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zakka:3个90后的“无预期小店”,除了杂货还有什么?
许多年轻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开一家“小而美”的店铺,不同的是,有的人将梦想付诸了行动。
3位90后:元宝、小俊、冰儿,在去年盛夏终了前,迎来了自己的“孩子”,一间名叫“树下zakka”的小店。
空间 | 树下zakka
设计 | 树下zakka
面积 | 56㎡
位置 | 成都市锦江区望福街14号
zakka在日语里是“杂货”的意思,顾名思义,树下是一间杂货铺,但又不止于此。
三位主理人为这间小店赋予了三重含义:它即是可以购买到生活好物的杂货铺,又是可以坐下与好友虚度时光的咖啡馆,更是可以欣赏艺术品的小型艺术空间。
· 图片由树下提供
“生活不要有预期”
树下的诞生说起来有些偶然,元宝、小俊、冰儿三个人是小学同学,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络。两年前,小俊从北京回到成都,暂时没有找工作,元宝和冰儿也恰巧处于“空窗期”,三个便聚在一起商量:“干脆一起开家店吧!”
开店前,三人对这个行业其实都不算了解,元宝之前是设计师,小俊从事影视行业,冰儿则是做策划工作的。但身在成都,三人又都喜欢闲暇时去“探店”,对市场情况多少有一些感觉。
“成都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成都,特别是这几年,有特色的小店逐渐多了起来。”
· 树下zakka主理人之一小俊,图片由树下提供
去年盛夏,三人开始为店铺选址,选址的标准有2个,一是要在一环内,这里是城市的中心,二是要靠近太古里,能保证人流的聚集。
他们每天清清爽爽出门,汗流浃背而归,看了无数店面,才最终定下“望福街14号”这个铺面。望福街虽然地处市中心,但附近都是成都老小区,用小俊的话说是“闹中取静”。望福街也不是很成气候的商业街,所以租金相对便宜。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树下”这个名字的来历也颇有意思,当时小俊他们取了约10个名字,然后在朋友圈子里做调查,“树下”是人气排第二的那个。三人去工商局注册的时候,把所有名字都试了一遍,结果只有树下这个名字是能用的。
取名的人是三人的朋友,也是第一位在树下办展览的插画师黄雷蕾。她觉得“树下”这个意象很有成都人悠闲的感觉,因为成都人总喜欢聚在树下,纳凉、喝茶、摆龙门阵、打麻将。
名字就这样定下了,小俊笑着说:“其实我们做很多决定的时候都挺随意的。”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店内第一批“杂货”则是三人专程飞去江西景德镇淘来的。和很多人印象里,景德镇售卖的传统瓷器不同,其实那里已经有很多小规模的艺术工作室了,每周也会有各种艺术集市。
他们就直接在有名的乐天集市上,和看中的艺术家商谈合作,再将他们的作品带回店里。除了景德镇的艺术家,树下也与不少成都本土原创品牌、海外艺术工作室有合作。
因为树下所在的楼房比较老旧,室内格局是不允许大改的,三人最开始商量的直接打通的设计方案无法实行,只能从内装上下功夫。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三人初次来到望福街14号时,就被一面绿墙所吸引,门外热气升腾、门里一片荫凉,“想象着日后应该是一个纳凉的好所在。”
所以装修时,他们保留了剥落的绿墙,并进行了修复。设计时保留了时间的痕迹,“想要以时间来收容时间,作为未来那些可长久使用的器物的容器。”
· 图片由树下提供
对于一家杂货铺来说,其实最好的内装就是器物。树下刚开店时,约有10个合作品牌,后来陆续有品牌、工作室找上门来合作,元宝他们去日本、泰国旅行也淘了不少海外好物,现在,店里已经聚集20多个不同品牌的生活好物。
店内的格局也随着物品的增加而不断改变,在问道现在店内格局是否达到预期时,小俊说:“我们没有设预期,这样的改变也没有终点,生活最好不要有预期。”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图片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不给自己设预期的树下zakka,就这样静静开在闹中取静的望福街14号,等待有缘人来树下一聚。
器物之美源于故事
日本设计师长冈贤明说过:“如果我们是在物的诞生地,被当地的文化和美食吸引,从而买下一件物品,在很久之后还能讲出属于它的故事,说出是在哪家店铺、通过怎么样的优待而入手,那么这件东西可能就不会被轻易丢弃了。消费者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物的入手方式。”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他们很赞同这段话,于是在决定店铺特色的时候选择了zak-ka。这种源自日本,并迅速风靡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时尚风潮,也很符合三个人对自家小店的定位,远离消费时代的快节奏,为生活注入时间的魔力。
他们希望每一件器物都能被长久使用,因为它们背后都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与故事。现在店内摆放的器物中,元宝私心里比较偏爱的是来自景德镇的艺术家弥生制作的“粉引”。
· 图片由树下提供
这是一种失传许久的传统技法,弥生用其制作日常使用的食器,在日积月累的使用后,粉引小碗会吸附所盛食物的颜色,成为被使用者再造的器具。
粉引表面有许多气孔,在碗中盛入水后,水的痕迹便像水中涟漪一般扩散开来,上佳的粉引才会有这样的现象,叫做“雨落”。雨一过,又晴朗如初。
元宝尤其喜欢将粉引小碗捧在手中的温润手感,这是在网络上点击鼠标购物所不能拥有的体验。
· 弥生的粉引系列,图片由树下提供
