游、民宿体验、乡村景观、节庆展事,以及旅游产品等诸多领域;研究方法和视角也涉及了调研统计、历史梳理、视觉批判、案例分析等诸多方向。可以说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但无论从何种角度、何种视角,最重要的都是由此来思考,在今天的社会中,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及设计对推动文化与旅游事业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周志)
◆ 中国度假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与趋势调查分析
邬东璠、王彬汕、周 觅
内容摘要:通过大众问卷与大数据相结合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度假旅游市场总体需求巨大;度假旅游已成为大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度假旅游市场尚不成熟,具有一些阶段性特征。未来度假旅游市场仍将持续增长,以家庭游、自驾短途游、关注性价比、品质意识提升为发展趋势;传统度假主题魅力依旧,产业融合创新型产品同受青睐。
◆ 历程与特征:欧美度假旅游研究
农丽媚、杨 锐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欧美度假旅游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提炼其发展特征。在欧美语境下的度假旅游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从早期一小拨精英团体逐渐蔓延到近现代更广泛的工薪大众群体。在古希腊罗马以休闲康养为目的,到16-19世纪受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催生了对学识修养、人文社交、自然原真性、如画美和崇高美的积极追求,并在荒野地、国家公园的自然凝视和探险露营基础之上,陆续出现了海滨、温泉、冰雪、包价旅游、俱乐部、主题公园、自驾露营地等20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形式变体。因此,欧美度假旅游的发展过程在主体与客体、形式与内容、外延与内涵、生产与消费等脉络演变中均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动态发展特征。本文旨在挖掘度假旅游的历史根源,阐释近现代度假旅游研究的理论土壤,希望借此启发对国内外度假旅游的深入研究。
◆乡村民宿“内视于物”和“外视于景”的视觉批评
李蕾蕾、张 煜
内容摘要:民宿热将民宿变成视觉风景。本文主要应用MJT Mitchell 的“图像理论”和Martin Jay 的“视觉体制”,展开乡村民宿的视觉阐释与批评,思考乡村民宿如何通过“物”的堆积形成“怀旧复古风”和“都市现代风”的视觉建构机制,及其与美学救赎的偏离。文章将乡村民宿的视觉特征归纳为“内视于物”和“外视于景”两种模式,结合民宿之物作为现成品之物、景观之物、图像之物加以视觉批评,同时批评了乡村民宿通过“视觉设置”提供的全景观看,分别对于乡村大地和人类视觉主体性的“甜蜜”伤害。
◆符号视角下的传统节庆体验研究——以广州迎春花市为例
李 静、戴光全
内容摘要:游记中的照片记录和表达了游客的自我体验,是旅游体验研究者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本文以广州传统节庆迎春花市的1386 张网络游记照片为分析对象,使用罗兰·巴特图像符号学分析法结合内容分析法,采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从明示符号和隐含符号的分析角度研究传统节庆体验,以文化体验对应新奇体验,情感体验对应社交体验,四个体验维度相互交织,构建了传统节庆体验模型。
◆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张羽清、周武忠
内容摘要: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是产业兴旺,而优质的乡村景观环境对乡村产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着自然景观过度开发和人文景观发掘不足,以及景观与产业联系较弱等问题。本文从乡村景观与乡村产业的关联度出发,分析了目前乡村景观之于乡村产业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英国乡村景观建设对产业发展促进的成功经验,从而探索乡村景观规划与乡村产业发展结合的方式及类型,力图通过景观打造强化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助推乡村早日实现振兴。
◆花卉旅游商品设计语义符号的提取与转译研究
徐媛媛、周之澄
内容提要:本文以“2014 首届全国花卉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参赛作品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外延与内涵这两类语义符号维度出发,利用内容分析与定量统计方法,梳理花卉旅游商品设计中色彩、造型及旅游地场所精神的提取与转译过程,从设计师视角探究语义符号在花卉旅游商品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艺术节对于乡村构建与推广的价值研究——以衢州柑橘文化节为例
