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南艺、川美工业设计2021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基于下肢残疾者自我效能感的轮椅设计研究◆ 基于下肢残疾者自我效能感的轮椅设计研究
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2—3. 设计方案探索与推导
4. E-power轮椅方案的三种展示效果
5. E-power轮椅服务平台展示
6. E-power产品方案中的模拟机座
8. 毕设展览现场
设计者自述 :
本课题研究来源于移动生活设计研究实验室与飞毛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项目——磁动力轮椅车前瞻性概念设计创新。希望通过寻找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使用者自身进行深入研究,从用户本身内在层面的角度对轮椅设计实践进行探索创新。因此,基于下肢残疾者群体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化需求,结合残疾人辅助器具的“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发展模式,进行新型轮椅设计方案的产出。
本课题设计实践产出主要包含E-Power轮椅和模拟机座平台两个部分,设计目的是通过模拟机座平台提供大量的虚拟训练经验和E-Power轮椅在真实环境下的应用实践相结合,将轮椅的功能性更好地转化为使用者的操控体验性。在E-power轮椅设计呈现上,区别于传统轮椅的辅助型工具,更偏向于个人出行移动代步产品,在出行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底部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进行路况的检测和记录。当轮椅与模拟机座结合后,数据信息可上传至模拟机座平台,同时在模拟机座上,使用者可以在机座平台上可以查询和学习体验其他用户上传的使用经验和路况信息,即单个用户可以模拟体验到其他用户在更多场景下的轮椅操控性,通过模拟训练来增强他们对轮椅的操控能力,让他们有信心在真实的出行移动环境中可以轻松应对不同的场景环境。同时,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所记录的操控信息会上传加载到E-Power轮椅本身,在使用者移动出行遇到相似的环境时,轮椅自身会主动匹配相关的操控模式,帮助使用者高效地适应所处环境。除此之外,使用者也可以在模拟机座平台上为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沟通和指导,彼此都可以体验到由被他人帮助到帮助他人的角色转变,这将有利于激发该群体的自身潜能,帮助大多数下肢残疾者由被动接受现在的生活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生活可能性,进而提高该群体本身内在层面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指导教师评语 :
该课题在基于校企合作项目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当下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提出的“互联网 + 辅助器具服务”行业发展新模式,对轮椅产品进行一次 新的前瞻性探索研究。
目前国内的轮椅设计实践的出发点较多基于产品的功能属性、结构模式或情感关怀。而该课题研究从使用者的自身状态层面进行设计研究,将用户的自我 效能要素结合轮椅产品设计的手段,对轮椅产品的价值属性进行重新探索。改变轮椅产品始终局限于医疗、康复及辅助器具的工具属性价值。目的是鼓励残疾 人群体主动开发自身潜能,并进行自我激励,提升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改变社会对他们是弱势群体观念的固有认知。该课题最终产出的方案概念比较新颖, 但仍须进行相关验证,课题研究上仍有值得探讨和优化的方向,望之后可以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1. 整体效果
2. 系统图
3. 草图推演
4. 设计方案
5 —6. 设计细节
7. 街区设计
设计者自述 :
在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乡村 地区产业正逐步多样化。聚焦农业领域,高档原 生态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正逐年增加,关注环保、 健康领域,服务城市中对品质生活有所追求的新 时代青年。本课题在此背景下,聚焦未来 3 到 5年, 面向高档、自然、原生态农产品生产者及消费者, 在高速发展的行业中发现机遇。运用调研方法, 分析得出痛点问题,以设计优化了体验,以创新 的系统设计推动行业发展,将城市的消费引流至 乡村,顺应国家战略,助力我国新农村建设。
本课题涉及的系统创新是在传统农夫市集系统 的研究基础上,针对痛点问题及设计机会点进行优 化设计。将市集地点从传统的城市转为村镇地区, 减少生产者物流运输成本,同时结合当地乡村旅游 项目,将城市消费能力引流至农村 ;市集平台提供 场地支持,依托线上端 App,增进消费者与生产者 之间的连接。
