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把世界带到香港M+

Lin 一筑一事
2024-09-06



 “从拥有很多,到一无所有”,Ikko Yokoyama曾对处在转折期的自己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生于日本的她,从学生时代开始,便不停在世界辗转、流动着,从瑞典、南非到香港……她最想找到这样一件事情:能够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所有好奇与爱都倾注其中。


而现在看来,“策展人”这个身份,能够让她了解关于创造、设计与艺术的一切,而这,或许才是最符合她内心的,先验而本质性的祈愿。


Ikko Yokoyama(横山育子),香港M+博物馆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摄影:Winnie Yeung @ VISUAL VOICES



人物 CREATORS

#创作力 #新游牧

全文6238字

速览3分钟 / 精读 15分钟



此时此刻,有这样一群人,正在这个世界似乎不知倦怠地流动着:ta们对世界有着无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不断行走,在城市、自然、边缘地带之间;ta们不希望仅仅作为游览者,而是希冀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希望能真正留下痕迹,或观察,或创作,或营造。


随着世界交互的深入,越来越多人踏上了这样的流动旅程,有人把ta们称作“世界主义者”。我们很难给ta们找到固定的人物画像:人类学家家、摄影师、旅行作家、数字游民、互联网博主……千头万绪中,ta们最重要共性或许在于,对陌生与未知事物始终的探索欲。


西村大院

Ikko Yokoyama与同事苏筱琪(香港M+博物馆CHANEL流动影像主策展人)访问成都。


看起来,世界主义者们有着十分“光鲜”的生活方式:周游世界、体验各地、与不同的人交流、看见异域风光……但另一方面,有的世界主义者也会声称自己没有“世界”——漂泊、居无定所、被排斥成为边缘等,这些具身体验,也是对ta们另一端的真实。


哥本哈根街头

泰国街头

在香港迷你巴士上

香港街头观察到一个用竹竿送食物的人 / 以上图片为Ikko Yokoyama游牧世界的生活记录。


Ikko Yokoyama现为香港M+博物馆设计及建筑主策展人。出生于日本的她,曾到北欧求学,后来定居瑞典,成为当地美术馆负责人,还在南非做过一项关于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与联结”的艺术项目。


可以说,Ikko的经历便关乎在世界的不断发现、挖掘与再表达。Ikko的经历引起我们深深好奇:游走世界的她所看到的、经历的、真实参与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M+博物馆

去年Prada Frames“流动的材料”研讨会在M+博物馆举办,我们第一次见到Ikko Yokoyama(右一),左一为M+建筑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Herzog&de Meuron创始人),左二为M+馆长Suhanya Raffel华安雅女士。





变得“一无所有”

我感觉不到,

自己在主动做任何决定。


Ikko Yokoyama出生于日本,读中学的时候,便发现了时尚对自己深深的吸引。彼时她尤为迷恋一本叫做《olive》的时尚杂志,“它就像是我的时尚圣经,也是艺术的启蒙”。因为这本杂志,当时才12岁的ikko给自己许下愿望,日后要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


日本时尚杂志

《Olive》

杂志从1983年就开始提倡法式的穿搭方式,其编辑长淀川美代子表示“巴黎是女人永恒的向往”,据此曾把杂志标语改成“浪漫女孩的杂志” / 图源网络


Ikko那时认为自己真的热爱时尚,并为之笃定了一段时间。但到了高中,当周围人似乎都开始谈论时尚时,她却把对时装的兴趣转移到了产品设计上。爱上了那些精巧的家具,尤其是一把把优雅的椅子。然而这个迷恋也是短暂的,当她在东京画廊的展览上,见到一把坐上去十分摇晃的硅胶椅子时,对产品设计的热情也熄止了。


每一种兴趣似乎都来去匆匆,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Ikko在青年阶段经历不断的兴趣改变,而不知不觉间,就到了大学。和许多东亚地区的学生一样,Ikko也面对激烈的升学压力,她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备考上。所幸,高中时成绩不错的她,被东京武藏野艺术大学录取,她回忆当时,“很高兴能上大学,但有点失落。”



