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教孩子学习规则 | 重制版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文 | 李雪



对于孩子,无须刻意培养,给予充足的爱,放任孩子自由发展,他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 很多父母对这种观点感到困惑 —— 放任发展,那么规则如何建立?



01



为什么人类需要规则



我们先思考一下:人类社会为何需要规则。


首先要澄清的是: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及以上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如果要对别人的事情定规则,那就是侵犯别人的自由。


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吃饭、吃多少、穿什么衣服、交哪些朋友、几点钟洗澡…这些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母来规定。


除非,孩子洗澡需要大人帮忙。那么,大人可以跟他约定:我打算晚上10点睡觉,如果你希望我帮你洗澡的话,就要在10点之前。


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


简单地说,为什么你不能侵占我的私有财产?因为那样我会感觉很痛苦,绝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都有相同的痛苦感受,所以大家达成共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为什么要设立交通信号灯?因为我们都需要安全放心地通过路口,交通信号灯维护了大多数人的感受。


这些规则大家都明白,可为什么有些人还是会违反呢 —— 被训导明白的规则,并不能保证被遵守 —— 这也是父母发愁的地方。有时候,规则讲了一百遍,孩子也表示明白和同意了,但还是时常违反。



02



规则与感受



一个7岁的小女孩,进我的房间不敲门,我有些不满,于是告诉她:进门之前先敲门是基本的礼貌,我说请进,你再进来。


她好像听懂了,但下次还是不敲门,我又讲了一遍,照旧,最后只好直接跟她说:你这样突然闯进来,我不高兴!


小女孩恍然大悟,以后每次都很开心地敲门。


之前,我只是教给她冷冰冰的规则,这个规则和她的感受是割裂的。而当我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后,她很自然地愿意维护我的感受,轻松自在地遵守规则。


我继续观察这个小女孩和她父母的关系,她的父母完全不介意孩子突然闯入,有时候还挺开心的,于是孩子形成了直接推门的习惯。


对于这个小女孩来说,规则不是被训练要求来的,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所以她非常灵活,可以轻松地跟不同的人保持不同的规则,自己的感受也没有被压抑束缚。


为什么这个小女孩能够明白我的感受,而且愿意维护我的感受呢?


因为,她的父母给予了她比较多的爱和自由,几乎没有制定过什么规则来限制她,所以她天然的感受能力 ——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 —— 保持得不错。


她既能尊重自己的感受,也能体验到别人的感受,在自尊与尊重他人之间,自然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



03



粗暴的赏罚,割裂的感受



也有一些人就是喜欢破坏规则,侵犯别人的界限,看到别人不高兴,自己才觉得来劲。这是一种病态的人格。


可以推测,这种人在童年时期,父母给他制定了一大堆规则,当他一次又一次试图争取自由、做自己的时候,都被父母冷冰冰地禁止了。


爱没有流动,所以他的内心形成这样的链条:规则等于痛苦 —— 打破规则才可能有联结 —— 那么,他当然不愿意遵守规则。


试图训练孩子守规则的父母,如果在训练过程中切断了爱的流动,让孩子受苦,那么规则对孩子就意味着痛苦,一旦脱离了惩罚或奖励,他便不会自愿遵守规则。




03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中的浆糊界限




“你好我就好了。”


“你听话我才开心。”


“你有出息我就跟着享福。”


“没有你我活着也没意思了。”


“父母或配偶不高兴,肯定是我做错了什么。”


“你拒绝我,你是不是对我这个人有意见?”


“我不能拒绝别人,否则面子撕破了,关系就完蛋了。”





以上这些,是典型的缺乏心理边界所导致的。



界限,可以说是中国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无界限的纠缠,出发点是“为别人好”,结果通常却是双方都痛苦不堪。


如果家庭中有一个总是替别人操心,为别人付出的“超级好人”,这个家庭甚至会四分五裂,彼此仇恨。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家长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


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我们为什么会缺乏界限,是因为太过于爱对方,太无私吗?


—— 不是。



04



边界意识的匮乏,是出于爱的匮乏


 

缺乏界限,是缺乏爱的能力的结果。


1岁前的婴儿,处在你我不分的“共生期”,好像依然处在子宫里一样,和母亲一体,需要母亲大量的亲密回应、及时抚慰。


得到充足的爱,然后,婴儿内心开始分化,形成个体化自我,拥有自我界限。


悲剧的是,在中国有太多婴儿在共生期品尝大量孤独和恐惧。让妈妈早点断奶,早点上班,少抱孩子以免惯坏,甚至用哭声免疫法训练婴儿独立,严重摧毁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


再等这样的孩子做了妈妈,一样缺乏情感回应能力。这样一代又一代恶性循环,中国人集体心理发育水平卡在1岁前共生期。


这样的“共生自我”在关系中不断追求控制,试图弥补在1岁前“妈妈不受我控制”的痛苦。而界限,对于“共生自我”来说,就是要命的事情。


比如,一个总是监管孩子写作业的妈妈在看我微博之后,决定尝试放开控制,结果她感到:看着孩子不写作业,我心里好像一万只蚂蚁在爬,吞噬着我,我真想冲上去大骂他一顿。

 

这个妈妈的感受非常真实,当一个人的心理发育水平处于1岁前,如果孩子或者配偶不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去做,不受控制,就好像自己的手脚被剁掉一样恐惧。


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你我不分,极度焦虑的妈妈在身边,孩子自然无法安心进入内心的空间,难以发展学习能力,很容易成为“越教越笨”“没人管学习,就会完蛋”的孩子。

 

共生自我控制别人,同样也非常容易被控制,没有能量捍卫自己的界限。


比如,男人无法拒绝朋友借车,女人自己没有性欲却无法拒绝伴侣的性要求。再比如,已经结婚的人却把大部分精力财力投入原生家庭,妈宝男的婚姻悲剧等等。


—— 不懂拒绝的关系,看似一时保住了表面和谐,暗中却累计了很多愤怒,最终破坏关系。



作者 | 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李小龙与贾巴尔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李  雪  爱  与  自  由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    延 伸 阅 读    /




《 生而为人 责任有限 》



《 你常讲的“小我”是指什么 》



《 当父母找不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



《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



《 放弃改造对方,就是放过自己 》



《 睡眠训练与哭声免疫,核心是绝望



《 拒绝,也可以让爱流动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