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药物无法治好抑郁,觉知可以

李雪 李雪爱与自由 2020-10-21


最近有篇10万+的文章《英国记者揭开惊天骗局,靠吃药永远都治不好抑郁症》,大约讲的是:市面上的抗抑郁药物,本质上,几乎就只是起到了“安慰剂”的作用。需要更详细的文章内容请自行使用搜索引擎。


我想谈的是:无论药物对症状是否真的有效果,抗抑郁药都不可能治疗抑郁症。抑郁症的内核,是无法完成对某个幻想的哀悼,这个幻想可能深藏在潜意识里,难以被意识化,需要不断深入的觉察。幻想破掉时,是抑郁真正治好时。



文 | 李雪



01



抑郁与躁狂,是一对儿



抑郁和躁狂,是交替出现的。就像不存在磁单极子一样,不存在单独的抑郁或者单独的躁狂。

一个人长时间陷入重度抑郁,一定是因为他或她长期顽固地坚持一个超出现实边界的幻想,这个幻想就是躁狂态。

青少年抑郁常见的躁狂幻想是“我’的妈妈不应该这样对我”。这个幻想听上去非常合情理,孩子期望妈妈正常一点,不要折磨自己,这不是很合情合理的期望吗?

然而事实是:妈妈怎么对孩子,是妈妈自身的精神状态决定的。妈妈确实精神不正常,孩子却妄想她‘应该’正常点,这不就是躁狂幻想吗。

成年后的重度抑郁,内核也是一样的幻想,只不过表现形式多了些花样。比如“我’已经如此努力,为家里付出这么多,妈妈应该看见我了吧”。

这个幻想还会转移到各种关系上:


“我如此隐忍付出,老公就会珍惜我,婆婆就不应该刁难我”


“我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却不懂我的心”


“我努力工作从来不敢违背老板,老板就不会对我不满”

这些都是没有现实边界的幻想:幻想自己可以掌控别人的思想言行。当幻想屡屡被现实打脸,自恋破碎,人就陷入了抑郁。

药物无法治好抑郁,觉知可以:觉察出抑郁背后的核心幻想,重新回到现实中,依照现实条件,去做现实中自己能做的事情,主动满足自己,抑郁这个梦幻泡影就消失了。



* 附:《 人类受苦、无法丰盛的两大原因

* 附:《 日常的觉知



02



什么是「 抑郁 」「 躁狂 」

* 以下,摘自李雪的另一篇文章,摘录作为本篇的辅助阅读。



人类所有痛苦都来自于“我认为‘应该’是怎样,结果却不是这样!”当人在想象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时候,称之为躁狂状态。


事情跟自己想的不一样的时候,要么进入偏执状态:攻击他人,认为别人在迫害自己;要么进入抑郁状态:攻击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劲应该去死。

 
这就是人类自我亘古不变的程序模式。



03



如何缓解抑郁

* 以下,摘自李雪的另一篇文章,摘录作为本篇的辅助阅读。



抑郁发生之初,都有一个前奏叫做:躁狂。如何缓解抑郁,我亲证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对躁狂的觉察


细致的观察自己的行为模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陷入抑郁之初,基本上都是先有一阵处在躁狂状态,对自己和他人有各种各样的躁狂想象:比如,特别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表达沟通方式,幻想关系就此可以亲密;又比如,对某个事情有了一个很妙的想法,就此展开一场“这件事情能做成什么样子,我会多么牛逼”的幻想。


前面的躁狂程度基本上决定了后面的抑郁程度。


所以,在躁狂的感觉升起时,我会提醒自己:悠着点来,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我可以投入去做事情,但是成事在天,结果如何是命运安排,而非我能掌控。


这样的觉察,让自己从“神”的幻想位回到人的现实位。然后,即便后面还会有抑郁的感觉,也会比较轻,容易出来。




* 附:《 动不动就想拯救世界,神一般的自恋哪里来



04



对患抑郁症的朋友,劝解很可能是伤害

* 以下访谈,原刊于@新浪娱乐,摘录作为本篇的辅助阅读。





新浪:抑郁症通常由哪些因素导致?属于生理还是心理疾病?危害程度如何?


李雪:抑郁症是心理疾病,它也常常伴随着生理上的疾病痛苦,这让抑郁患者更加难熬。抑郁的心理状态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可以说,很大部分的疾病是心身疾病,也就是未被觉知未被疗愈的长期的心理痛苦,会转化成生理疾病,让人承受身与心的双重煎熬。


抑郁是一种外在的症状表现。比如打喷嚏流鼻涕,造成鼻涕喷嚏横流这个外在症状表现的,可能是伤寒感冒,也可能是肺炎,还有可能是肺癌,了解深层的原因,才可能做出有效的治疗。


所以,光有一个抑郁症的现象诊断,不足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疾病严重程度。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解成因。






新浪:什么样性格、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李雪:长期的较重的抑郁,是由童年跟父母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尤其是母婴关系。如果母亲和婴儿之间,无法形成亲密感,婴儿在母婴互动中极少有愉悦的感受,这是抑郁症形成的根源土壤。


后天可能由于感情失利、工作受挫等诱因陷入抑郁,也可能没有任何外在原因,内在就是长期感受到痛苦煎熬。而一个母婴关系较为健康愉悦的人,或许也会遭受同样的外在挫折,也会失落痛苦,但却不会持续的陷入抑郁。


当然,后天环境也有重要影响。如果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一个大众对心理疾病普遍有了解有重视,不歧视不掩盖的社会环境,被朋友同事理解支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会有利于心理康复。





新浪:一般来说,如何判断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抑郁症如何才能确诊?医学上是否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划分?是否一定会通知家人?