武藏野艺术大学 / 图源网络


这种失落既是个人的,也是环境的。在如此这般竞争环境下,Ikko同许多“好学生”一样,拥有刻苦努力的意志力,也有把事情做好做对的技术,但她依然心存忧虑。


大学毕业后,Ikko打算继续接受教育。她曾短暂考虑过在英国学习,而在发现当地已经有许多日本本国人后,她意识到自己想要的是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环境——最好是完全陌生的,可以让自己彻底改变的新环境。她希望不同的地方能够让自己“重新来过”,日后她将这一转变描述为:


“从拥有很多,

到想要一无所有。”


后来,她被瑞典斯坦尼学校(Steneby)吸引:这是一所位于村庄的学校,眦邻一片巨大的琥珀,没有博物馆和画廊,Ikko后来回忆,在“瓦尔登湖”一般的生活中,远离纷扰的另一面,也意味着,“所有的投入必须来自个体内部。”


Steneby

Steneby位于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以北170公里的达尔斯兰,是一个具有创意文化教育环境的学校,包括两个校区:哥德堡大学设计与工艺学院的Stenebyskolan和HDK Steneby。Steneby在木材、金属和纺织品材料方面有着学术优势 / 图源网络


毕业后,Ikko回到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她敏锐发现,虽然斯德哥尔摩已经拥有多家美术馆和设计馆,但没有一家是以挖掘新兴艺术家为目标的,因此,她便在当地开设了一家符合自己当时心愿的画廊。与此同时,她还在本地伊索大学的美术馆担任了长达十年的展览负责人,与她作为学生艺术家和工作艺术界之间的桥梁角色相呼应。



在斯德哥尔摩老城Gamla Stan拍摄的彩虹 / 图源:Ikko Yokohama






南非的启示

“现代”一定意味着“正确”吗?



从日本、瑞典到南非,Ikko以自己的兴趣为支点,不断把对世界的好奇和理解,通过一个个艺术项目展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了年少时关于“自己想要什么”的回答,做的无数个大或小的决定,都呼应着她如今持续了数十年的“策展人”身份选择。


2008年,Ikko与策展人Renée Padt共同创立了Editions in Craft(简称EiC),在接下来的6年里,她们为这个项目不断往返南非。虽然这个项目已经结束,但至今,它仍然对Ikko理解自我和世界的角度,产生着重要启发。


这个项目起源于Ikko与Renée对“手工艺”这件事共同的热爱。她们不仅对手工制作本身,也对旧工厂时代的各种制造方式抱有兴趣。然而彼时她们所在的欧洲,大面积的工厂已经被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许多本地工匠面临着失业,因此,希望发起一个平台,鼓励传统工艺人与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帮助并保护世界相对边缘地区的传统工艺。


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的思维方式下,EiC却不希望将工艺“现代化”,


她们不认为“现代”是一种绝对的进步,甚至批判性地认为,一律追求进步的现代化,对世界的多元发展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如欧洲传统手工艺的消失便是一个鲜明的案例。因此,EiC也不希望只为面向西方市场定制的适销产品,而是通过联合力量、交流专业知识、想法和技术,开发可行设计的新的跨文化模型。



南非祖鲁-纳塔尔(KwaZulu-Natal )农村地区 / 图源:Editions in Craft


首次Editions in Craft来到南非祖鲁-纳塔尔农村地区,召集艺术家和设计师团队,在当地和20名女性合作基于珠饰的制作。珠饰是祖鲁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工艺,也是一种类似于书面语言的交流手段。当地人非常重视珠子这种材料,用它们制作了许多不同的物品,还将信息编织在其中,然后发送给朋友和爱人。


在研究珠子时,艺术家与设计师帮助当地女性,从传统的陶瓷器皿中找到灵感。她们产生了许多想法,一种与蛇的自然运动有关,使珠子在图案和颜色上让人联想到蛇皮上的鳞片。另一个想法是使用当地发现和回收的材料,以保持生产过程的简单。后来,通过项目生产出的装饰类玩偶和动物,会摆放在当地的旅游商店出售。