硬件方面,该产品设计整合重点功能为展示、 售卖与仓储。本设计优化了不同功能下的空间需求, 农产品售卖空间内传达出自然感受,富于质感的肌 理与纹路设计丰富了内部空间效果,外观引入集装 箱元素,增强现代感,以工业化风格的设计语意促 进消费。为适应轻量化的移动方式需要,该产品可 以快速进行折叠,通过外观形态的改变,可营造多 样化的空间,为售卖与体验提供更为丰富的空间可能性。
指导教师评语 :
乡村振兴将成为未来中国关注的重要话题,基于乡村振兴的设计创新探索会体现在多个层面。该设计在宏观层面上基于国家政策产出的设计定义,是符合时代背景的创新设计 ;中观层面上,市集车 辆具备多种组合形式,软硬件结合实现整套服务流 程 ;微观层面上,该产品具备全新的开合方式,细 节设计考虑到完整的售卖流程,将移动农夫市集售 卖、购物体验提升至新高度。该毕业设计作品较完 整体现了系统设计思维对于未来复杂社会问题的解题思路。
1. 产品效果图
2—3. 产品细节
4. 产品使用方式与线上平台设计
5. 设计草图
6. 元器件参考
7. 模型制作
8. 实物模型展览效果
设计者自述 :
老有所养,唯膳所依。本课题针对城市“空巢老人”饮食健康这一问题,从健康设计的角度出发,贯彻系统化、人性化、整合化、针对性的原则,让老 人在使用的程中获得更便捷的饮食过程和更加舒适的饮食体验,优化空巢老人的饮食行为。
养膳品牌整合适老化的产品设计、云端平台与系统服务,构建出 CARE COOKER 的产品概念。产品功能上使用模块化的手段,整合蒸、煮、炒等功能, 借助语音引导与自动化烹饪等手段简化烹饪流程。借由 IH 环形加热、恒温感应、密封空间烹饪等技术优化传统烹饪方式的弊端,在减少营养流失的同时更 大程度保持食材的口感。在服务系统上,主要从营养配餐和食材规划两方面对老年人用户实现个性化定制。产品将老人使用产品的时间、频次、食材余量等 信息上传云端平台并反馈至子女端,子女可以第一时间得知父母每天的用餐情况,方便子女及时照料。除此之外,子女可以通过上传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基本 信息,订购专业营养团队为老人订制健康饮食方案并设计个性化食谱的服务,使家中老人饮食更健康、更讲究。子女也可以直接在线上进行食材采购。养膳 根据用户订制的营养食谱进行配餐,将最新鲜的食材经过浸泡、清洗、脱水等保鲜处理后真空包装,配送至老人家里,最大程度保证食材新鲜、营养不流失。同时为老人省去处理食材的流程与步骤。
指导教师评语 :
新兴数字技术为创新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造成了无法很快适应新兴技术的人群的困惑,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数字鸿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 重化,如何通过设计搭建桥梁,跨越数字鸿沟,通过技术赋能老年人群,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老年人的日常行为习惯等都会对设计提出相应的要求。该 生通过对空巢老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状况等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包涵产品与服务的系统化解决方案。其所关注的问题和形成的解决提案,具有一定的 现实意义和探讨价值。
1. 产品定位
2—4. 设计草图推演
5—6. 产品设计效果
7—8. 产品功能演示
设计者自述 :
该产品是一款以“一站式服务、租赁式、自助”为特点的就医智能辅助产品。针对中青年听力言语障碍者,适用于挂号、巡诊、候诊、诊室就医四个场景。将“一站式服务”的概念贯彻用户就医的各个重要环节,让产品成为用户就医的伴侣。产品分为租赁核心和租赁单元两部分,租赁核心以台式自助机的形式放置于医院的导医台,租赁单元即便携式服务设备,与主机相连充电,租赁取出即可使用。采用模块化设计,其主要功能是双向交流功能,辅之院内导航、叫号提醒功能。
该产品旨在从沟通、陪伴与服务、缓解歧视三个方向解决听力语言障碍人群的就医困难问题,让其敢出门、易就医。希望此设计能抚平其被外界无意间伤害的心灵,让社会以平等的目光温柔相待。
该毕业设计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方法,实现了笔者从被动听取转变为主动探索。调研、资料查询、方案设计、实物制作、成果展示、方案汇报答辩等环节,导师均参与讨论,并及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使笔者在充分掌握所需信息的基础上有能力自主做出判断,提高创新设计表达能力。
指导教师评语 :
该学生关注由于面向听障人士的公共设施及服务严重缺失导致的聋人就医困境,希望通过创新的系统设计提高弱势群体的医疗便利与品质,因此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与应用价值。该课题通过调研、分析、定义,设计出一套听力言语障碍人群在就医过程中可以使用的轻智能化、便携式、可穿戴的就医辅助关怀类产品方案,同时辅以人性化的服务设计,形成共享服务平台及自助式服务体系。
该解决方案具有较好的同理心与系统化思维,兼具较好的美学及人性化品质,体现出面向未来的较强设计探索能力。
1. 产品草图推敲过程
2. 产品草模制作与人机关系推敲
3. 产品1:1实物模型分件制作过程
4. 产品最终实物模型效果
5. 产品整体系统说明
6. 外治理疗主模块核心功能模式说明
7. 产品使用场景展示
8. 产品云端系统主要界面展示与服务系统说明
设计者自述 :
