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桥:不是一座没有故事的“网红桥”
一座“网红桥”的诞生
一点关于城市空间的思绪
空间 | 龙骨桥
设计 | Look Boon Gee(骆文义)/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产品研发中心
位置 | 成都市麓湖生态城
仿佛一夜之间,五岔子大桥火了。
这座造型奇特,宛如“莫比乌斯环”的大桥不仅占据了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等各大社交平台的版面,还从线上火到线下,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红桥”。
成都当“网红城市”也有些年头了,但这样凭一座桥火遍全国的经历还真是头一遭。这不禁让人思考,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在过去,桥梁的交通功能无疑是最突出的,连接河道的两岸,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提供便利。桥上走过的人大多步履匆匆,他们在意的是桥对面的目的地,而并非桥梁本身。
但随着越来越多“网红桥”的出现,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桥本身也可以是目的地。停留在桥上,拍照、赏景,甚至举办各种活动,桥梁融入了日常的景观和生活中。
· 在麓湖龙骨桥上举办的 “OVER THE RAINBOW·梦织浮桥”大秀现场
承载的职能与内涵越多,对桥梁自身的要求自然也越高,五岔子大桥的爆红就与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脱不开联系。前不久,一场时尚大秀在位于成都麓湖的龙骨桥上举办,我们传统认知中的桥,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秀场”。
那么不妨畅想一下,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的“网红桥”出现,这些桥与城市,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又会产生怎样有趣的联系呢?
那些成都的资深“网红桥”
成都就是一座桥梁众多的的城市,早在筑城之始便是依据水系排布而造,后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又引两江入城,才造就如今水网密布的格局。
但作为平原城市,成都没有如重庆、武汉那样的大江大河,更多是“细水长流”的小河流,这也决定了成都的桥梁同样以小规模为主。
成都的那些历史名桥,如九眼桥、廊桥,都是走“小而精致”的路线。但与五岔子大桥不同的是,像九眼桥、廊桥这样的桥梁,光凭其自身的历史沉淀和与市民生活的紧密连接就足以闻名,而五岔子大桥却是靠独具个性的外观设计赢得了大家青睐。
· 成都廊桥,摄影:方正©尔见摄影
换句话说,九眼桥、廊桥是不可复制的,五岔子大桥却可以。其实,早在五岔子大桥落成数年前,成都就有走类似规划路线的桥了。
位于成都城南天府新区,占地8300余亩的“麓湖生态城”有着纵横交错的珊瑚状水系,这也意味着桥梁在整个生态城系统规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龙骨桥就是麓湖生态城最早规划建设的一批桥之一,也是极具标志性的一座。流畅回旋的造型,蛇形般蜿蜒的骨架,凌驾于浩渺烟波之上,让人一眼就被其深深吸引。
· 麓湖生态城龙骨桥。摄影:Arch-Exist存在建筑-建筑摄影(下图)
龙骨桥的设计是由麓湖研发团队和新加坡建筑师骆文义(Look Boon Gee)共同完成的,在当时,这种中外合作的案例还比较少见。
促成合作的原因是,麓湖生态城总建筑师杨亚平对新加坡的桥梁系统特别着迷,“中国以前的桥大多更注重功能性,而忽略了设计感。”同样是华人国家,新加坡的桥却可以两者兼备。
这种着迷让杨亚平关注到了骆文义,后者是新加坡2009年“年度总统设计奖”获得者,所设计的亚历山大拱桥(Alexandra Arch)在新加坡也极富盛名。
· 亚历山大拱桥
两人桥梁设计的理念一拍即合,骆文义说:“一个标志性桥梁的设计,必须具有超越时间和文化的品质。特别是桥梁和环境与当地文化的共鸣。”杨亚平也深以为然,双方很快开始合作。
但要造一座标志性桥梁并非易事,龙骨桥的概念设计就几经更迭,团队曾试图运用玻璃质感的透明材料,在人行桥上形成类似树藤的包裹感,甚至还考虑过草船借箭的概念,利用无数细长晶体作为桥梁的装饰,并在夜间施以炫丽的灯光效果。
· 龙骨桥第一版平面概念图
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更符合麓湖景观协调性与生态理念的设计方案,采用人车分流但相互呼应的桥梁体系,车行桥简洁流畅保证通行速度;人行桥则极具艺术的韵律感,通过一个回旋,为行人提供更多观景角度,更丰富了人与湖面亲密度互动的感受。
