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摇摇车’每天只能坐一次” | 重制版

李雪爱与自由 李雪爱与自由 2023-11-03




欢  迎  到  新  浪  微  博
@  李  雪  爱  与  自  由
与  李  雪  评  论  互  动




文 | 李雪



01



“摇摇车’每天只能坐一次”



有的妈妈规定“摇摇车”每天只能坐一次,意识上的理由是:要训练孩子的自控力。


而真正的原因是:妈妈把自己潜意识里的匮乏感和对欲望的羞耻感,通过限制孩子,把它传递给孩子。


这样一来,孩子将来走进社会,会处处体验到匮乏、挣扎和制约。


每当孩子有更好的机会能够发展壮大、能够得到更丰盛的物质时,孩子的内心就会有一个很羞耻的声音升起:你居然想要更多,你不配,你怎么这么不要脸。


所以,这个孩子会处处体验到: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赚钱是很辛苦的,人生非常不容易。



02



制造短缺



有父母担心:孩子的需求太容易得到满足,他会不懂得珍惜,得到后也没有努力奋斗的动力。


比如,孩子要学古筝,父母为了让他有恒心学下去而故意拖延,不等到孩子反复哀求、保证一定好好学的时候绝不给买。父母认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异常珍惜这个机会,认真学习。


动物,包括人类,确实有这种集体无意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要。


比如,羊群不吃发霉的草,农场主为了减少浪费,故意把发霉的草堆在栅栏外面,于是羊群放着新鲜草不吃,争先恐后伸长脖子钻过栅栏,把发霉的草吃光。


同样的,一些老板也会使用这种激励招数,画一张很大很诱人的饼,让员工过度付出,收入却很少。员工越付出越觉得亏,但越亏越愿意付出更多,以期待有朝一日把饼赚到手,心态如赌徒,被人玩弄于掌心。


还有的婚恋网站上,有一些专门骗财骗色的人,也是利用这种心理让女人不断付出。



03



面对假短缺时的笃定



而对于那些幼时经常被及时满足的人,画的饼并没有太大的诱惑力,他们会理智地衡量付出与收益,有梦想,有激情,但不会活在别人编织的梦幻泡沫中,骗财骗色的招数对他们更是没有用。


父母今天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也就决定了明天别人怎么对待你的孩子。


爸爸如果希望女儿将来嫁一个愿意对太太真诚付出的好男人,那就应该从现在开始,真诚爱护女儿。



04



这份笃定从何而来



孩子真是如大人所想的“太容易得到就不会珍惜了”吗?


每个母乳过的妈妈,大概都体验过:婴儿饥饿啼哭时,及时送上乳房,婴儿边吮吸边露出享受和满足的表情吧,真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当下!


而那些定时哺乳的妈妈,则经常感觉:婴儿如吸血鬼一般,好像要把自己吸干,甚至会咬伤乳头。


如果妈妈不是按照婴儿的需要哺乳,婴儿就会经常处在“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中,等终于得到乳头的时候,就会拼命吮吸,一直到自己吃撑为止,同时对乳头充满愤怒,攻击乳头,甚至故意吐奶(不是泛奶),以表达自己的愤怒。


这样的过程,妈妈和孩子都丧失了哺乳的乐趣,母婴关系也变得扭曲痛苦。


用心观察孩子的父母会发现:孩子经常活在当下,天然会享受当下的乐趣。不管是一片烂树叶,还是价值几百块的电动玩具,他都能玩得很专注,玩够了就会放下。


以获取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珍惜的程度,这是我们成年人已经被异化的头脑想出来的,并非孩子的本性。



05



目标达成,却没有喜悦



我的一位朋友身家过亿,他几乎获得了一切:成为让人敬佩的商业领袖,娶了美女老婆,生了儿子…可是他依然不停奔波,扩张事业,好像永远不会停下来享受自己的奋斗所得。


我和他深入聊天,听到他的童年故事:小时候,他必须努力表现,和兄弟竞争,讨好母亲,才能获得母亲的关注和奖励。


但是真正获得的时候,他的内心并没有喜悦和享受,而是会在焦虑中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这种感觉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为目标而奋斗,可是当真正到达目的地时,才发现并没有预想中的幸福快乐。在不断追逐目标的焦虑中,我们早已失去了感受当下的能力。


而幸福只存在于当下,明天的幸福永远在明天。



06



“及时满足”是“延迟满足”的真正基础



“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及时去做,不刻意拖延。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需勉强。


比如,孩子指着一个超级昂贵的汽车模型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模型,真酷!


妈妈可以及时回应和肯定孩子的需要:是啊,这个模型真漂亮,妈妈也喜欢,我们一起欣赏吧。


那些从小被及时满足孩子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贪婪,而是很好协商,并且能够体谅别人。


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而是因为曾经太多需求被否定、被批判、被延迟,给孩子带来诸多痛苦,这些痛苦长期累积,最终让孩子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一旦满足不了就歇斯底里的人。


另一方面,“及时满足”又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而不是控制或替代。


比如,孩子爬着去抓一个玩具,妈妈担心弄脏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过来,这不是及时满足,而是干涉和控制,它阻碍了孩子体验通过“自己奋斗”得到玩具的过程。


又比如,孩子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哭泣起来,妈妈感到焦虑,于是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赶紧承诺买一个新的,制止孩子哭泣。这也是一种控制,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的过程。



07



简单总结



① 总被故意“延迟满足”的孩子,活在得不到的焦虑中,这样的孩子难以明辨好坏真假。而常常体验到“及时满足”的孩子,是笃定的,有自己的判断力去明辨利弊。


② 如果做得到,孩子当下的需要就当下满足,这样可以给孩子带来确定感和安全感,也就是上面说的“笃定”的基础。若做不到,那也给予诚实回应,而不是通过否定孩子需求的合理性来转嫁无助感。


人为地“定时给予”“延迟满足”,孩子收获的是恐惧和愤怒。您想想,一个在恐惧愤怒中的人,哪里还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③ “享受当下”的能力与生俱来,而“只能奋斗却不能享受”是因为爱的匮乏。


④ 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也要尊重孩子对“获取”和“失去”的各种体验。体验,不能代劳。


⑤ 曾经有个很有名的糖果实验,实验的结论是“延迟满足能力越强的人,越有机会成功”。请注意,实验并没有指出“通过训练可以增强延迟满足能力”。如果没明白,别急,捋一捋逻辑。



作者 | 李雪心理学学者,新浪微博 @李雪爱与自由 。著有《当我遇见一个人》《走出剧情》《有限责任家庭》。当当、京东、淘宝全平台在售。
公众号 | 初心心理公众号 | 李雪爱与自由
编辑 | 林诗野

插图 | threadless





/    辅 助 阅 读    /




《 “熊孩子”不是宠溺出来的 》



《 如何教会孩子学习规则 》



《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出于爱的匮乏 》



《 被阉割的攻击性,被抹杀的生命力



🌟《 为人父母,最核心的心理能力 》🌟



《 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出于爱的匮乏 》



《 自体自恋的哀嚎:没有我,你怎么办 》



🌟《 没忘了做孩子的感受,就能做好父母 》🌟



《 放弃改造对方,就是放过自己 》





大 目 录  2017


大 目 录  2019








 

点开这颗跳动的心,来初心社区,看李雪直播,向老师们提问,唠唠你的人生故事。初心心理社区,咱自己的心理社区。




我是作者李雪,感谢你的打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