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里的自由度
好啦,这次又是“标题党”。因为当你理解了自由的本质,你不会去寻找自由的刻度。*附《 给孩子自由的‘度’怎么把握 》
文 | 李雪
01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
自由主义是个什么?
自由主义:只要不侵犯他人界限,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可以拒绝做任何你不想做的事情。同理,当别人没有侵犯他人界限,他可以做或者不做任何事情。
换句话说:自由即界限,界限即自由。
*附:关于自由的定义,国产教科书里有个“经典”的放风筝比喻,嗯《 你才是个风筝 》。
02
如何识别界限?
提供一个识别界限的技巧:看清楚“这是谁的事儿”,这样,即便有人伪装成“为你好呀”,也更容易看清真相。(蓝色字体是链接,点开即可跳转阅读)
就以“逼婚催婚”为例。其中真相,很多时候你能感觉到。春节是催婚逼婚的高发季节,许多中国家长为何偏执于此,甚至不惜把孩子逼得不敢回家或者回家也不跟父母亲近?
首先,肯定不是为了孩子的幸福,逼婚的家长自己的婚姻是否幸福,他们自己心里没感觉吗。真实的原因或许很简单:父母活得不幸福,那些焦虑痛苦总要找个出口吧。于是,小时候怪你不认真学习;毕业后怪你找不到好工作;等你工作稳妥,怪你不结婚;等你结婚怪你不生娃;等你生娃怪你不生二胎;等你生二胎,怪你劳烦父母伺候月子还不让父母做你家的主。
你这只替罪羊永远不让父母省心,而这样父母,一辈子都不用面对那个讨厌的真相:我的人生不幸福,这事儿是得我自己负责自己努力改善的。
*转发这一段儿到家族群,并且@父母以及三姑六婆,有礼:随机抽奖赠送哭嚎痛斥电话一通。更有大奖惊喜:全家集体围攻批判。
*关于守住自己的界限的具体办法,推荐朋友们阅读武志红老师的文章:《 守住界限的 6 个技巧 》。
03
自由的基础,
是自我负责
保护界限,也是为自己的幸福自我负责。毕竟,幸福这么重要的东西,岂能“甩锅”交给别人处置。那么,什么是百分百的自我负责:
①
当我不再期待别人为我的痛苦做些什么改变,直接去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那么愿意顺应我愿意帮助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甚至原来很冲突对立的关系也会逐步温暖起来。
②
当我期待着对方“应该”先做出些改变,比如“我这么辛苦付出,老公应该主动关心下自己累不累,孩子应该给我省点心”,那么你会发现老公孩子好像整天都在跟自己作对,事事不顺心。
③
而当我直接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累了我就休息,不想待家里我就出去玩,孩子饿了不想做饭也可以自己叫外卖,让自己幸福是我的首要责任,老公让我不爽我可以换个老公。
当你这样为自己的幸福负起责任,一丝一毫的精力也不花在改造别人身上,那么很大概率会是:老公自然变体贴,孩子活得自由又自律。
*附:《 幼儿期,孩子如何走向独立 》
举个工作坊老师的例子:
-
曾经一个工作坊上,老师讲他和妻子的关系就像大多数夫妻一样,一直有些纠缠冲突。有一天回家,他突然发现妻子变了,妻子平和喜悦,最重要的是,这个状态跟他无关。无论他在与不在,对妻子态度如何,都不影响妻子的喜悦。
他一下子就慌了,心想老婆八成是爱上别人了。结果妻子说,什么外在的事情也没有发生,只是我突然明白了,我的情绪感受是我的自己,与你无关。然后,我就变自由了。
这个老师心更慌了,心想自己也得赶紧成长,否则夫妻之间境界相差太大,自己随时会被甩啊。
-
*附:《 你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老公肯定往外跑 》
*附:《 怎样把老公改造成理想伴侣 》
04
幸福不是用来托付的
我人生绕过的最大弯路,是不去直接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而陷入改造妄想。(弹幕:哪里是弯路,分明就是迷路。)那时我总是妄想:伴侣对我好一点点,我就幸福。为此我愿意不断进行自我改造+为对方付出+改造对方。自我改造和付出,目的也是妄想对方能因此对我好一些。
当伴侣对我态度好一些,施舍我一些耐心陪伴,我就像久旱的土地得到了几滴雨水,觉得好珍惜好幸福。然而因为没有自己的“喷灌系统”,我总是长期饥渴着,期待着外界的施舍。我越是这种心态,越容易吸引对方轻视我、厌恶我,冷漠我。
当我戒除向外索取爱的瘾,而且是强制戒除,整个人都坍塌了,跌入黑洞中,毫无生机,厌世想死。我就在这个黑洞中呆着,断断续续呆了很多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活过来的,后来的4天觉醒体验中,我解脱了所有的颠倒妄想,无我自在。
然而半年之后,我再次跌入黑洞,而且30多年的身体问题集中爆发,真是生不如死的折磨,幸有数位顶尖中医先后相救,把我从不想活的身体痛苦中捞出来。
虽然经常被人夸智慧,但我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世界上最愚痴的人之一。我有丰富的心理学资源救助自己,遇到好多厉害的中医对我身体帮助很大,在自救之路上得到了很多智慧的指引。
然而结果呢,领悟自己的一个剧情通常要花数年甚至十多年,然后还可能反复。尤其是那些婴儿期的剧情,我知道它就在那里,我知道自己不等同于那个剧情,然而我还是持续数年被它击倒,我的觉知力跟婴儿期剧情相比好比螳臂挡车。
这也是我为何一直强调母婴关系,强调母亲顺应婴儿、看见真实的婴儿,不要去妄想婴儿应该是怎样,不要去睡眠训练婴儿。
因为这个时期婴儿真实的存在如果不被妈妈看见,虽然不影响他长大之后考好大学找好工作为人处事都正常甚至优秀,但是他可能这辈子都无法理解自己为啥总是有股淡淡的忧郁底色,为啥无法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活着的喜悦,为啥照片里的自己虽然在笑,但眼神却没有光。
孩子有情绪时家长如果好好宠好好哄,孩子长到两三岁就会具有安抚自己、看见别人的心理能力,拥有稳定宽广的人格。可惜很多家长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道理。
*附:《 父 母 宣 言 》
最后,回答一下篇头的问题“亲密关系中的自由‘度’是怎样的”。没有那个所谓的度,需要清晰的是界限,各自做到自我负责,界限就是自由,自由就是界限。这是冷漠吗,不是。亲密和自由不是相违背的,两个自由的灵魂,彼此共振,相互辉映,那是与纠缠共生完全不同的体验。
另外,当你感到共生的体验还没体验够,可以邀请伴侣配合,过程中保持觉知,也许可以重温成长。如果伴侣拒绝,也请清楚,这不是对方的责任,他或她没有足够的心力陪我重温共生,这只是当下的现实,这不是他或她的错。
*关于拒绝的艺术,附《 拒绝,也可以让爱流动 》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各大网络书商正在热销。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摘自互联网
长 —— 按 识 别 二 维 码
长 —— 按 —— 二 维 码
《 走 出 剧 情 》
李 雪 全 新 作 品
尹建莉 · 武志红 · 张德芬
鼓 👏 掌 👏 力 👏 荐
捕 捉 二 维 码 直 达 购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