元宝也很乐于将器物的故事介绍给客人。树下的客人大多数是年轻女孩子,有一次,来了一位上了些年纪的阿姨,在一件手捏陶盘前驻足良久,元宝便上前介绍制作陶盘的女孩。
阿姨很喜欢陶盘上的刺子绣图案和陶盘的凹凸触感,与元宝聊了许多,对比了两个相近的陶盘,说:“虽然是看起来差不多的,但这一个的纹路触摸起来更加凹凸自然有手感。”后来,阿姨又来了店里好几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新发现。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在这个时代,要买到一件东西实在太过容易,选好、下单、付款,第二天就能收到货。可正因为这样,珍贵的购买过程被丧失掉了。
当天的心情、器物的摆放、挑选的过程、甚至和店员的讨价还价,都是在为一件器物注入新的故事。可现在问人一件东西哪里买的,大部分都会回答:“网上买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物品与人的联系被割离掉了。
· 成都独立陶艺手作设计品牌“境燃”制作的“宇宙人”系列摆件,图片由树下提供
小俊甚至觉得,买什么东西有时候都不是最重要的。很多来店里的女生,会开心地与喜欢的艺术品合影发朋友圈,然后和他们聊这些东西的材质、触感、故事。
这些东西可能是买来自己用的,也可能是送给朋友的礼物,可能是比较实用的器物,也可能就是个小摆件,但“当她们买到东西的那一刻,露出开心的笑,其实就足够了。”
· 来自成都的野鹤工作室用凹凸印刷工艺做的成都系列明信片,图片由树下提供
看小俊看来,必需品也可以是生活好物,但生活好物不一定是必需品,没有统一的标准,背后蕴含的是不同的生活理念。
有时他在店里,“看到同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不同风格、来自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就觉得很有趣。”
生活方式的选择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总有像树下这样的小店,给出多一种选择契机。
让艺术成为生活习惯
别忘了,除了是间杂货铺,树下还是咖啡馆和艺术空间。他们根据店铺本来的格局,将靠里的小房间改成了一间mini艺术空间,定期与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小展。
“让艺术走出美术馆,把艺术变成身边唾手可得的风景,让看展成为茶余饭后的生活习惯。”
· 摄影:小枝©ICYWORKS
树下的选展标准也相当随意,主题非常多样,有画展、雕版拓印展还有手工粗陶展。办展艺术家大多与元宝他们认识,展厅布置也基本由艺术家自己决定。
树下最近在办的是油画展《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标题出自电影《阿黛尔的生活》,展出作品都是画家小丸汁在疫情期间创作的。
· 图片由树下提供
特殊时期,所有人都被关在家里,内心自然有许多苦闷压抑的情绪需要释放。这一系列作品都采用蓝色作为主色调,这种即忧郁又治愈的色彩,是画家自己内心的写照,与她之前的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图片 ,图片由树下提供
元宝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展,是去年的《108手工纹样计划》。“雕版拓印”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做出来的效果又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没数。
· 图片由树下提供
那次展览的形式参与感很强,参观者不仅能看到各种形式的雕版拓印制品,还能自己上手参与制作。至于为什么效果好,小俊笑着说:“因为那段时间饮品卖得特别多。”
· 图片由树下提供
其实店里每天卖多少饮品,小俊也没有具体统计过,只有个大概的感觉。树下作为咖啡馆这块的主要负责人,是另一位主理人冰儿,店里的菜单大多是她研发出来的。
冰儿一直以来对咖啡都很有兴趣,这几年的旅行也变成了咖啡店打卡,回来还特地找老师学了很久的咖啡课程。开店之后更是对饮品研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崇尚“简单、朴素的味道”,拒绝一切添加剂的饮品,店内饮品不算多,但每一款都是具有温度的饮品。
· 左右滑动观看更多图片,从左到右依次为黑糖漂浮拿铁、日式双层炙烤芝士、莓果冰茶、草莓淡奶厚拿铁和鲜果巴菲,图片由树下提供
每一季,树下还会推出当季新品,使用自制的糖渍果酱和新鲜时令水果做配料,让客人通过饮品感受四季变化。
最开始只有冰儿负责咖啡板块,开店大半年后,另外两位小伙伴也学会了独立制作咖啡及其他饮品。
生活的改变,有时候就在不经意间。
· 摄影:雨婷©一筑一事
一路走来,树下的三位主理人都经历了许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开店、第一次面对陌生的客人、第一次策展……
开店仅半年多,三人却觉得仿佛过了一个世纪,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店内的时空却像是静止了一般,承载着他们关于理想生活的愿景。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Eva
撰稿 | Eva
校对 | 十一
摄影 | 雨婷©一筑一事或见文中图注
设计 | 三金
-
延伸阅读
最近我们还探访了这些空间
FireBird:这只海外飞来的“火鸟”,刷新成都人100多年的“洋盘菜单”
我们的院子:在荒山野岭,复刻一栋野生版的“外婆家”
将派出所爆改成精品酒店,需要几个步骤?
不二山房:美食、华服、国学、茶道……隐于天府新区的东方美学综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