正在做珠饰的南非女性 / 图源:Editions in Craft


基于对南非当地手工艺的关注,《故事花瓶》这个项目则继续讲述了五位南非女性的个人故事。她们生活在夸祖鲁-纳塔尔的偏远村庄,是Siyazama项目的成员,该项目是一个从事传统珠子工艺的妇女集体。(Siyazama项目由Kate Wells教授于1999年创立,旨在向南非农村传统珠饰制造商宣传和教育对艾滋病的关注和禁忌。)


这些女性的故事,这由瑞典设计团体Front记录,关于南非后种族隔离时期农村妇女的日常生活,很少被讲述,也很少被听到。她们在讲述中,谈论家庭、爱情、生与死,也分享了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并特别提及了珠饰对自己意味着什么,除此以外,还涉及到艾滋病毒对她们社会的影响、性别不平等、贫困和失业等严肃话题。



正在讲述的女性们 / 图源:Editions in Craft


“上一次给自己买东西是在2007年。我给自己买了一条裙子和一双我喜欢的红色全明星运动鞋。我的梦想是去海外体验飞机。当我在空中时,我会闭上眼睛放松。”一位名叫Tholiwe Sitole的女性这样分享道。


“我相信我的珠饰可以传达这个信息。”讲述者Kishwepi Sitole曾经做过一个娃娃,因为一位母亲曾因为自己的孩子感染了艾滋病毒而殴打她,而她做这个娃娃是为了告诉人们,不要殴打感染了艾滋病毒的人,


“我做一些事情,用来讲述祖鲁人的古老故事,做另一些,用来讲述自己的故事。”



图源:Editions in Craft


在Front和讲述者一起选择了对话内容后,她们通过将玻璃珠穿在金属线上,将自己的故事形成文本。这些金属丝后来被制成花瓶形状的模具,玻璃被吹入其中。花瓶的具体制作过程由斯德哥尔摩的玻璃吹制大师Reino Björk完成。



正在烧制玻璃的Reino Björk / 图源:Editions in Craft


EiC还去到瑞典达尔斯兰,发起“农夫的黄金”。在瑞典,达尔斯兰一直是瑞典的稻草工艺中心,稻草在当地农民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在这个项目中,来自国际的设计师、艺术家与达尔斯兰当地的稻草工匠合作,对稻草进行了试验,并开发出了具有影响力和启发性的新产品。


在达尔斯兰,稻草工作通常由妇女完成。19世纪末,稻草制品的生产达到了顶峰,稻草制作的阿尔特马克草帽也在国际上获得了成功,并出口到许多欧洲国家,销量达数十万。20世纪初,这种帽子的流行度逐渐下降,后来随之消失。大约在同一时间,稻草工艺不再用于功能性物品。



图源:Editions in Craft


如今,稻草工艺是北欧国家最受威胁的工艺之一。由于生产成本高,秸秆工作通常外包给体力劳动更便宜的国家。因此,秸秆工艺的技能和知识正在迅速从该地区消失。但秸秆具有许多优势,它生长在当地,并且广泛可用。它是一种廉价的原材料,有多种使用方法。此外,还对环境友好。EIC认为,有必要探究稻草和稻草工艺在今天可能意味着什么。


Farmer's Gold以研讨会的形式组织,瑞典和国际设计师和艺术家与当地的稻草工匠合作。通过交流思想和技术,他们对稻草进行了试验,并开发出了挑战全球市场经济影响的新产品。



图源:Editions in Craft

Ikko策展作品

2014年在东京 21_21 Design Sight 举办的 The Fab Mind ,展示了世界各地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和实践 / 图源21_21 Design Sight





博物馆里,

为何会出现一口电锅?

