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乳腺外科医生,也是极力想解决乳腺癌社会问题的奋斗者。
这个乳腺外科医生不普通。
1988年的他,今年仅32岁,去年当上副主任医师,今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他以一作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多篇,包括国际著名期刊Cancer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NAS、Cancer Research等,他引700余次。
最牛的是,从2015-2019年,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历经5年,2000个日日夜夜,成功绘制出三阴性乳腺癌(TNBC)多组学图谱,并根据特征分为四种“复旦分型”。据此展开的FUTURE研究,通过精准用药治疗,使得难治性晚期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从10%提升到了29%,让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有了精准、有效的治疗希望......
他就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江一舟医生。
图1 江一舟医生与邵志敏教授团队历经5年绘制出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
高中时,他参加化学竞赛拿到全国一等奖,被保送到复旦大学,自己选择了应用性较强、也是复旦强势专业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医的课程比较繁多,八年制的学分总共是298分,而且每一门课的书本都很厚,要记得内容特别多。这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挑战,因为我认为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但记忆力并不是特别好。”读医不容易,江一舟医生经历了磨炼之后,慢慢适应了这种节奏,并在最终选择了乳腺癌专业。“我个人对肿瘤比较感兴趣,因为在本科期间我参加过一些宫颈癌治疗药物的科研,也接触过脑胶质瘤相关知识,自己阅读了不少相关文献。我认为肿瘤里面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回答,而且肿瘤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造成很大的社会负担。在复旦肿瘤中,邵志敏教授做的乳腺癌相关研究特别好,我看了他以前发过的文章和研究方向,非常感兴趣,于是想成为邵教授的学生。”江一舟医生在加入邵志敏教授团队后,逐渐成为了一名得力干将,从此开始了他的乳腺癌研究和行医生涯。乳腺癌是中国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之首,每年发病率在逐渐增加,是很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作为一名乳腺外科医生,江一舟医生对疾病有自己的感悟:“跟其他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肝癌、胃癌等相比,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更好,很多患者可以长期生存,所以我们更需要给它一个规范化的全程管理和治疗,包括外科与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后期的康复治疗等。”乳腺是女性的重要器官。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江一舟医生认为,除了治疗,医生还需要给予病人心理疏导等其他方面的帮助,让病人能更快地重新融入到社会。“对于年轻的乳腺癌病人,我们有很多保乳的手段,或者是术后的乳房重建,从最大程度地保留乳房的外形。另外,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可以给予乳腺癌病人心理、社会和专业上的支持,这也是我们提倡的全程管理概念的体现。我们要把病人作为一个人来管理,而不是单纯地作为一个疾病去治疗,并不是帮她开完刀后就结束了,还要帮她重新建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江一舟医生分享了行医生涯的一个案例,这也是他极力专研、想改变乳腺癌治疗现状的一大原因。
这是一个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她来就诊时肿块很大,有淋巴结转移。我们给她做了新辅助和手术治疗,术后也做了相关的标准治疗。在1年多后她不幸出现了复发转移。她曾经很多次跟我说自己并不是畏惧死亡,最放不下的是一个1岁多的小孩。我记得有一次她在凌晨1-2点还给我发了一段很长的语音。我们给她用尽一切办法,也尝试了免疫治疗等临床试验,但是还是没能控制住凶险的病情,最终她在复发转移1年多后去世了。提起这个年轻患者,江一舟医生倍感惋惜。他表示,“乳腺癌,包括整个肿瘤医学其实还有很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我们可能能解决50%的问题,还有50%的问题是目前没有办法解决的。光有人文关怀,光有目前的手术技术,可能还是远远不够。”要确确实实帮助到乳腺癌病人,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好的治疗效果。这就是他专注于乳腺癌科研的最大原因。近几年,在他和邵志敏教授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通过将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进行分门别类精准治疗,取得了许多亮眼的成绩。