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治平:景观在中国曾经是宗教一般的存在
4月16日,境·设计沙龙第17期活动在怡境广州总部顺利举行,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设计总监刘治平分享了“景观跨界”主题演讲。
他介绍了许多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的跨界实例和跨界理念,并指出古时中国文人对于山水、生活、艺术的观念态度是全面的体系,在这种体系里可以说景观或园林其实是这个建筑体系的根,景观、“山”“水”的概念可以涵括更多。因此,如果谈到跨界的话,可能我们中国人跨界得比西方更早。
沙龙现场的人们都聚精会神地听讲,提问环节气氛活跃;关于景观和建筑如何“跨界”的问题,本来就是业界争论的焦点,引来许多设计师的关注和提问交流。
境·设计沙龙是以“设计未来,重构永续生态”为宗旨,创立的一个全新的景观文化交流平台,致力于从设计方法、设计趋势、设计与生态、设计的人文关怀及设计的跨界等领域,展开对话和思想碰撞,不定期、持续举办。
怡境自媒体从本期演讲内容中摘取了部分观点,与大家分享。
沙龙精彩分享
刘治平
GVL怡境国际设计集团设计总监
璞致环境建筑总经理
哈佛大学GSD设计学硕士
01
景观的作用不仅仅是填满了建筑之间的空间
从景观到建筑的跨界
“景观都市主义”是最近大热的概念,很多景观设计师的实践和理念也在证实景观的作用不仅仅是填满了建筑之间的空间,现代的景观更多是成为一个触发器,在主动改变城市发展的进程。James Corner曾表达:“改变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以前是建筑,现在可能是景观了。”
在实践中,景观设计师也应该大胆地把他的话语和理念表述出来,千万不要把自己地位放得太低,实际上完全可以主导一个项目,不要躲在建筑师的后面。
案例1.暹罗酒店(The Siam Hotel)
怪异又梦幻的暹罗酒店(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名景观建筑师Bill Bensley,现在主要做的却是建筑和室内。他设计的暹罗酒店的建筑和室内乍看和景观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一个建筑从业者来说还有些奇怪,因为它并不是传统的泰国建筑,也不是西方的建筑。
但它的每个细节都美轮美奂,又有一种怪异的感觉,这种怪异的感觉又形成了特色。实际上,他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天堂,或者是梦境,这里面所有的元素,都不是传统的元素;正因为他开放了、自由了、跨界了。他说:“我愿意做一些建筑。我觉得我是景观设计师,我做这个酒店的时候,它的建筑够不着我的想象力。”所以他陆陆续续设计了很多建筑和室内作品,利用这种景观、建筑和室内的组合去实现他的想象。
案例2.璞驿酒店(PERMA.INN)
从景观到建筑、到文旅,璞驿酒店是怡境的尝试和突破
怡境也同样在跨界,从景观设计跨界到建筑设计、文旅等方面,比如广东英德黄花镇的璞驿酒店,把民居改造成精品酒店。璞驿酒店无论是建筑、室内和景观,都由怡境一手包办。怡境作为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这样的做法是基于对未来趋势的洞察,把握行业发展的脉络。加入怡境的人,可以跨界去做建筑,也可以跨界去做室内,甚至可以跨界到文旅,眼光可以放得更开。
02
建筑师需要有景观思维和城市设计的思维
将景观融入建筑
以前没有景观设计师,景观设计图就是建筑师画的,仅靠一些花纹,就把法国园林画出来了。但是后来有了景观设计这个行业之后,建筑师开始反思他的角色应该是什么。当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其实都会不约而同地碰上周边环境的问题,考虑了景观才能设计出体验感更强的作品,因此作为建筑师需要具备景观思维和城市设计的思维。
案例1.索尔克生物研究所(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景观与建筑融汇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图片来源于网络)
亲身看过之后Louis Kahn设计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后会感到非常震撼,这个项目有一个故事:他在设计建筑的时候觉得主轴线处应该是个公园,然后业主说:“你是最好的建筑师,那我应该请一个最好的景观设计师来设计。”但当那位景观设计师来了后,两人对着平面图讨论了半天,那个景观设计师只留下一句话就走了:“这应该什么都没有,连树也没有。”Louis Kahn觉得很对,就此成就了非常震撼的一个景观,或者是一个建筑。
案例2.藤本壮介的设计
空间和景观不断变化的T House(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红的一位东大毕业的建筑师叫藤本壮介。他早期的作品是些小房子,这些小房子已经看不出来所谓的景观和建筑的边界在哪里了。它的外墙已经不是外墙了,可以说是院墙,里面的景观,可以说在里面,也可以说是在室内。
没有体量的山水·远景之丘(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在上海喜马拉雅艺术中心前建了一个“山水·远景之丘”,告诉大家建筑可以没有体量,直接是构架而已。
案例3.香格里拉精品酒店(Boutique Hotel,Shangri-La)
香格里拉精品酒店设计对比,可看出高低起伏的变化
怡境璞致环境建筑设计的香格里拉的精品酒店,在很狭小的位置里面做了一个设计。这个酒店在外面看比较普通,但我留意到任何酒店当你进入大堂之前那几十秒钟的“到达体验”是最重要的,所以设计的时候,做成了在外面看是平平常常的两个小房子,但是向上走的台阶故意做得很高,有四、五米,之后才进入大堂。大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都走过布达拉宫的塔楼梯,伴随着缺氧和太阳晒,越往上走风越大的感觉,我们就是在“复刻”这种在室外空间景观的感受、光影、气味,包括你自己的劳累和运动。
03
中国人可能跨界得比西方更早
我们在重新发现“景观”的体系
王澍做的杭州文村乡建,我认为是在以一个全新的符号学的角度,来实践他的设计理念。他以清末的《豸峰全图》为引,这幅图描画了一个村子,但却完全是一些卡通化的散点图示,甚至没有透视;他还喜欢书法,并将书法同一符号不同呈现的表达融汇其中。最终这个村子正如书法里面的笔划,像图里的山水,将元素像符号一样分散在各个地方,这些符号在不同的组合里面,契合了我们中国人对于景观山水的一种做法。
杭州文村王澍设计俯瞰图,能看到符号的散布(图片来源于网络)
杭州文村设计后的实景(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前参加过王澍的一个讲座,讲座最后他说:“事实上曾经存在一个覆盖了整个国家、中国的景观建筑体系,这个体系实际上已经消失了。”就是说现在我们学的建筑、景观分工都是从西方的教育体系来的,但王澍认为的中国建筑学,如果存在建筑和景观这种两种体系的话,景观或园林其实是这个建筑体系的根。
他甚至认为景观这两个字不仅仅是我们往常所说景观,还是一种审美和意识形态,景观在以前的中国是近乎宗教的存在。因为中国是一个世俗社会,不存在严密的宗教,但是中国文人对于山水、对于自己的生活、对于建筑、甚至是书法、绘画的观念态度,像宗教一样是全面统筹的体系。实际上我们现在处于重新发现这个体系的过程中。因此,如果谈到跨界的话,可能我们中国人跨界得比西方更早。
猜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