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攀比,才不是恶习呢 | 新编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好奇,先出一道思考题——为什么几乎没人指责说——现在学校的风气太差,整天怂恿孩子们攀比谁的学习成绩更好。


尝试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试着做一个摸着自己的良心的动作来配合自己思考。欢迎在留言区发出您的答案。



文 | 李雪



01



不被物质轻易收买的孩子

必然因为活得丰盛喜悦呀



一位雪居住客说,她和身边几个朋友是我的粉丝,都是无条件满足孩子,孩子们都对零食兴趣不大,果然,我把糖果递给她带来的两个孩子,孩子都礼貌拒绝我,因为他们已经吃饱了。

她的孩子上的华德福幼儿园,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们因为被限制所以看见零食就两眼放光,然后她的孩子很快发现零食可以诱惑其他小朋友,比如每天装几颗糖去上学,到洗碗的时候拿一颗糖给同学,对方就很乐意帮他洗碗。总之,他通过零食“收买”了几个小弟给他做各种事儿。



谁是老板,谁是员工,幼儿园就初具雏形了。父母的意识水平,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附:《 这样养育,不会遭遇校园霸凌和性侵 》

*附:《 总被延迟满足的孩子,最容易被欺骗利用 》



02



“攀比”是如何成为了罪名



“攀比”与“早恋”“溺爱”是一套莫须有的语言,一个人自己在孩童时期没有被好好地满足欲求,成年后,看到孩子的欲求,激起了自己心中的不配得感,为了躲避这份羞耻,转而给孩子定罪:攀比、早恋、溺爱…


想吃好的,吃起来特香;想买好东西,买到了心里美滋滋;想尝试没尝试过的事儿,充满好奇心。这就是生本能,满满的生命力啊。



生本能的展现,在中国经常成了羞耻的事情。孩子想吃零食,被骂贪嘴;孩子喜欢好东西,被骂爱慕虚荣…孩子的生本能就这样被日日折损,成为了蔫了吧唧自体虚弱的人,然后被父母责怪为啥做事情总是没恒心没毅力,就是因为生命力衰弱啊。



*附:《 家族中“死本能”的传递 | 前篇 》

*附:《 家族中“死本能”的传递 | 后篇 》



对于父母来说,当自己没有能力满足孩子,或者不愿意满足孩子时,有个特别便利的做法——迅速把问题转换成——孩子有问题。


比如,父母没有能力抱持婴儿,导致婴儿感受到不满足和不安全,所以哭闹不肯入睡,这个迅速被解读成:孩子有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睡眠训练。


比如,孩子想要 iPhone,父母没有能力买,或者舍不得钱,或者就是嫉妒孩子凭什么想要啥就能有啥,迅速转换成:孩子就是爱慕虚荣,攀比心重,不能惯着他养成这种坏毛病!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活在真相中,会有遗憾,但不会有创伤。而那些无比笃定“孩子的欲望就是不能全部满足”的父母,你的教育给孩子的潜意识写入了一份信念,这份信念,会指挥他未来就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能和条件很好的人结婚,人生愿望总是不能顺利实现。



因为他从小在你们的教育下,潜意识已经相信自己不配过上各方面都满意的人生。失败者不是物质社会造成,是潜意识自己创造而来。



03



两段问答






问:李老师你好,孩子被邀请参加生日派对两次,都是一起学画画的同学。第一次我找借口拒绝了,这次办派对的孩子家长是我同事,不好意思再拒绝了。不过我真心不喜欢孩子这么小就开始参加这类活动,学会攀比。请问,我该如何应对?


答:有“攀比剧情”并为之所困的是你,不是孩子。孩子只是在享受玩耍和美食。






问:雪儿,孩子看别人书包好看,自己说一定要买一个更好看的,我该满足她吗?我从内心认为她配得上所有美好,但是女孩子之间容易因为嫉妒攀比招惹麻烦,我该怎么办?

答:“嫉妒攀比招惹麻烦”是你内在的无意识剧情,跟孩子没有关系。我一直都想要比别人更舒适更有品味的生活,想要更专业更精深的自我探索,我从小就有股子劲,不愿意穿着打扮思想方式跟大众一样,我只想要探求最好,所以我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资源。求仁得仁。



*附:《 如何面对“对孩子的恨” 》

*附:《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附:《 后悔没有给够孩子爱,怎么办 》

*附:《 未曾体验的爱,怎么拿给孩子



04



对美好物质的欲求

哪有什么可耻的呀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传递的是:你的欲求都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著于奢靡。



如果传递的是:物质攀比是可耻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可以了,那么孩子未来很可能收入一般,同时物欲难填。父母是孩子的“程序员”,如果你给孩子的童年写的是压抑和制约,孩子未来怎会丰盛流动?