扎根香港,深耕策展


瑞典工作结束后,Ikko来到香港,参与筹备了香港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M+的建立,如今的她,是这所博物馆设计和建筑板块的主策展人。


早在2006年,香港便出现了关于建立针对不同领域的博物馆或美术馆的讨论,艺术家、设计师、电影行业的人员等不同群体,都想在文化区拥有一个属于自身领域的博物馆。后来,大家认为与其建造多间不同的美术馆,不如将这些需求集中在一起,成立一个大型的视觉文化博物馆——2021年,M+应运而生 。


从香港维多利亚港望向M+大楼

M+是亚洲首座全球性当代视觉文化博物馆,由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联同TFP Farrells、奥雅纳设计,是全球最大的现当代视觉艺术博物馆之一。/ 摄影 ©Virgile Simon Bertrand,图源Herzog&de Meuron

M+博物馆

现在,M+内有17,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当中包括33个展厅、三个戏院、多媒体中心、学舍以及可以饱览维多利亚港景色的天台花园。纵向大楼则设有博物馆研究中心、办公室、餐厅以及位于11楼的M+会馆 / 图源Herzog&de Meuron


成立之前,策展团队对M+的讨论最聚焦地关注着:


这个城市到底缺少一个怎样的博物馆?


M+ 的组织架构在参考了巴黎蓬皮杜中心 、纽约现代美术馆等展馆后,最终定位于一座“视觉文化博物馆”,把重点放在搜藏作品上,以香港为出发点重新定义20及21世纪的视觉艺术史,探讨设计工业与建筑 、视觉艺术等不同领域之间的关系 。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蓬皮杜”这个名字来自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1969年,这位刚刚上任、热爱文学和艺术的总统决定建造一座大型的多功能文化中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性面貌讲述正在进行时的巴黎,为民众收藏并展示属于这个时代的先锋绘画、装置、设计等艺术作品 / 图源网络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博坐落在纽约市中心,被《纽约时报》赞誉为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和当代艺术馆藏 / 图源网络


M+希望从视觉文化领域入手,实现对当代艺术史的反思,这是一项宏大的工作,需要通过大数量的展览和具体的研究来完成。和传统的“寻宝式”策展人不同,Ikko理解自己的策展工作更像侦探,在藏品的基础上,需要思考,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试图从大量藏品中,找到彼此关联的线索,并逐一发掘。”


Ikko曾发现过一个有趣的例子:JB Blunk是一位美国大兵,同时也是陶艺家,战争结束后他去到日本,在那里遇见了日裔美籍艺术家野口勇,并间接认识了其他日本陶艺艺术家 。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还在等待她们慢慢挖掘,


因此可以说,M+更为关注的,不是单一地区或城市的独特性,而是同样的故事可以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发生着 。Ikko始终认为,人类的创造与思想是互相连结的,因此其重点不在于颂扬个体的独一性,而是普世的知识与文化共享。


亚洲内外的设计与建筑

M+展览“物件 · 空间 · 互动” 展示了过去七十年来在亚洲制造及受其影响的500多件家具、建筑、平面艺术和其他设计作品 / 图源M+


如今已经有很多国家在重新书写自己的艺术史,而M+更希望通过跨国际的方式来处理跟建构历史,思考亚洲内部的关系跟系谱 。因此可以看到,M+博物馆内不仅仅纳入传统的美术分类,也包括了建筑及设计类别,其思考的维度包含战后国家建设的发展、艺术与国家重建 、身分认同以及基础建设、住宅问题等等 。


M+展品

“物件 · 空间 · 互动” 展出中的陈幼坚,梅艳芳《飞跃舞台》唱片封套 ,1984 / 图源M+

M+展品

“物件 · 空间 · 互动” 展出中的仓俣史朗,Ishimaru株式会社 ,清友寿司吧,1988 / 图源M+


在M+的藏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人们很难在艺术馆里遇到的工业产品——如“一口电锅”。


为了更好地理解工业设计的生产脉络,Ikko一直在追寻1950年代最原始的煮饭电锅,找到了这款东芝公司设计的电饭煲。除了在本国生产,东芝还与台湾大同公司合作了产品线,教大同如何生产电锅。如今,除了煮饭、蒸物,承继东芝的技术,大同所生产电饭煲还能拿来消毒口罩。Ikko认为,这就是跨国设计发明的最好例子,而透过产品的历史,人们可以更清晰理解,世界是如何连结和相互影响的。


M+展品

“物件 · 空间 · 互动” 展出中的东芝自动式电饭锅RC-10K型 1955 ,设计师:岩田义治 © Toshiba Corporation /  / 图源M+