慢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近年来,慢性腰痛呈现高发病率与年轻化趋势,已发展成为我国患病人数第三的慢性疾病。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慢性腰痛这类骨科类疾病在我国的护理资源十分匮乏,且治疗周期漫长,易复发,给患病人群生活会造成极大不便。因此,本课题基于国家大力推行中医药文化的政策以及传统中医学在慢病管理方面的优势,通过以“中药熏蒸”为核心的外治理疗手段和以“呼吸导引运动”为辅助的行为干预手段相结合,为慢性腰痛患者构建了一个居家自主护理方案。
系统主要包含熏蒸主模块和日常护理副模块两大产品模块。两个替换模块共用一个前置主机,通过卡扣连接方式实现模块替换。熏蒸理疗主模块的核心功能是药理性的辩证治疗,针对不同人群提出系统化的慢病管理方案。服务系统利用基层中药店提供中药材包选购与代煎服务,将熏蒸所需中药液配送至患者端。日常护理副模块基于用户日常行为习惯出发,介入用户易出现的长期单一姿态劳作的情景中,用腰肌数据监测与提醒等手段以及呼吸吐纳放松等手段,改善腰部平衡状态。副模块的肌电感应元件可记录患者每日腰肌疲劳值上次云端平台,平台的健康管理版块对病情发展情况做出可视化反馈,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
整体来说,本课题主要有两大创新点:第一即为模式创新,通过结合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创新了现有慢病管理模式。第二为体验创新,通过外治理疗手段与行为干预手段的结合,创新慢性腰痛患者自主护理体验。
指导教师评语 :
该作品是毕设专题“华夏文化溯源与创新”的课题之一。随着医学实践积累和社会进步,传统中医的价值有望被重新认识。该学生针对当下慢性腰痛高发这个广泛的社会健康问题,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切入,提出一套结合行为干预和外治理疗的腰椎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系统。该设计围绕行为干预的护理模块,采用中医导引术为原理,以外治理疗的熏蒸模块发挥在辩证基础上的中药熏蒸理疗作用。该设计作品痛点明确,思路新颖,设计方案创新性高,完整度好,综合设计品质优异。
1. 建模及草模推敲
2. 模型制作过程
3. 渲染图
4. 作品介绍
5. MASS-C 尺寸及爆炸图
6. MASS-D 投放方式
设计者自述 :
MASS是一系列适用于各场景下的共享充电产品系统,由4个产品组成:MASS-D,MASS-T,MASS-C以及MASS-Q,在保证环境适配性的前提下走向智能化、多元化,致力于解决目前漫长的过渡时期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充电问题,同时时刻跟进技术,提升用户体验。
MASS产品具备以下优势:
(1)不必单独给新能源车划分停车位,造成资源浪费;
(2)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安装充电桩设备的多少;
(3)系统适配多种复杂的场景,极大程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MASS-C是一款主要适用于居民区场景及其余适配场景的移动充电系统,它是由移动充电小车、智能地锁以及手机小程序组成。
MASS-D是一款主要适用于商圈及其余适配场景的地轨式充电模块系统,它是由地轨充电产品以及手机小程序组成。D系列利用了两车之间的狭长地带行走,一般以3~5个车位、两个柱子之间为一个模块,安放一个产品。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根据商场停车场的规模及客流量决定充电桩的多少。
当C、D系列无法使用时,Q和T系列对其进行了补充,这两者的特点与D系列相符,都是轨道式的、让充电主体动起来的设计。
MASS-Q是原壁挂式固定充电桩产品的改进设计,主要依附于墙体进行,是一款墙轨式的充电产品。
MASS-T主要采用的是挂轨式,从天花板顶部悬挂轨道。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节省出两车间的空间,在狭小地带不会阻碍车主开关尾箱、通行等。
指导教师评语 :
该设计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和特性、电池的技术程度、国内外的充电服务模式等方面着手调研,继而实地走访大小城市、各种场景下的充电桩并总结现状,同时运用用户访谈、问卷调研等设计方法,深入了解各类用户的想法。通过上述资料探究目前充电桩存在的问题,进而根据用户的出行习惯、停车场的大小和地形,以及所在建筑的特色对场景进行细分,从中寻找多个维度对场景进行衡量与评估,总结各场景的共性和差异性。该学生在前期调研中收集了大量资料,认真分析和推敲设计,考虑到了多种场景的复杂充电需求。
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基于下肢残疾者自我效能感的轮椅设计研究◆ 基于下肢残疾者自我效能感的轮椅设计研究
1. 产品使用方式
2. 产品效果图
3. 单个产品尺寸图
4. 产品部分UI界面
