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群住在湖边的艺术家,为何看到不一样的成都?

KK 一筑一事
2024-09-03

审美观照之时

所需要的


布洛在“审美距离说”中指出,人在审美中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得客观现象无从与现实的自我发生钩连,因而能使它充分显示其本色。


当我们在城市久居,会不会就囿于一些印象的条条框框?你有多久没有逃离三点一线的固定模式?你是否反复地审视过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你对成都又有怎样的印象?


 部分国际驻留艺术家一览


最近,伴随着A4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正式揭幕与四位国际驻留艺术家作品展览的同期开幕,一批当代艺术家在此展开的对于成都的描绘,那些我们也许未曾意识到的有关成都的立体面,也经此铺陈开来


同时,我们也试图用三个关键词尽量囊括之。


 2019年,A4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短片



Contrast·对比


 《所有的,都在闪光》——拉脱维亚艺术家Krišs Salmanis


走进展馆,迎面而来的便是这混合了川剧唱腔与歌剧《图兰朵》中一段BGM的双声道,然后不断闪烁的银幕上那吟着《茉莉花》的旦角脸庞。


随着演员的唇形变化,耳熟能详的歌词变得忽远忽近,时而你觉得她在唱着,时而又像是在哼着。这一切都充满了对比与冲突,而这正是Krišs Salmanis试图讨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对于在地文化的独特性的展现。


 《建构》——拉脱维亚艺术家Krišs Salmanis


而在表现介质完全不同于上个系列的《建构》中,Krišs极简主义者般地将具象的驻留见闻抽象成了基础图形和对撞色块,看似任意、无序的组合却展现着鲜活而具体的瞬间。


比如老饕夹面条的“我很快地走,我却慢慢吃”、源自IFS大扶梯的“不要走下扶梯”、支架撑起的“中国所有的树”——实则是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抽象出的丝丝情绪


 《十二首诗》——俄罗斯艺术家Vladimir Abikh


如果前两个是文化、形式的对比,那么Vladimir Abikh的“诗作”则是对比了中英两种文字。作为艺术家与异乡对话的法宝,当在杜甫草堂欣赏千诗碑并尝试使用谷歌翻译来理解杜甫的诗句时,非文字的物件也竟被翻译出来(软件Bug),例如花草楼宇等。于是,他筛选后将那些“戳心”的文字挑出继而组成诗句,然后再次将之译回中文,一次基于“失效”与中英文对比的再创作


 《在云上》——法裔柏林艺术家Pascal Brateau


来到成都后,Pascal Brateau对“码上生活”的便利性体会尤其深刻;而去到川西后,他又发现羌族人筑碉楼的千年历史,他说:“即便他们从未尝试通向天空,也已经住在足够高的山上,并能够自称为云层之上的人了”。


现代人的云是屏幕,透过屏幕,人们生活在云上;古代人的云是碉楼,碉楼之上,是云端。当然,这是生活,也是古今的对比



Water·水系


 《折叠城市》——日本艺术家谷口顕一郎&谷口彩子


川属于典型的象形文字,字如其形,川就是河流。也许是因此,许多人以为四川取名自四条大河流过之意。当然这算是个美丽的误会了。


川内多江河,这也给驻留的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通过附加铰链、旋转装置及折纸的方式对成都进行“城市研究”的《折叠城市》,其研究深入到成都的诸多水系,府河、南河均被刻到了这张折叠地图上。


 《光阴逐水流》——日本艺术家内海昭子


基于都江堰,内海昭子带来了《光阴逐水流》:整张整张的玻璃被层层铺设在颜料与白沙之上,然后由小型起重机,持续地敲击装置不同区域的表面。


在驻留基地开幕当天,终于“水滴石穿”——玻璃破碎后彩色的沙子从“伤口”中释出,这便是对于成都的印象,“想必正是因为这巨大的空间体量,才能给人们提供充足的宁静氛围。而我也一直在想着,如何呈现当下人类活动与城市水域的关系。”


 《水纹》——日本艺术家麻生祥子


“在中国,你似乎能从任何地方免费获得水与热水,对于这个国家,这是让人熟悉的一刻。”这让麻生祥子回忆起19岁时第一次来成都的时候,在长途旅行的火车上每个人都有一个装有茶叶的水杯。