一个产品制造出来流通到另一个地方,然后该地进行在地化或原型的变形,这跟嘟嘟车(Tuk Tuk)一样,这个早期的三轮车在日本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但流传到南亚跟东南亚后完全改变该地区的城市流动性 。


Ikko说,她们感兴趣的不是最好的设计或产品,而是:什么样的产品带来文化或社会影响 。“好比这款东芝煮饭电锅, 它大大节省了妇女在厨房煮饭的时间,为全家人提供了共享晚餐的时光……所以我们寻找的是产品背后的故事,而并非只是制作上的卓越 。”


另外,M+也关注具有社会脉络的产品,Ikko也一直很好奇,作为二战后亚洲唯一没有被占领的国家,泰国的设计是如何发展的?因此她请研究员特别去调研那一时期的泰国,发现当时美国商人在泰国的时装产业做了大量投资,促进当地手工艺的发展,并成为泰国重要的外销产品 。


M+展览

“南行觅迹:M+藏品中的东南亚”是M+首个聚焦特定地区的展览,以东南亚区为题,展出设计及建筑、流动影像、视觉艺术的藏品 / 图源M+

M+展品

书梅春塞建筑事务所,泰国曼谷亚洲银行总部(现为大华银行曼谷总部)(1983至1986年)展示模型,1990年,塑胶,M+,香港,© 书梅春塞

M+展品

建筑三人小组,新加坡裕廊镇大会堂(1969至1974年)书册,1974年,印刷纸本,M+,香港,建筑三人小组捐赠,2015年,© 新加坡建筑三人小组有限公司


“但我仍担心,M+ 开馆后,该如何跟从未看过正式设计展览的观众解释,「为何展场里有一件电锅」。”Ikko笑道。虽然艺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为了在展厅而生,但往往设计与建筑因其重点在使用功能的价值,如何平衡它们的特性与展陈的关系,这也将是Ikko及其团队不断面对的挑战 。一筑一事







编者后记



在成都,我们曾和Ikko一起在成都走街看巷,从芳草街走到东升南路,聊了一场长长的天。





Ikko对芳草街最深的印象,是上一次来成都时,在街边小店买的水桶——那种带有提梁的、生活中最常用的水桶——后来她还专程把它们带回了东京。“它们结实好用,而且非常漂亮。”她一边看向街边小店,一边对我们感叹。


后来,虽然Ikko没有买到她的梦中情“桶”,但在短短两天内,我们一起探访木木美术馆(祠堂街馆),西村大院、玉洁巷、太古里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惊喜。


西村大院

在M+的馆藏藏品中,曾收录了一件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竹简托盘。Ikko本人亦十分喜爱刘家琨的作品,因此在提到成都想要探访的目的地中,首先便提出“西村大院”。


去年冬天,Ikko在成都探访的首站是木木美术馆(祠堂街馆)。“这次出来,我们会探访国内多家优秀的美术馆,希望能和更多的美术同行们交流。”在木木客厅,Ikko和她的同事&好友苏筱琪(香港M+博物馆CHANEL流动影像 主策展人)参与了木木美术馆发起的“女性与创造力”系列分享会,与木木美术馆副馆长邓盈盈一起,她们分享各自的经历,聚焦“艺术机构中的女性力量”。



木木美术馆“女性与创造力”系列分享会。


“使自己的作品和生命在世界各地得到认可”,这是AI对我采访Ikko那场视频会议的一句文字总结,我觉得它对Ikko作为“世界主义者”的一面理解地非常恰当。而通过和Ikko近距离的交谈、一起扫街、发现这座熟悉城市里的陌生与新鲜感时,我想,“世界”在此地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具体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身边徐徐展开的风景。



Ikko与苏筱琪在玉林芳草街。

Ikko、苏筱琪与一筑一事的小伙伴们在玉林颂看展。


*点击下方文字,推荐阅读

更多与女性同行的灵感


她们为何成为“共居”搭子?


摸清菜市场“底细”的钟淑茹


谈论“自己”的东亚女性





编辑

Lin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Lin

校对

桃桃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