设计者自述 :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家庭、办公、公共环境建设都开始趋向高密度、紧凑型的“微空间”设计。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改变,也冲击了传统的娱乐健身方式。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生活空间不断被压缩,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挑战日益严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我们更需要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设计是基于高速发展的城市生存环境压力,在城市相对的微空间中将“微”运动方式带入,通过“微健身”来提高身体整体机能,从而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从中国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之一的“踢毽子”中,通过锻炼下肢力量和眼、脚的协调能力,可单人或多人一起互动使用。“微健身智能毽球”是一件以微健身为目的,提高人们身体整体机能的微健身产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们的生活及生态健康循环上。
指导教师评语 :
中国传统造物中集聚着很多中国人的创造智慧,将这些智慧点提炼出来,启迪现代产品的创新设计研发,也是创新设计中的一种方法和实现路径。中国传统的毽球是民间娱乐健身运动产品之一,它以跳跃的、欢快的、互动的、优美的活动方式,融合在各种健身体态之中,运动空间可大可小、可室内可室外、可民间玩乐也可成为表演竞赛项目。这种中国传统的健身方式,将我们拉离电脑,带入空间,融入到自然的环境中去活动。
作者以健康工业设计理念为指引,将传统毽球赋予现代智能技术,以一种“微小”的健身产品的面貌出现,以适应办公室和家庭室内等“微空间”中的运动,有助于没有整段时间进行锻炼的人员进行适当健身活动,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提高整体身体机能。
本设计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关注,将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以创造出适合于现代人使用的健身产品。
1. 设计过程及草图
2. 品模型细节
3. 产品模型
设计者自述 :
ACME意为顶点、极点,在这里,被定义为使用产品时的最佳体验。该设计以用户体验“甜 区”范围划分为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重新发掘当代音乐播放器使用过程中的最佳体验。
这款全息歌词可以显示音响保留的黑胶唱机使用过程中的体验“甜区”,将黑胶唱机的设计元素及其设计形式与现代智能音响巧妙融合。黑色的圆盘式设计、与唱针结构相似的操作旋钮,无一不在向用户暗示拨动唱针来完成音乐播放器的功能操作,唤醒用户有关黑胶唱片机的使用记忆或产生联想,增添现代的复古情怀。然而,它又并非真正的黑胶唱片圆盘,在圆盘式的设计上运用了本地企业达斯琪的屏幕智能显示技术。伴随着音乐情绪的律动,全息显示屏同步歌词展示和动态图形,赋予了声音形象,赋予了图形节奏。各种感官知觉相互融合后带来丰富而强烈的新体验。产品右上方由亚克力模块组成了一组高音扬声器模块,将音乐播放器高音扬声器设计外置,竖向摆放融入产品设计,使得音响的设计既有高端的品质感,又不乏娱乐设备的专业性。
指导教师评语 :
该作品以用户体验的关键甜区为出发点,寻找音乐播放过程中能够触动用户记忆的文化要 素。以符号学方法,研究用户对图像的认知与识别,结合特定的记忆触发点,构成独特的产品形态和丰富的产品内涵。在无线互联网时代,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将现代智能化蓝牙技术与文化记忆相结合,以点阵式旋转显示器代替黑胶唱片原有的工作区,并使文字在运动中呈现圆周动态视觉效果,引发用户对相关场景的联想。通过这种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使用户能够获得更具情感化的使用体验。
1. 品牌体系和产品概念开发系统
2. 外带杯设计效果图以及茶器从吹制到实物量产的过程
设计者自述 :
在中国步入全新消费时代之际,新式茶饮开始逐渐摆脱“老旧”“落后”的标签。首先,新式茶饮的同质化依然严重,容易复制的特性导致该行业门槛低。其次,高糖高脂的饮品属性也逐渐受到部分消费者诟病。虽然,新式茶饮极大地带动了传统原叶茶的市场规模,但是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为迎合正在崛起的新型消费人群,需要对茶饮进行新一轮的创新。
ChaTThé(采辞)品牌体系构建核心,是希望塑造符合年轻人心中关于“潮”的品牌形象与产品调性。Cha(汉语“茶”的拼音)与Thé(法语“茶”)的组合意在融合东西方对于茶理解,组合的过程中隐含了茶在当代年轻人中强烈的社交属性。希望通过品牌的渗透和现代演绎,让东方传统茶文化被新时代消费者接受。
ChaTThé(采辞)的茶味设计与市面上的新式茶饮不同,该设计是基于传统茶饮的一次新尝试。考虑到年轻人对于口味口感的偏好需求,选用优质茶原叶制作茶基底,用糖含量较低的艾素糖进行手工制作,增加适当的甜度。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定义,最终以花味与果味的蜜珀糖形式呈现。同时,通过定制模具的方式,对产品外观进行设计创新,以多面体的形式语言,抽离自然形态,使糖球在光照下更加绚丽多彩,满足了年轻消费者对产品颜值的追求。
外带杯将糖以相对独立的方式进行包装,消费者饮用时可以自助选择、自由把控投入蜜珀糖的时间、水温、浓度比等参数。
茶具设计从现代视角去理解煮茶的审美体验。茶壶的器形将理性几何和东方写意融合,追求比例的同时也契合东方禅意。自然过渡的茶壶圆口方底设计极具东方韵味,壶提的设计借鉴了柔中带韧的竹节。紫金山脉浮于壶底,茶汤萦绕,隐喻天地之灵气融于巍巍紫金山与幽幽玄武湖中。茶壶底部采用南京非遗金箔技艺加以装饰。当暖茶器中的柔光经过金箔的反射,映射在茶汤中,浮在水面的光影闪耀起金色,光线交织如梭,形成独特的动态装饰效果。