· 摄影:奉龙
· 摄影:Arch-Exist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桥身用木质材料的整体包裹,则如同巨龙的骨骼,在贴合生态概念的同时,更带给它独特的艺术感觉。
· 摄影:Arch-Exist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桥梁的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转折角度和坡度是精心设计过的,因为麓湖研发团队希望骑自行车的人可以不用下车就顺畅通过。建筑材质则运用了木材、复合金属等不同材料,延伸出来的顶部骨架,增加了桥身的多变性,也为行人提供了可遮雨蔽阳的临时休息区。
这些独具人文关怀的设计使龙骨桥在具有交通功能的同时,还能成为一个适合步行及骑行的观景通道。
桥梁结构上,多个支撑点的交叉倾斜设计,分散了桥身的压力和拉力,避免了点与点之间的集中受力,确保了桥体的坚固与安全,也让桥身显得更加轻盈。旋转楼梯与桥身相连,可以从桥上直达湖心小岛。桥梁借此与周边地形、景观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与生态亲密互动的天然纽带。
龙骨桥车行桥部分的设计则相对简洁明了,更强调功能性的实现。在其侧面留出一条观景平台,供游人停车欣赏湖岛美景。人行桥与车型桥间相互分离又紧密互动。
在当时,龙骨桥无疑是一座极具创新价值的桥梁,从设计团队的组成,到个性十足的外观和设计理念,龙骨桥不仅实现了为麓湖生态城的水城生态赋能,也为整个生态城的桥梁系统打下了基础。
未来,更多极富个性的桥梁将在这里诞生。
来自世界的造桥灵感
麓湖生态城的桥梁系统在国内早已闻名,其中可以看到许多世界级“桥梁之都”的影子。这源于从2006年开始,麓湖研发团队走访了世界上许多新城,从美国尔湾、里斯顿新城等优秀案例中寻找“造城”的灵感。
与此同时,麓湖的桥梁系统规划也开始启动,从许多世界范围内的城市中汲取桥梁规划与设计的智慧,被称为“全球花园城市”的新加坡就是其中之一。
没有人统计过新加坡究竟有多少座桥,但仅主岛中心的新加坡河上就有十余座桥,可以说桥是新加坡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新加坡城市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双螺旋桥(Double Helix Bridge)就是新加坡地标性桥梁之一,它位于新加坡滨海湾,2010年正式通行,是世界首座双螺旋人行桥。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脱氧核糖核酸(DNA),象征生命、延续、更新和成长。
双螺旋桥上有用于支撑遮阳的多孔玻璃和不锈钢网状天篷,不锈钢表面可产生绚丽的夜晚照明效果。桥上还设有可让行人休息或眺望市景的圆形瞭望台,该处也是水上运动和烟花表演的最佳观景台。
· 双螺旋桥,图片来自网络
在新加坡这样人口密集的现代化大都市中,正是一座座如双螺旋桥这样的桥梁连接了复杂的水域交通,也丰富了城市空间与人文生活。
如果说新加坡的桥具有现代性与都市感,那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桥则更有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这座以开放而闻名的城市有上千座桥梁,它们不仅是城市交通的载体,更是别具一格的风景。每个去阿姆斯特丹的游客,都必定有几座桥一定要去拜访。
· 阿姆斯特丹,图片来自网络
瘦桥(Magere Brug)无疑是阿姆斯特丹最著名的桥梁之一,不少旅游明信片上都印有它在夜幕下修长的倩影。
这座桥建于1670年,最著名的就是它传统的双闸式开合风格,每当有船只需要通过时,必须由管理员升起桥面方能通行。许多游客会在瘦桥边等待船只通过的时候拍照留念。
· 瘦桥夜景,图片来自网络
桥梁与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从这座古老的城市规划之初,桥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光推移和城市发展,桥也随之不断改造更新,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
无论是“花园之都”新加坡,还是“北方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桥梁在城市整体规划中都承载了巨大的空间价值,也成为了城市建筑与叙事的一部分。
这样的桥梁系统也是麓湖生态城期望能够呈现给这座城市的。
那个由桥连接的生态系统
麓湖生态城总建筑师杨亚平从来不满足于建造“千篇一律”的桥,他说:“麓湖生态城的总体规划中有上百座桥,我们希望每座桥都独具个性。”