李志强 、吉皓哲
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大环境下以及新中国的发展大方向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增长潜力,乡村构建成为许多政府探寻乡村振兴途径的一个新的方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用“艺术”或其他方式进行“乡村振兴”将成为乡村建设的有力手段之一,也是新时代下多领域融合的产物之一。因此,本文以中国衢州柑橘文化艺术节为例,对乡村的建设与提升进行探索,旨在更好地服务与助力乡村振兴。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 工艺,作品本身的生命历程——“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展览撷英
编辑:赵华
资料提供:中国国家博物馆
内容摘要:2019 年是中法建交55 周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展览“新考工记——中法手工之美”通过中法两国手工艺大师们的作品,呈现两国当代手工艺术的创作状态,也借此提出关于如何保持传统手工技艺当代活性的思考。
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受法国文化部授权从事法国手工艺对外推广的HEART&crafts 公司共同举办,邀请了15 位法国著名手工艺术家与11 位中国国家级手工艺大师、非遗传承人和知名艺术家参与,共展出作品180 余件( 套),涉及陶瓷、玻璃、金属锻造、麦秆编织、榫卯、皮革、皮影、羽毛、折扇、折伞、褶裥、全形拓、凹版照片术、木版水印等。
学人问津
栏目主持:李拓
◆以嘉靖九年四郊营建为例析16 世纪中国国家工程的人员特征
梁 雯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的空间文化中形式追求与“奢侈”在道德伦理上相关联的特殊现象出发,以明代嘉靖九年四郊坛营建中的具体人物——嘉靖皇帝、张璁等内阁大臣,章拯、赵璜等工部官员,以及徐杲等匠官——为线索,讨论了16 世纪中国国家营建中特殊的人员构成模式,分析了儒学治国理想中“惜财纾民”的观念对当时官员的职业定位、自我要求和工作侧重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与皇帝之间既合作又对峙的双重关系。与以往从物质结果讨论中国古代建造的研究不同,本文侧重使用《谕对录》等史料文献,考察主要当事人思路,还原历史现场。
◆包豪斯与风格派:荷兰先锋运动对德国设计的影响
[ 荷] J.W. 德鲁克、张斐然、易 晓
内容摘要:艺术如何创造出如格罗皮乌斯宣言中所言的与技术产生新的统一?历史上是否还存在基于相同理念的艺术运动呢?答案是:有,它就是风格派。新造型主义则是这个群体的风格理念,它完美地适应了技术设计的需求:数学化的抽象和节制的色彩,从而形成了彻底的极简主义。尽管风格派的标语实打实地契合了技术性设计的规则,但出人预料的是:恰恰是这个前卫的团体最终确定了包豪斯的课程体系。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冯
◆ 设计,基于未来——傅炯和他的设计趋势研究
赵 华、周 志
内容摘要:设计趋势研究是基于未来而不是现状的研究,设计研究者运用社会学的一系列调研和分析方法,可以准确地掌握前瞻性的信息,为用户去设计。就此我们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趋势研究所所长傅炯。他和他的团队以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和审美特征的研究为基础,分析近未来的消费趋势,帮助海外企业了解中国消费者的生活形态与审美特征,进行针对中国市场的品牌与设计定位,同时也帮助本土企业了解最新的全球流行趋势,找到更加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在中国愈来愈意识到设计及其前瞻性的趋势研究在产业链条中的重要性的今天,他们早已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
书评
栏目主持:李拓
◆情感热潮下的冷思考:《情感化设计》评述
向 帆、谭 亮
内容摘要:《情感化设计》一书在我国设计文献中有着惊人的引用量,以“情感化”为主题的设计研究论文也非常多。因此,我们考察其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寻找原著的本意,力图获得一个对“情感化设计”的清晰理解。经过考察,我们发现《情感化设计》的书名翻译有误,它强调了感性体验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法。
《装饰》2019年第2期“延展动画”
《装饰》杂志2019年第3期“非遗新一代”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