指导教师评语 :
这组毕业设计作品聚焦于中国传统茶饮与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相遇的消费场景,尝试通过新的系列设计改变当下奶茶市场上去茶饮化的窘境。作品的设计基于对新式茶饮堂食与外带消费场景的研究,运用当代食品加工技术对茶叶进行萃取,并加入花卉与果味等相关味觉要素,为用户提供可自由搭配的个性化定制方案,是新的消费场景下,对传统茶饮的当代化延续与创新。与此同时,该系列作品以产品为媒介搭建社交性场景,结合用户行为构建兼具时尚与文化底蕴的新式茶饮方案。
1. 渲染图
2. 设计方案图
3. 细节展示:露台 / 出入口
4. 细节展示:植物园
5. 细节展示:二层草体
6. 细节展示:观光走廊
设计者自述 :
上古时期有水上祭祀,到春秋时期出现了伎乐表演、水戏娱乐等娱乐形式。明清之际,伴随船舶使用的娱乐化,水上表演发展起来,乘画舫行泊于风景秀丽之处,饮酒作乐,听歌赏舞。到了近代,运河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主要作用于航道运输,水上娱乐的作用逐渐被淡化。古运河游船作为一种经商贸易、出行远游最常见的交通方式在古代广为运用,如今却没有发展,甚至被遗忘,运河观光船的形式单一。在追求新奇体验的今天,仅仅在水上看风景、吃饭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大运河正在经历从河道运输到以审美为主的水上休闲观光的转变,从化工生产区转变到有益于周边生态环境的休闲娱乐业态。依托我国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方针,大运河沿岸的环境治理提上日程,先进的大运河沿岸设施及水上娱乐形式也会陆续落地。
本设计围绕新运河生活方式,为满足新运河人多样化体验需求而设计的水上休闲娱乐平台,集水上娱乐、水上住宿、水上办公、水上观光、水上餐饮于一体。以“绿洲”为灵感,在空间中设置了植物园及露天草地,创新体验的同时也增强了空间的舒适度。在运河上建立了一座远离都市喧闹的庇护所,依托运河为城市提供了一处“水上氧吧”。
指导教师评语 :
设计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对未来生活理念的诠释和畅想。人类是循水而生的,大运河畔的生活则是因河而兴。《洲·舟》这件作品以当代运河游船为题,围绕人、水、居住、憩息等要素展开思考,试图将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与文脉相链接,重新界定造物的范式,将人们从嘈杂的都市生活中暂时解脱出来,将自己置身于大运河流水的声、情、景中,享受流淌的慢生活。
1—3. 设计说明
4. 交互实验
5—7. 模型及细节
设计者自述 :
《运河物语》以儿童作为目标用户群,以大运河民间故事作为灵感来源创作的实体交互玩具设计。通过引入叙事性设计概念并结合霍尔传感等交互技术、投影等硬件设备,让儿童在博物馆公共教育场景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获得更具沉浸式的多重感官体验。
整个设计以大运河(江苏段)的三座古城——扬州、镇江、徐州作为民间故事为背景。选取不同的民间历史故事——“运河起源”“水漫金山”“荆山桥传”,运用叙事方式构建了三组实体产品与交互技术结合的体验场景。以“运河起源”为例,首先是琼花的“盛开”与“传播”情节通过软硬件交互得以实现:将琼花“种子”实体玩具放入固定位置进行RFID的识别,此时投影屏幕上会演示琼花盛开的景象;随后进入第二个交互场景:儿童可以摇动木质摇杆一,通过传统机械联动装置模拟开凿大运河的过程———大运河的河道会向城池中缩进,从而触发藏在城池中的霍尔传感元件,使投影上的瘦西湖水与大运河相连,语音同步提示大运河通航。运河开凿完成后,儿童可摇动木质摇杆,以机械传动系统控制水车旋转、小船上下浮动,体验木质玩具的机械交互触感。本设计中的三个叙事场景将与每座古城相关的大运河故事环环相扣,让儿童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加深对大运河文化的认知。
指导教师评语 :
这组设计作品是以大运河文化为叙事背景的实体交互玩具设计,借由玩具为载体,针对孩童的认知习惯,将传统木制机械结构与霍尔传感等交互技术相结合,在寓教于乐中将传统文化与智能交互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在视觉风格上,也以更加亲和的形式,贴近当代孩童的审美喜好。整组作品的实践过程充分,完成度较高。在产品设计与交互设计进行跨专业融合创作的背景下,这组作品的创新与探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洪泽湖大堤
2. 三河闸
3. 天妃闸
4.效果图
5.思维导图
设计者自述 :
河流孕育出了文明,在人们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了“镇水”这种艺术化的手法。现代的“镇水”一方面必须尊重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其对民众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出于以上考虑,我们祥瑞文化的交互设计作品将千姿百态的镇水艺术与科学严谨的水利治理相结合,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对大运河江苏沿岸河流治理的贡献。