前面说了,不能面对孩子的欲求,是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欲求。一个对自己的欲求没有批判的人,若对方不满足自己也能接受;越是诅咒别人“如此没良心,连这么合理这么少的要求都不肯答应”其实内心深处对欲求充满了羞耻感,深信自己不配得。


所以,如果你觉得别人经常拒绝你,试着对自己说,我有需求,它既不对也不错,这就是我的真实。


而无法面对自己的欲求,于是转而教育孩子不要有攀比心虚荣心的家长,愿你们的平和智慧同样用在自己身上:不攀比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攀比名牌大学,不攀比孩子的工作,不攀比孩子啥时候结婚生娃。

如果父母喜欢拿“别人家孩子”说事儿,那么也应悦纳孩子拿“别人家爸妈”攀比:你瞅瞅别人家父母赚多少钱,别人家父母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别人家父母给孩子什么生活条件教育资源。



顺便一提,您可以尝试内观一下自己对物欲的羞耻之心,如果有,那它是怎么来的。举两个例子作为参考:


① 一中产月收入约10万,买东西品位差,价格还经常不低,偶尔买一些品位好的衣服,也是束之高阁。因为他的父母以“我们穷人家”自居,潜意识里对父母的忠诚限制了他的品位发展,也限制了事业发展,因为他会无意识排斥“人家有钱人”的圈子。


② 家族中一人买车,向其他成员反复表达,我买车是为上班实在没办法,车款还是借贷的,家里其实非常穷。这才获得了大家的谅解,因为这个家族的信念是:谁过得好就必须帮助其他人,谁比别人过得都好,他就是罪人。母婴亲密关系极差,人格发育水平会卡在共生期,一生的诉求都是婴儿级别的:你我不分,没有界限。



05



父母清晰地尊重界限

焦虑不会继承给孩子



我现在越来越笃定,没有哪个孩子的问题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家庭系统动力的呈现,也就是说,孩子在替父母背负问题。


比如,985大学的父母,孩子却是学渣,这不是孩子自己天赋差,而是孩子在背负着父母对于“不优秀不配活”的焦虑。父母很害怕自己不够优秀,潜意识觉得不优秀的自己不配活,敏感的孩子就替父母把焦虑背过来。孩子跟知识之间隔着一堵焦虑的墙,自然表现得蠢笨,怎么学也学不进去。孩子这样的行为,其实是想要拯救父母,用现实在向父母宣告,不优秀也可以活。


比如,孩子攻击性强,很容易暴怒,通常是在替父母表达压抑的攻击性。比如妈妈对婆婆非常不满,但是表面上很和谐,孩子很容易去攻击奶奶。


比如,孩子厌食症,轻一些的是因为父母追着喂食,在孩子吃饭这件事情上非常控制。重度厌食,经常是因为家庭里暗藏极大冲突,比如夫妻关系非常冰冷,但是所有人都视而不见,假装正常过日子,那么家里最弱的那个孩子,会拒接进食,营养不良甚至死亡。


这并不是说,父母自身有没解决的心理问题,孩子就好不了。事实上,很多用爱与自由养育孩子的父母,依然在自身还有很多痛苦的情况下,养育出健康活力四射的孩子。


自由即界限,给孩子自由的父母,等于在自己的心理问题跟孩子的精神世界之间,做了一道保护屏障,孩子知道父母有问题,同时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会去背负。



06



延伸阅读



如果是新的读者朋友,建议您把这一段给出的文章链接联系起来阅读。


如果一个孩子在父母的谆谆教导下,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总是表现得像一个“小大人”,这可能是孩子的假性独立,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成长为一个“倒霉蛋”。详见:要求孩子懂事,是在祝他成为倒霉蛋



谈到如何面对孩子的欲求,很顺利就会谈到“穷养或富养”,我们可以来看看穷养和富养各是什么成果,详见:穷养出来的孩子什么样


当谈到富养有多好的时候,会有读者很生气,认为自己经济条件有限没办法做到富养孩子。其实,富养是态度,是保护支持孩子的生本能,不是烧钱砸钱。详见:富养,没你想得那么烧钱


如何面对孩子,其实最终要面对的是自己。被“攀比与嫉妒的剧情”困扰的朋友们,可以阅读这篇:不优秀,也配放肆地活


文章里也提到了“早恋”和“溺爱”也是莫须有的,详见: 毁掉成绩的不是“早恋”而是父母“严禁早恋”  “溺爱”是“不爱”的伪装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皆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美剧《小谢尔顿》Young Sheldon 剧照与视频截图







From Drama to Truth


《 走 出 剧 情 》


李 雪 全 新 作 品




武志红 · 尹建莉 · 张德芬


鼓 👏 掌 👏 力 👏 荐




长 —— 按 —— 扫 —— 码

 

 

直 —— 达 —— 购 —— 书




对了,之前留言询问电子版的朋友们,《走出剧情》的 Kindle 电子书已经可以在“亚马逊”或“当当”以及“京东”购买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