龙骨桥的确是独树一帜的,杨亚平也说这座桥从设计到建成,一方面需要考虑与景观的协调性,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关注怎么去表现其独特性和辨识度,“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以桥而闻名。”
但龙骨桥又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整个麓湖生态城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的一部分,一座座像龙骨桥这样的桥梁连接了岛屿与湖岸,为生态城打造了更丰富的立体生活空间和更完整的桥梁生态系统。
· 摄影:Arch-Exist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麓湖的桥极具个性又相互传承,例如龙骨桥的“人车分流却又相互呼应”的理念就被后来者继承。目前已经完成设计,并进入落地阶段的几座桥梁,除了机动车行主桥身之外,步行桥都是从桥身两侧挑出,步行的动态与湖面景观相映成趣,也会共同融入到湖区整体的绿道慢行系统之中。
· 麓湖生态城Q7桥效果图,概念及方案设计:Cox Architecture /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产品研发中心
无论是通过轻盈、优雅的流动形态呼应桥拱形态,或是提取“中国结”元素、融入到具有戏剧化和视觉张力的高低拱结构中,这些即将在麓湖各个区域呈现出来的桥梁,延续并深化了龙骨桥的理念,让步行桥与车型桥成为和谐统一的城市景观空间。
· 麓湖生态城Q8桥效果图,概念及方案设计:10design /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产品研发中心
这些桥梁结构丰富但恰到好处,各具创意的同时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桥梁融入到整体的生态城市氛围中,落成之后,将会为社区居民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游憩与停留空间。
· 麓湖生态城Q10桥效果图,概念及方案设计:COX Architecture / 成都万华投资集团-产品研发中心
除了这些“顶流”大桥,麓湖众多的公共景观空间中也随处可见更加小型的景观桥,散落在麓湖丰富的岸线上,成为麓湖桥梁系统中最为轻盈的部分。
艺展中心西侧的湖岸边,一座飘带形态的景观桥漂浮在湖湾中,让原本单调的市政道路获得更多空间延伸,行人游憩的路径也随着飘带蜿蜒探入湖面。
· 麓湖生态城艺展公园飘带桥。摄影:Arch-Exist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云朵乐园中,也有许多各具创意的小型景观桥梁,卷叶桥如同湖面上一片卷曲的落叶,形态上又加入了浪花的设计灵感,“飘落”在湿地景观之中。
· 麓湖生态城云朵公园卷叶桥。摄影:Arch-Exist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冰凌拱桥则横跨于小型皮划艇航道之上,桥身的镜面与湖中桥面的倒影形成双向映衬,光影凌凌。
· 麓湖生态城云朵公园冰凌拱桥。摄影:Arch-Exist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桥与麓湖生态城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这个兼具趣味性与多样性的复合空间。当我们谈论桥时,也是在谈论其背后隐含的城市空间记忆。
麓湖研发团队也认为麓湖的桥还没有发挥其全部的成效和价值。作为公共空间的桥梁,早已超越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功能,承载起了更多的文化内容。
龙骨桥上的时装大秀、五岔子大桥上的民间音乐会等,都是对桥梁无限可能性的最佳注解。
桥梁的价值还需要时光慢慢沉淀,也许未来,当人们不再满足于去哪里的路上有一座桥,而是会将桥本身作为目的地,会有更多的故事与桥相关,或是在桥上发生。
桥还是那座桥,但桥又不只是那座桥。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Eva
校对 | 涩々
摄影 | 由麓湖生态城提供或来自网络
设计 | 三金
-
延伸阅读
关于麓湖的故事
蛇形美术馆A4展亭:刘家琨的发力和克制,都在这张“弓”里
寻麓书馆:一座理想之城的图书馆,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群住在湖边的艺术家,为何看到不一样的成都?
实现“公园城市”的理想,从造好一个公园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