李雪:抑郁的核心表现是长时间的心情低落,身心处在低能量状态,对外界不怎么感兴趣。内心持续感受到痛苦,甚至想要自杀。再次强调,抑郁只是一个现象,并不能仅从这个现象就给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定性并给出治疗方案。就好比同样是打喷嚏流鼻涕的现象,起因是伤寒感冒还是肺炎,显然是不同的治疗方案。


所以当一个人内心感受到持续的难以排解的痛苦,并且有意愿认识自己疗愈自己,那么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跟治疗师一起进行工作。


是否通知家人,这个首先需要尊重来访者本人的意愿。除非来访者有自杀自残意图,治疗师才有可能违背来访者的意愿,通知其家人。





新浪:很多人羞于承认患有抑郁症,怎样才能正视自己的病情,克服“病耻感”?


李雪:羞于承认自己的抑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外在原因,如果社会上普遍对抑郁患者有偏见,就像早年大家对同性恋有偏见和厌恶,同性恋会尽可能隐蔽自己的取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开性取向。所以社会对心理疾病的普及认识,会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


更根本的原因是内在原因。当内心受到痛苦煎熬,很多人不愿意被别人知道。因为在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中,被人知道自己有难以解决的痛苦,会被人看不起,会拖累别人,给别人带去负能量。觉得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感,这是一种很可怕的失控。宁愿隐藏起来,就好像一切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个内心世界并不等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朋友们或许能够理解和愿意帮助。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内心世界,来源于童年尤其是婴儿期,当自己感受到无助恐惧悲伤时,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安抚,反而被父母无视、甚至是厌恶和攻击,比如婴儿越哭父母越不肯抱他,甚至呵斥他。所以,潜意识学习到了:隐藏自己的痛苦,尽可能的自我掌控,最有利于生存。


这个潜意识编码,会使得我们越是在内心痛苦的时候,越自我控制,表现得越要强。直到有一天被痛苦彻底击倒,进入重度抑郁甚至自残自杀。





新浪:抑郁症可以彻底根治吗?是否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李雪:如果是神经症级别的抑郁,就好比伤寒感冒造成的喷嚏鼻涕,治疗起来相对容易,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觉知,就可能根治。


较为轻度级别的抑郁,绝大多数跟攻击性被压抑有关。也就是说,关系中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比如被控制被无视被评判,愤怒是非常自然的情绪反应,愤怒的情绪在提醒我们要捍卫自己的界限,拒绝自己不想要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做真实的自己。


愤怒的情绪能量,心理学上叫做攻击性。攻击性,不是说就要去攻击别人,而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保护自己捍卫自己的能量。良好的母婴关系中,婴儿的原始攻击性还会升华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创造力。


攻击性如果被压抑,我们觉得不能拒绝别人的控制和索取,过度为别人的感受负责,不能按照自己真实的意愿生活。隐藏了的攻击性,它去哪里了呢?它去到了自己,精神分析心理学中叫做:攻击性转向自身。


攻击性转向自身,就好比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内耗严重,外在自然没有什么活动热情了。


攻击性转向自身导致的抑郁,通常在我们认识自己潜意识中的愤怒,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敢于在纠缠的关系中划出界限后,会很大的减轻抑郁,重新恢复活力。简单的说,就是学会勇敢的说“不”。


还有另外一种抑郁,属于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性的抑郁。这些就难很多,容易反复复发。


重度抑郁不仅有攻击性转向自身的问题,更底层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母婴无链接,导致的孤独灰暗的生命底色。观察大量的母婴互动录像,会看到有一类妈妈,几乎不愿意触碰婴儿,不懂得如何跟婴儿互动,不回应哭泣的婴儿,甚至会厌恶和攻击婴儿对链接的渴求。


处在无回应之地的孤独婴儿,会感受到自己是被厌恶的,不应该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种最严重的自我攻击,是自杀的主要深层动力。


不被回应的孤独婴儿,生命早期被决定了黑暗的生命底色,未来无论有多少才华、财富,被多少人喜欢,都无法改变这个底层的阴郁。



等孩子大一些,一些父母会反过来要求孩子安抚自己的情绪。你要听话,你要懂得照顾父母的情绪,你自己有情绪却不能流露。你要好好学习受父母控制,按照父母的意愿来生活。


婴儿期的阴暗底色,童年时期的被迫压抑自己的真实情绪,照顾父母的感受,甚至有的人成年后依然为了父母而活,这几乎注定会产生重度抑郁,而且难以根治。


这需要长期的自我认识,最好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所以有句话说,心灵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新浪:娱乐圈抑郁症发作率是否比普通人群高?为什么?


