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我们从德福巷走到回民街,1公里穿越了400年

黄鹤 一筑一事
2024-09-03



在西安这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古城里,市井街巷的不同命运,记述着历史的细枝末节,亦透露着一座城市的多样未来。


比如1600年前便有人居住的德福巷,在上世纪90年代被完全推倒重建后,发展出更多元而当代的生活场景。而从德福巷往北一公里的北院门,有一座百年宅院仍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西安古城墙。摄影: Icy©ZIPART



西安德福巷的古与今


西安德福巷,离城墙南门永宁门不过几百米距离,南接湘子庙,北至粉巷,从元代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德福巷一直是寻常人家柴米油盐、安常处顺的居住区。

 

到了明清时期,西安的城市中心集中于南、北院门和钟鼓楼一代,而德福巷紧邻南院巡抚都院,周围多是商贾会馆。

 

民国时期,德福巷南边是湘子庙,北边则有黑虎庙和送子娘娘庙,北边的粉巷则有数家干面粉房、车行、杂货铺等,是一片闹中取静的居民区。1949年建国之后,德福巷内的部分院落划为公有,由西安第一人民医院、工商行等单位征用,巷子内也迎合居民需求,开出了食肆、发廊、缝纫、私人诊所、小卖部等商铺。


西安德福巷街景手绘图。图片来源于王丽红、王维东


时光荏苒数十载,土木结构的传统院落民居岌岌可危,大多狭窄潮湿、居住环境恶劣。于是上世纪90年代,西安市政府对德福巷进行改造,原有民居几乎全部拆除,造就了德福巷如今的面貌。


临街为两到三层的仿古店面,后街则为多层单元式住宅。从1999年开始有咖啡馆、酒吧等业态入驻,现在德福巷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的酒吧街。


 

从湘子庙到德福巷39号


晨曦微亮,住在德福巷后街单元楼里的原住民们开始苏醒,老人们溜达着出门,或去巷口的花园晨练,或去买一份热气腾腾的早点。


南边湘子庙的槐花又开了,绵密的花香与第一炉香火在空气中打了个照面,悠悠地飘进路人的鼻腔。


湘子庙隔壁的青年旅馆门口,三个刚刚抵达的瑞典游客敲开古色古香的大门,惊叹着跨进这个由明清四合院改建而成的旅舍。


而德福巷里那些活跃在夜里的酒吧、咖啡馆和Live House,这时还懒洋洋地掩着店面,半梦半醒……


德福巷地图。制作:贵贵©ZASHE


是的,这条从1400年前就有人居住的老巷子,如今已成为多元文化和多样生活方式交融的空间载体,甚至成为新兴都市文化的“孵化器”。

 

我们从南边进入德福巷,一路经过嘻哈风格浓郁的“亚洲吃面公司”,又看到左手边推广美国西海岸文化的生活方式集合店“Eli Sain”,再往北走则是隐匿在静谧里巷的阅读空间“回音公园概念书店”,然后终于站在了德福巷39号酒店的门口。


西安德福巷39号酒店极简的外立面。摄影:承徭


在德福巷林立的各色空间中,德福巷39号酒店极简的白色外立面显得格外出挑。然而推开门进入空间内部,却有着颇为丰富的细节。


裸露的红砖墙映衬着吧台和方桌,一半粗粝一半精致;设计师曼曼从古董市场淘来的老家具、老器物点缀于各个角落,让几千年的韵味和气场氤氲于这个崭新的空间内。


西安德福巷39号酒店内部空间设计。摄影:雁青&小安子


而克制内敛的开窗设计则让外部街景成为内部空间的巧妙装饰,更开启着居住者独特的观景视角。顶楼禅意十足的露台则让人觅得几许闹中取静的悠然……


西安德福巷39号酒店的开窗设计和顶楼露台。摄影:雁青&小安子


德福巷39号酒店的现任设计师曼曼是哈尔滨人,大学考入西安美术学院,从此便一直生活在西安。她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踏进西安美术学院时的心情:“太旧了,真的太旧了,当时我就拎着行李在学校门口的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说想回家。”

 

但度过最初的心理落差之后,曼曼却慢慢爱上了这个学校和这座城市:“我们学校的足球场从来没人踢过球,因为操场上堆满了学校从各地收回来的古董,拴马柱、磨盘、石狮子什么都有。就是你学习的环境里都是这些东西,没事就去看,真的越看越喜欢,慢慢自己就去研究里面的门道,然后就彻底地沉迷其中了。” 


后来看古董就成了曼曼最大的爱好之一,比如西安的八仙庵古玩市场碑林就是她有事没事就会去呆一呆的地方。

 

德福巷39号酒店内随处可见的老物件。摄影:承徭


这颗痴迷于传统文化的“老灵魂”,是西安这座城市赠予曼曼的礼物,亦是她的悟性和才华与这座城市碰撞而出的火花。


一面钟情于传统文化,一面游历世界各地的曼曼,也将自己独特的审美志趣尽情地挥洒于39号酒店这个空间里,为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留下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空间印迹。

 

