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山不远 | 洞山良价禅诗 | 洞山、沩山、云岩对话“无情说法”

柯小刚(刚来) 寓诸无竟 2019-04-16

洞山良价“过水睹影”悟道的逢渠桥

渠是溪流,也是“他”

遇见“他”,遇见自己

从此分离,从此不远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543vs89i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小视频:洞山考功泉下的瀑布


冬天的洞山

考功寒泉

古道乔木

溪流不远

 

乱峰深处

白云很远

子规啼尽

鸡鸣不远

 

冬天的洞山

百花开尽

梅花正开

有红有白


洞山的月亮

照见流水

流水潺潺

影子不远



洞山月夜和瀑布


淨洗濃粧為阿誰

子規聲裏勸人歸

百花落盡啼無盡

更向亂峯深處啼


枯木花開刼外春

倒騎玉象趂麒麟

而今高隱千峯外

月皎風清好日辰


衆生諸佛不相侵

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别千差明㡳事

鷓鴣啼處百花新


——洞山良价(jiè)


古道源溪而行


沿途有逢渠桥、瀑布、夜合山和塔林


洞山、沩山、云岩

对话“无情说法”


《五灯会元》卷十三

无竟寓简注


(洞山良价禅师)参沩山,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无情”指山石草木之类)说法’话,某甲(自称)未究其微。”

(沩山)曰:“阇黎莫记得么?”

(洞山)曰:“记得。”

沩曰:“汝试举一遍看。”

师遂举(复述某僧和国师关于“无情之物能讲道”的讨论):

“僧(某僧)问:“如何是古佛心?”

国师(南阳忠国师)曰:“墙壁瓦砾是。”

僧曰: “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无情之物)?”

国师曰:“是。”

僧曰:“还解说法否?”

国师曰:“常说炽然,说无间歇。”

僧曰: “某甲为甚么不闻?”

国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

僧曰:“未审甚么人得闻?”

国师曰: “诸圣得闻。”

僧曰:“和尚(指国师)还闻否?”

国师曰:“我不闻。”

僧曰:“和尚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怎么知道无情之物能讲道说法)?”

国师曰: “赖我不闻,我若闻,即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

僧曰:“恁(nèn)么(那么,那样的话)则众生无分去也。”

国师曰: “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

僧曰:“众生闻后如何?”

国师曰:“即非众生。”

僧曰:“无情说法,据何典教?”

国师曰:“灼然言,不该典(中华书局本点为“灼然,言不该典”,恐非。“灼然言”犹前文“常说炽然”),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刹土说,即无情事物之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师举了(洞山转述国师与某僧对话结束)。沩曰:“我这里亦有,祇是罕遇其人。”

师曰:“某甲未明,乞师指示。”

沩竖起拂子曰:“会么?”

师曰: “不会,请和尚说。”

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

师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

沩曰: “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
师曰:“未审此人如何?”

沩曰(转述云岩与沩山的对话): “他(云岩)曾问老僧(沩山自称)“学人欲奉师去时如何?”

老僧对他道:“直须绝渗漏始得。”
他道:“还得不违师旨也无?”

老僧道: “第一不得道老僧在这里。””


在逢渠桥下


师遂辞沩山,陉造云岩,举前因缘了,便问:“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

岩(云岩)曰: “无情得闻。”

师曰:“和尚闻否?”

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

师曰:“某甲为甚么不闻?”

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

师曰:“不闻。”

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无情之物)说法乎?”

师曰: “无情说法,该何典教?”

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

师于此有省,乃述偈曰: “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得知。”
师问云岩:“某甲有余习未尽。”

岩曰: “汝曾作甚么来?”

师曰:“圣谛亦不为。”

岩曰:“还欢喜也未?”

师曰:“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

师问云岩:“拟欲相见时如何?”

曰(云岩曰):“问取通事舍人。”

师曰:“见问次。”

曰:“向汝道甚么?”

师辞云岩,岩曰: “甚么处去?”

师曰:“虽离和尚,未卜所止。”

曰:“莫湖南去?”

师曰:“无。”

曰:“莫归乡去?”

师曰:“无。”
曰:“早晚却回。”

师曰:“待和尚有住处即来。”

曰:“自此一别,难得相见。”

师曰:“难得不相见。”
临行又问:“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祗对?”

岩良久,曰:“祇这是。”

师沉吟,岩曰: “价阇黎(dū lí,“阿阇黎”之省,指僧人。“价”指洞山良价。价念jiè,本字如此,不是“價”的简写。)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师犹涉疑。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他日,因供养云岩真次,僧(某僧)问: “先师道祇这是,莫便是否?”

师曰:“是。”

曰:“意旨如何?”

师曰:“当时几错会先师意。”

曰: “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

师曰:“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参拙文《到来的中国:中国作为工夫论的政治哲学概念》


道经夜合山塔林


走到山上,豁然开朗, 洞山之名盖从此得


为洞山茶室题匾


转到藏经阁后,瞻仰洞山祖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