李雪:以我有限的所知,并没有可靠的研究资料表明娱乐圈的抑郁要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娱乐圈的抑郁更容易被大众关注,而普通人群的抑郁经常不被人所知,不会被纳入统计研究。



抑郁症状就像一个信号,提醒自己,内心世界需要被关注了。如果及时的尊重这个信号,去认识它,会减少抑郁变得更加严重的可能性。


例如失眠是一个常见而且重要的信号。长期失眠表明,自己的身心已经不能放松了,感受到了不安全、隐藏的痛苦,内心世界需要被重视。而这些不安的、孤独的、痛苦的感受,有可能意识上没有那么清晰感受到,所以失眠是身体在直接发出求救信号。





新浪:为何很多抑郁症患者会走上自杀的道路?这是否是病情恶化到最严重程度时无可挽回的结果?


李雪:前面提到的,严重的抑郁患者,因为早期跟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严重受挫,所以会困在自我掌控之中,恐惧向外寻求帮助,恐惧“我搞不定自己,我需要别人”的感觉。所以一些人感受到内在痛苦时,反而会去更加投入工作,让自己满负荷工作以至于没有时间“低落痛苦”,试图通过努力工作找回掌控感,结果会导致痛苦在潜意识中不断累积,最终出现毁灭性的大爆发。


自杀是攻击性最严重的指向自身的结果。前面说到,母婴重度无链接导致的阴暗生命底色,会使人攻击自己的存在本身,希望通过杀死自己来终结这无边无际的阴暗痛苦。


日本小说《人间失格》里那句著名的“生而为人,对不起”就是在描述这种无回应的绝境:我生而为人,我渴望父母的爱,然而却无论如何得不到,所以我的出生必定是个错误,对不起。


摘录一些小说里面的句子,相信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一旦别人问起自己想要什么,那一刹那反倒什么都不想要了。怎么样都行,反正不可能有什么让我快乐的东西——这种想法陡然掠过我的脑海。”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一直在讨好周围的人,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新浪:您认为目前大众对抑郁症的了解程度如何?应如何对待身边的抑郁症朋友?


李雪:我觉得“大众”目前对于抑郁症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认识。比如,通常会去劝处在抑郁状态的人:别想那么多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多想点开心的事儿,多出去走走,呼吸下新鲜空气就好了。


这样的劝解虽然是为了对方好,出发点是善意,但对于陷入抑郁的人来说,这种轻描淡写的劝解,是对巨大痛苦的否定,好比你对一个刚摔骨折的人说:没事儿,多喝点热水就不疼了。


对待患有抑郁症的朋友,首先不要轻易尝试劝解对方,好比不是外科医生就不要拿手术刀给人开刀一样。


亲人朋友的关怀如果选择了恰当的方式,对患者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


恰当的方式是:当患者不想工作不想外出不想搭理人,陷入痛苦中时,允许他如他所是,允许他表露出痛苦、悲伤、愤怒等情绪。不要去改变他。如果内心有爱,就让患者感受到:我无论怎样都是可以的,都是被爱的。


正如我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里面说的:真正的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还有一个要非常需要警觉的事情是:某些抑郁患者会在经过一段时间调节,比如休假放松,做了治疗,突然间活力大增,非常喜欢跟人沟通,肢体语言表情丰富,觉得未来一片光明。表示自己已经彻底走出抑郁,要投入到美好新生活去啦。


这种过于突然的变化,需要警觉,到底是抑郁的真正康复,还是进入了对抑郁的一种防御,也就是躁狂状态。一些重度抑郁患者反而是在看似非常好的状态下,其实是躁狂状态下自杀的。


如何区分躁狂和真实的疗愈?


真实的疗愈往往是患者一步步的感受到跟现实的链接,跟周围人产生真实的关系,活得更踏实更放松。痛苦会反复,但是每一次都会有一点点进步。而躁狂是直接进入想象中的世界,好像所有的痛苦、困难都一次性被克服了。虽然很爱沟通交流,但实际上并没有跟对方发生真实的交流,更像是自编自导自演。


进入躁狂性防御,往往受到周围人鼓励,甚至经验不够丰富、心理动力学功底不够深的治疗师,也会开心患者发生这样的光明的变化。躁狂防御状态下的人,意识上也不知道自己在自我欺骗,但是潜意识明白这都是“假的”,如果这层假面具受到周围人的认可,那么潜意识会感觉更加绝望,更加孤独,增加自杀的风险。


对于进入躁狂状态的抑郁症患者,最好的方式还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的治疗,周围的人要更加留意患者的情绪变动,保护好患者的人身安全。



作者 | 李雪

心理学学者,从事心理学研究十余载,创办「初心心理」;畅销书作家,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京东、亚马逊、当当、淘宝等平台皆有售。


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电影《暧暧内含光》剧照





打 赏 公 众 号 编 辑






   






大 目 录  2019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