将运河沿岸的瑞兽形象与其对应的水利工程结合,其内容核心是对瑞兽形象上的演变及功能的运用进行归纳、总结与梳理,并结合水利工程的建造时间、建造规模、主要功能等方面内容,形成较为系统的信息整合设计。作品的初始状态是瑞兽动态影像循环播放,触发事件对应的感应器链接开发板A0接口,设定触摸传感,由计算机调取参数并播放动态影像,通过计算机连接的显示屏输出,进而从瑞兽状态的视频切换到水利工程状态的视频。通过三块屏幕上展示的信息可视化界面,把瑞兽文化与现代水利工程相结合,借助C4D等建模软件生成模型与动画,营造出意境,增强用户对瑞兽的感知力。作品打破了传统的交互形式,给用户全新的视觉体验,使得观众在学习水利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运河沿岸传统瑞兽的文化。
指导教师评语 :
中国传统祥瑞文化中的镇水瑞兽被认为可以保佑风调雨顺,大运河上的水利工程同样具有除害兴利的重要意义,是这个时代的“祥瑞”。作品将枯燥的工程语言与工程结构以互动参与的方式呈现给观者,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和文化认知的解读中运用了80、90后熟知的神兽“进化”的形式,将运河水工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工程等数据信息转化成我们所熟悉的,有趣味性、可互动的视觉语言。
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基于下肢残疾者自我效能感的轮椅设计研究◆ 基于下肢残疾者自我效能感的轮椅设计研究
1. 产品全景展示
2—5. 设计元素推演产品细节展示
设计者自述 :
“竹·悦”竹编家居设计以传统竹编技艺“再设计”为导向,分别从形式、功能、材料综合利用三个方面对传统竹编技艺进行了探索。
形式上,借鉴传统器物风扇、簸箕、蒸笼的形式融入家居设计,在使用中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在快节奏生活中增添了一丝旧日温情;功能上,融入现代实用功能技术——风扇电机、音响、灯具、加热茶垫等组件,满足人们在现代生活场景中的实用需求;材料上,在传统竹、藤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不锈钢金属材质,增强家居受力结构,并丰富了产品语言。
这一设计在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与实用功能组件,在契合现代审美志趣的同时,满足现代生活场景使用需求,使人们在阅读场景中触摸传统、贴近自然。
指导教师评语 :
此套作品是以传统手工艺——竹编为基础的产品创新设计,旨在将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进行有机融合,以达到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作者从形式、功能、材料综合利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创作过程中克服了工艺、材料、形态等多方面的难题,最终创作出了这套既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又符合现代生活方式与审美志趣的作品。
此外,这套作品是对传统手工艺+生物质材料与现代工业材料+现代机械加工相结合的融合创新方式的有益尝试,在当今“非遗活化”“绿色减贫”“乡村振兴”的社会背景下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产品使用流程(部分)
2. 泡菜制作旅程地图
3. 产品爆炸图
4—6. 产品效果图
设计者自述 :
四川泡菜是中国传统发酵蔬菜代表之一,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趋势下,泡菜时常与“不 健康”相联系。本设计从提升泡菜制作的体验出发,运用体验设计方法工具,探寻传统器物再设计的路径与方法。
本设计采用了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的方法,对用户制作与食用泡菜相关的活动开展调查研究, 将喜欢食用泡菜但无完整泡菜制作经验的新手用户列为首要目标用户。结合技术原理与功能需求完成产品原型设计,通过以下几点实现上述的用户需求与体验路径:1提高制作泡菜的成功率;2缩短泡菜制作周期;3提供泡菜的最佳食用时间;4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量;5智能检测与抑制泡菜“生花”;6减少泡菜坛的养护频率。
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与设计实践,形成基于用户体验的智能泡菜机产品设计原型与策略, 探讨体验设计视角下的传统器物再设计如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指导教师评语 :
泡菜文化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泡菜制作的低成功率让喜食泡菜的年轻人望而却步,传统泡菜繁琐的养护流程与快节奏的生活相矛盾。作者的毕业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而进行的探讨。其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合泡菜新技术,定义泡菜机的功能原型,提升泡菜制作的成功率;二是结合体验设计的方法,定义新产品的使用流程、交互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其研究体现了较好的前沿性、时效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3. 产品外观与细节图解