这个正在不断扩张的城市,已和17年前完全不同,这虽然令她感到陌生,然而有些东西却未改变。于是,麻生借由普通的水和水杯,来表达她所感受到的成都。



Extension·延伸


 《身体》——哥伦比亚艺术家Karen Paulina Biswell


其实在概括第三个关键词时,我们想了很久,该把以下两个作品归入哪里,毕竟它们都是形式种类或体量范围更宽泛的表达,也许“延伸”一词可以。


Karen Paulina Biswell读了莫言的《丰乳肥臀》,这也是她对中国认知的第一道窗口。于是,可以看到她的作品以“身体”为主题展开的讨论。


她走访了一些在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比如在成都做推拿的师傅)等,试图亲身用感官去触摸城市,最后的作品展现出艺术家在成都的体验与感受的集合。


 《犹在深处》——日本艺术家吉野もも


《犹在深处》这个系列依附现实,更是在为“不存在的空间”赋予价值;艺术家吉野もも利用深度视觉现象进行3D绘画创作,这种方式打破了固有的绘画空间,挣脱边缘与限制。


在社区、街头创造出不同的虚拟空间,而当地居民的参与则大大拓展了对彼此空间的理解。正如她所言:“从古至今,许多故事都曾提到,洞穴是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入口。我想要通过绘画创造奇异的世界,这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我希望观众也能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世界。”


《身体》是关于对成都的综合感受输出,而《犹在深处》则从成都说开去,武汉等城市的超过19个社区都是她实验的舞台。其实整个驻留计划就是这样,因驻留不仅仅是来到成都,更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拓展延伸与交流。



后记


而从A4到A5,亦是一种延伸。


从2011年起,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已走过8个年头,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需要在驻地城市通过真切的在地生活与体验,主动了解这座城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策展人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与合作,然后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


2019年,随着驻留艺术家体量的迅速扩增、美术馆周边环境的成熟,A4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位于A5麓坊中心)应运而生。


● 艺术家在驻留空间创作


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虽非A4首创,但正如孙莉馆长所言:“我们是作为一个美术馆做的驻留项目,所以A4的驻留还是和美术研究有一定的关联度的。同时对于驻留艺术家的支持与管理也是我们的特色所在。”


而驻留艺术作品展的策展人蔡丽媛老师则分享了一本能为驻留艺术家提供诸多本地资源对接的神奇小册子。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工作,2019年的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共收到来自58个国家与地区的三百多个艺术家的申请。


而2020年的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已开启,深入社区与城市街道,完成不一样的驻留体验,我想这便是A4驻留的魅力所在。


 2019 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展览持续至2020年1月12日


.

.

.



关于 “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


自2011年项目正式启动,A4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坚持每年持续推动更多国家与地区间的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的交流与互访,鼓励具有独立创想和艺术研究建树的个人或艺术小组深入社区与城市参与项目,通过国际驻留期间的在地创作、交流和展示,进一步推进自身和所属区域的文化互动与学术交流。根植于本地社区与城市,麓湖·A4美术馆不仅提供高效与专业的学术支持,还将带来驻留同期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对话,为参与者带来广阔、多元、深度的创作空间与可能性。


从2019年起,麓湖·A4美术馆迎来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的落成以及周边更多公共空间与户外区域的使用,拓展基于驻留基地而展开的艺术家展览、公共艺术项目、文化活动、区域互动与共生的现场,建立与周边社区、业态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连接不同人群与机构,形成以公众沟通与交流为目标,城市新兴区域文化形态与结构为背景,以实验性与专业性为工作方法的文化艺术项目。


目前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主要分为四个不同部分,分别是邀请制驻留,城市间双向交换驻留,国际国内公开招募申请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专项驻留。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5月至次年1月,可同时接待10-11位艺术家开展工作。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位于麓湖生态城麓坊中心,包括12间独立的艺术家工作室,2个公共活动区域,1个1230平米的驻留展厅,同时在市区还有11间驻留艺术家公寓供驻留艺术家使用。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麓湖·A4美术馆近期展讯



相机人的明暗室The Dark and Bright Room of CAMERAer


展览地点:麓湖·A4美术馆

展览票价:早鸟票25元/张  常规票80/张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3日-2020年2月23日(10:00-18:00)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

 

展览地点:麓湖·A4美术馆

展览票价:早鸟票25元/张  常规票80/张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3日——2020年2月23日(10:00-18:00)



🎁

互动福利


文末留言聊一聊

“你印象最深的看展经历”


我们将从中抽取

最走心的5

每位送出麓湖·A4美术馆年末双展

门票2

*价值80元/张


*留言截止日期为2019年11月27日20:00



延伸阅读

关于麓湖·A4美术馆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KK

撰稿  |  KK

摄影  |  由麓湖A4·美术馆提供

设计  |  三金©ZASHE杂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