当然,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经过一天天的积累,一步一脚印的努力,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再到最后的临床研究,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关键,也非常不易。“我们之前在做一项三阴性乳腺癌的基因图谱研究时,当时设计的数据分析量太大,一开始还想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摸索了几个月后发现实在不行,就去找了一些商业化公司,几个月后发现还是不行,最后找了国内中科院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等单位,经过反复的开会讨论,最终才解决了问题,前后一共经历了1年多的时间。”提到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和FUTURE研究结果,江一舟医生倍感雀跃。这项研究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开始,从零做起,最终成功转化成临床实用且令人满意的结果,让团队非常有成就感。
在做科研之前,要问自己:我的这个立题值不值得去做?它能不能带来概念性突破、贡献新知识,或者是给临床治疗带来实际意义,或者在分子机制上有新的探索?另外,作为临床医生,要做的肯定是有临床意义的课题,而且要有创新性,可以结合临床中遇到的问题,紧跟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多读文献,来找科研的方向。一开始肯定会比较难,可以跟导师多沟通自己的想法。
图2 江一舟医生是201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的优秀论文获奖者 谈到自己行医路上的“偶像”,江一舟医生认为非邵志敏教授莫属。师从邵志敏教授,江一舟医生学习到了严谨、创新的科研态度:“邵教授为人非常正直,会用非常公正的眼光去评判和对待他的学生,并不会因为个人特殊背景而有所偏袒。只要你有能力,做事比较靠谱,邵教授就会信任你,会给你更多的资源去发展。此外,邵教授对待学术非常严谨,并且会高瞻远瞩地去思考整个学科的发展和建设。邵教授一直保持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精神和干劲,而且常常一天门诊要看100多个患者,非常努力。他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也富有创新、开拓精神,这些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江一舟医生认为,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崇高的品德,在年轻的时候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耐得住寂寞。
无论是临床或是科研,我们面临的都是肿瘤患者,他们是相对特殊的人群,因为很多人都会面临恐惧、焦虑的情绪,所以我们首先要把患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来看待,不仅要在身体上去治疗,在心灵上也要给予安慰。
另外,作为一个医生,你要认为你所从事的事情是非常崇高、有着重要意义的一件事情,哪怕你在职业的初期可能收入报酬并不是很高,但是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一定要有这样的情怀,把临床上病人给治好,在科研上努力探索新治疗方案,让患者活得更长。特别是在国内,你既然选择了做医生,还是要有一定的情怀在。
江一舟医生凭借着优秀的科研和临床能力,获得多项优秀青年人才奖项,并且在近期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和副主任医师,明年开始也会亲自带教医学生。 这么厉害的牛人,在问到背后的秘诀时,他却显得格外低调和谦逊:“第一要选准一个方向,第二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没有其他的诀窍和捷径可走,就跟考清华、北大一个道理,方向选好之后就只剩努力。”对于自己的现在表现,他也同样谦虚地谈到:“从1-10分,给自己打个6分,现在算是勉强及格状态。打这个分有两个原因,一是我觉得自己进步的空间非常大,无论是临床操作技术、知识还是科研上都有很大提升空间;二是如果现在给自己打9分,那后面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了。”谈到今后的打算,江一舟医生说:“希望能在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往下走,帮助更多的晚期患者,让之前无药可治的患者重新获得‘治愈’的机会。目前,我只想通过研究来开发出临床实用的新治疗方法,哪怕能够把患者的生存率提高1%、2%也好。只要把这些分内之事做好,伴随的成果、职称等就会自然而然到来。如果没有这些努力,去刻意追求所谓的职称,我觉得都是舍本逐末罢了。”最后,借江一舟医生一句吉言,希望中国乳腺癌研究未来能取得重大突破,让更多患者获得“治愈”! 江一舟医生
副主任医师,副研究员,博导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国家自然优青项目获得者以一作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1篇,包括Cancer Cell、Nat Commun、Science Advances、PNAS、Cancer Res等期刊,他引700余次获评2015年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卫计委优秀青年人才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作者:愈顺
校对:臧恒佳
责编: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