4. 产品工作场景渲染图
5. 产品实拍图
设计者自述 :
《火线特警——隧道智能火灾救援系统》是一个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工业设计作品,它主要功能设定是建立在轨道式的灭火机器人和排风救灾系统结合的基础之上。
灭火机器人就是一个流动的特警,它可以基于轨道上密布的传感器进行探测,也可以自主 巡视并发现潜在的火灾隐患。因此,当隧道内发生火情时,机器人能够通过悬挂在高处的轨道第一时间移动至起火地点,避免了传统的消防设施因为堵车而无法达到火场的局限。灭火机器人能够进行温度监测、热成像、毒害气体监测等功能,实时将数据传输至指挥中心,必要时立即开启救灾模式和救援模式。机器人的水炮基于轨道输送的水源,结合各种灭火药剂对起火点进行快速灭火,后续可以改为大面积喷洒细水雾以控制和吸收浓烟。救援模式下,机器人能够给涉灾人员提供照明、逃生指示甚至传送语音等。
然而,隧道内火灾的发生并不只是影响个别车辆,它的灾难性在于往往让整个隧道的人员都 陷于危险之中。因此,该作品的智能化应用还体现在排风救灾系统的设计上。它基于传统的隧道排风系统进行了功能设定和优化,除了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输送新鲜空气以外,还结合铺设的轨道、探测器,对于采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能够通过让人容易理解的灯光系统和语音指引人们正确的逃生方向和逃生方式,同时指引救灾人员快速到达起火点和需要救援人员的身边。
该设计作品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目前只能够建立在一些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研 究与实施,更加人性化考虑和技术上深化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去探索。
指导教师评语 :
本作品可贵之处在于能够真正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将技术作为设计的载体去实现作品本身。我们知道,未来的产品设计师想要介入到城市管理、大局规划等方面往往是不容易的,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够去主动寻求一些焦点问题并尝试解决。这套救灾系统设计的人性化因素主要是能够让灾害中的人通过各种人性化的信息获得与灾害战斗的勇气和看到生存的希望,以免一般人在灾害发生时茫然无措,因面对灾害残酷性的准备不足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惨剧发生。其次,这套系统能够让灭火过程智能化,让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人冲锋在前,预期能够拯救大量消防战士的宝贵生命。
从整个系统原理的建模、具体功能的实现,到模型的制作,一系列工作流程做下来,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创客”才能够去拼搏实现的工程。
◆ NEXUS : 2030 INTERCONTINENTAL EXPERIENCE
1. 产品创意及设计草图
2—3. SUV 系列作品
4—5. 小型敞篷跑车系列作品
6. 摩托车系列作品
设计者自述 :
NEXUS是一套2030年洲际探险旅行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车型可以提供三种独特且迷人的旅行体验,分别是SUV的家庭或好友的“群体穿越”、小型敞篷跑车的“浪人生活”,以及摩托车提供的“独行侠”。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样的精神内核,即从20世纪延续至今,以挑战自己为主的一系列跨越非洲、美洲、南亚的汽车远征事件,以及一项非官方的,充满叛逆、挑战正统与极限精神的“炮弹飞车”活动(从纽约至加州,横跨美国的不间断竞速活动,带有违法的特质与极高的危险性,结合了驾驶技术与科技)。
NEXUS的目标是将这种探险精神转化落实在当下的已有车型上,从而更深层次地发掘车辆设计与功能的联系方式与程度,使驾驶的体验与目标高度重合。另一个目的是把那些日常驾驶中很难获得的感受以一种标准且直接的方式映射到车辆的日常使用中,NEXUS的车型不再局限于日常驾驶的感受提升,更能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NEXUS的设计主要受建筑流派中的高技派影响。高技派致力于展现当下工业社会的成就,将各种工业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材料新技术毫不掩饰地展现在建筑内外。
NEXUS也一样,展现了汽车工业接下来十年发展的愿景。三辆车的基础结构都类似,拥有“科技核心”,位于车身前后,起到的是“大脑”的作用,它们可以记录行驶中的点点滴滴以及经验和风景,并以VR或AR形式记录在车内,并可以通过零件的互相更换将自己的感受与经验无缝分享和衔接到不同的车辆上。