是的,39号酒店的独特就在于你很难去定义它或者复制它。东方或西方的元素在此交融,却又不见刻意为之的匠气。


比如,意大利设计品牌Marmo的家具和2000年前的古陶罐相映成趣;欧陆风情的木板包墙让你仿若置身于罗马某家百年酒店里,但转身又见一尊石狮子或木雕在墙上静静伫立,提醒着你身在何处……


西安德福巷39号酒店内部空间设计。摄影:雁青&小安子



老街巷的另一种面貌


如果说被推倒重建的德福巷,在新旧交替之间发展出了一种更为丰富、更为当代的生活场景,那么离德福巷不远的回民街,则代表着传统居民区的另一种命运。

 

在唐代,北院门一代位于皇城内,是百官衙署所在地。明代时,回民开始在此聚居,兴建或扩建了数个清真寺,以化觉寺为代表。解放后,北院门一片则成了西安经营干果的集中区。如今,包括鼓楼和大清真寺在内的北院门片区被俗称为回民街,已成为游客必到的著名景点。


西安回民街街景。摄影:承徭


位于北院门144号的高家大院,就在德福巷正北方向约一公里,但从德福巷39号酒店到高家大院,却仿佛让人瞬间跨越了400年的历史


是的,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高家大院,是西安为数不多被完整保留下来的传统院落民居。这座居住面积2517平方米,共有86间房屋的三开间三进院落是典型的关中民居。


西安高家大院。摄影:承徭


因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村落巷道较为笔直、宽阔,主、次街巷形成的路网通往每家宅院,所以关中民居多呈现为户户毗连、密密匝匝、夹道布置、成片而居的聚落形态。


外观风貌来看,关中民居的最大特点是单坡屋顶,也就是俗称的“房子半边盖”。流传于陕西的民谣是这样形容的:“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钱省木材,遮风避雨又御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陕西八大怪,房子半边盖”。图片来自网络


从院落构成上来看,关中民居通常有三合院、四合院等,院墙高大、封闭、厚重 。临街封闭、院内通透,沿街多不开窗或开小高窗,各房间向院内开门窗。内院四周的房屋设檐廊称之为 “歇阳 ”,形成回廊,挡雨遮阳,行走方便。


同时传统关中民居没有餐厅的固定空间,正房、门房和庭院都因时、因需成为就餐的场所。 理解了这些建筑特性,就不难理解关中人端着老海碗蹲在屋门口吃饭、聊天,在南墙下晒太阳、下棋的生活场景。


西安高家大院。摄影:承徭


高家大院两侧的厢房正是典型的“房子半边盖”,大门外仍有拴马柱立于门侧,两个门墩上的浮雕是麒麟、蝙蝠、梅花鹿等吉祥的动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二门及偏门上的砖雕,并且具有典型的关中建筑装饰艺术风格,成为回望历史的确切参考。


如今的高家大院已成为对游客开放的著名景点,游人穿梭于这座百年宅院里,一面回望历史,一面给古老的建筑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西安高家大院。摄影:承徭


.

.

.


从百年高家大院走出来,迎面而来的是食肆林立、游客如织的回民街主街,一瞬间让人恍若隔世。


从德福巷到北院门,从时髦空间到百年院落,有人在这座千年古城里守护旧时记忆,也有人在这里创造着新的秩序。


在历史和现实在交织中,我们得以窥探到老街巷的不同命运,亦恍惚可见一座城市的多样未来。

 

.

.

.


观点 Views



『李佑』

西安原住民,媒体人


2000年左右我常常路过德福巷,那时候这个巷子很僻静,我一直盼着有人关注它,为它注入活力。如今,商家创业让曾经沉寂的德福巷有了灵气,其实这里也是西安的一个缩影。早在古代,西安就兴坊成市,现在这个历史文化厚重的古都,也正在适应着新的商业逻辑和审美喜好。

 


『薛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人类聚居既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也离不开对人文规范的遵从,只有在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和谐中才可能共生共荣,这情况在陕西古民居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陕西古民居告诉我们,人诗意地栖居,不是“大”、不是“豪”、不是“隔”,而是主次有别,邻里和睦,体现人文和谐;同时,还要遵从自然规律,与天地共荣,体现自然和谐。



『小曲』

游客,杭州人


晚上的回民街有着与白天不同的精彩,所以晚上有时间,也建议来这里逛逛。整条街被浓厚的市井气息笼罩,你可以边逛边吃或者找块石凳歇歇脚,一切都充满真实热闹的生活热情。


.

.

.


【城市的里子】

“西区六城”系列选题

(成都、重庆、昆明、西安、武汉、贵阳)


本文刊登于《西派荟》8月刊

中国铁建地产西南公司美好生活读本


一筑一事 × 西派荟

联合出品


.

.

.


END



延伸阅读

“城市的里子”系列报道



创作信息


主编

编辑

撰稿

摄影


栏目

牧之

黄鹤

黄鹤

Icy©ZIPART,承徭,雁青&小安子,或来自网络

空间志/人物圈/筑事研究院/小蓝书/筑事会/言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