本人希望通过NEXUS这一洲际旅行系统,带给现代人一种全新的对待交通工具的视角。交通工具不再是人的配角,而是在需要的时候独立于日常生活,在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之外,带给使用者一个完整的、接触那些在日常不可能存在的“远征”与“挑战”的机会,并以一种服务或者标准化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使每个人都能追求心目中的崇高感。每个人的经验与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而NEXUS不仅提供了体验与记录的平台,还提供了新的车际与人际分享平台,这一愿景也与NEXUS这一词汇的意义相关,不仅代表着不同路径的延伸,还带来了人与人、车与人、自然与人的“交汇、连接”。
指导教师评语 :
该作品能够完整地表达主题,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构思独特、大胆地将探险、挑战与驾驶乐趣揉杂成更新的驾驶体验系统,让交通工具成为更具独特冒险精神的载体。该同学具有较强的设计水平、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综合运用能力,将自己对交通工具的理解与致敬的艺术流派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成功运用,这一点是最值得肯定的。作品呈现方式比较丰富,在设计造型、表现形式与维度上很全面。
◆ “颜”家具设计
1—3. 产品渲染图
4—5. 产品模型实拍图
设计者自述 :
西南地区的文化独具特色,三星堆的古蜀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笔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家具设计中, 设计了这款家具产品“颜”。
创新原则:这个设计的创新点在于既要把握三星堆文化的风格特色,更要牢牢把握住当代人们对家具的时代审美需求,然后才能设计出这样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产品。笔者将三星堆青铜人面的特征提取出来,去掉多余的装饰,将它的形式表现得更加灵动。同时,把提炼出来的形象运用到椅子中,转变视角便能够看到三星堆人面。人面的耳朵形成的椅子扶手在正后方看时便重合起来,形成三星堆青铜人面的特征。正前方是椅子的特征,在具有观赏性的同时具有实用性。
材料结合:为体现现代感,采用玻璃钢结合色彩炫丽的真空电镀的表面处理,使椅子在视觉上既传统又现代,也更能够被市场接受。
无论是家具产品还是其他产品,都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产品便能更好地对外传播传统文化。西南文化在网络走红的今天,更需要我们用当代设计去守护和传播,需要我们去创新和更替。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将现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的结合带来的现代科技感与创新感。
指导教师评语 :
该套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著名三星堆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青铜面具。它们既是家具,也是文创产品。三件不同的沙发分别脱胎于三星堆中不同的三个面具形象,经过作者的创作加工后,神秘古老的面具变得时尚可爱。沙发表面的幻彩金属质感,将造型的古朴厚重与科幻时尚混搭,也让这套作品的受众变得非常广泛,既可以安置在各种室内空间中,也可以放在公园草坪等户外公共空间。该作品在弘扬中国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并将文化符号生活化、产品化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择斋——互动式置物柜设计
1. 产品整体效果
2—6. 产品局部效果
7. 产品现场展示
设计者自述 :
以灯笼为元素的框架结构互动式置物柜,可为公众提供休息空间,以及作为物品陈列的展示空间。其主要以废旧的包装箱板和旧家具木板为材料构建的装置。整体风格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意在体现茶文化,另一部分意在体现酒文化。两种传统中国文化分别代表两种生活态度,希望人们的生活可以如“酒”一般肆意潇洒,抑或是似“茶”般岁月静好,拥有禅意人生。设计者结合了两种文化,并从传统文化中提取了灯笼作为载体。灯笼结构复杂、造型夸张、体量巨大,外观造型兼具视觉艺术、物品陈设与使用功能。同时,在构成材料方面希望可以起到将废旧现成品升级利用的示范作用,体现了文化的可持续与材料的循环利用。本作品在倡导人们在注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时,也注意到了低碳生活与环境的可持续。
指导教师评语 :
这件作品的灵感创作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酒文化与茶文化。学生初心是希望人们多去了解其历史演变以及背后孕育的精神寄托与生活态度等,通过新的概念与创新的设计,让人们重新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作品的原材料运用的是废弃包装木箱和木制家具,“通过设计让其重生”,在构成材料方面起到了将废旧现成品升级利用的示范作用。
来源:《装饰》2021年第6期
延伸阅读:
视觉传达毕业设计怎么做?清美、央美、国美、川美、广美、南艺负责人这样说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