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巴蜀译翁杨武能谈读书“履历”
长按二维码订阅《中华读书报》
杨武能:小时候家庭贫寒,父母没多少文化,却给了我世间最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对上学读书近乎偏执的渴望和喜爱。父母异常重视子女教育,大概才五岁,我就由祖母背着上了小学。我最早的读书记忆,是坐在街边的小板凳上读连环画。那个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租书老头儿,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音容笑貌仍留在我记忆里,还有他那色彩斑斓的小书摊儿。这小小连环画摊儿,确乎给了我一生最初的阅读快乐。中华读书报:那时候大多读些什么书?对您有怎样的影响?杨武能:《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怪侠欧阳德》!还有《三毛流浪记》!对于童蒙初开的孩子来说,这世界上还有更好看的书吗?长大一点,十一二岁吧,一个特殊的机缘让我读了很多成人的字书,也就是一本本武侠小说,并且认识了武侠小说大家还珠楼主。那一年,从我老爸出生的彭水县江口镇,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年轻人,名叫杨子英。子英二十来岁,论辈分是我堂兄。他乘坐乌江上由纤夫喊着号子拉的船,到了涪陵再换乘火轮,千里迢迢奔大重庆来就为买书。买的全是准备回江口镇开书店的武侠小说!子英哥借住在我家,他那些书自然让我随便翻,随便看。于是一连好多天,我下学后就蜷在躺椅里读武侠剑仙小说,读得废寝忘食,读得头昏脑胀,读得天昏地暗。直到堂兄收拾行装回老家了,我才恍如梦中醒来,人像生了一场大病。从此以后我再不读武侠剑仙小说,小小年纪吃的苦头永生难忘!中华读书报:您是怎样走上翻译道路的?杨武能:1950年春天小学毕业,我侥幸进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住读。记得读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苏联小说,深受书中主人公的英雄事迹感动,下决心要成为保尔·柯察金一样的共产主义战士。既已相信“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便梦想学工去修建三峡水电站。谁知初中毕业一纸体检报告击碎了我的美梦。我天生色弱不能学工,只好学文。所幸遇上两位领路人。一位是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晓岑,他精彩而富启发性的语文课,使我逐渐爱上文学,产生了当作家的念头;另一位是俄语老师许文戎,他生动活泼又学以致用的俄语课,让我喜欢上了俄语。在王晓岑老师带领的我们班,同学们课外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苏联和俄罗斯的翻译小说成风,其中屠格涅夫更是大家最爱。拿我来说,《罗亭》《前夜》《贵族之家》《猎人笔记》,都读得津津有味。俄苏文学之外还读法国文学,傅雷译的巴尔扎克迷住了我,《高老头》《邦斯舅舅》《欧也妮·葛朗台》,还有大部头的《贝姨》,都叫我读得爱不释手。中华读书报:读了那么多外国文学,您有怎样的体会?杨武能:读得多了自然会对比不同译本给人的感受,于是渐渐悟出一个道理:一部译著是否受看、动人,是否得到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的优劣;文学翻译家的作用和贡献,可谓实在而卓著——难怪有学者说,“名著随名译诞生而诞生”。联想到自己,当一名文学翻译家也不失为聪明的选择啊,结果高中毕业后进了西南俄专。中华读书报:那么确定人生目标之后在阅读方面有调整吗?杨武能:为成为丽尼、陆蠡似的翻译家,我拼命学俄语,用一年时间取得了两年的成绩。读书也改变了方向和策略,不再为满足文学爱好读大部头中外名著,而着重读篇幅短小的作品,目的不在欣赏、消遣,而在学习、积累,为成为文学翻译家学习、积累。这时读的多为杨朔、秦牧的散文和三言二拍似的短篇小说,还有《老残游记》一类纪实作品。因为读短篇不会沉溺于故事情节,能够头脑清醒地学习,学习谋篇布局,学习遣词造句、语言表达。要知道,文学翻译是语言艺术,翻译家必须具备作家一样的语言文字功夫,必须有一个巨大的取用方便的语料库。能这样,做起翻译来才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常常会不招自来,有如神助。真的,多读散文和短篇小说,是我学好文学翻译的一大秘诀。中华读书报:您后来成为德语翻译专家,是什么契机?在阅读方面是否亦有改变?杨武能:1957年中苏关系破裂,学俄语的人面临僧多粥少的窘境,我只好转学,离开故乡东出夔门,进入南京大学改学德国语言文学。事实证明,这又一挫折实乃因祸得福:在硬件软件都比西南俄专好得多的南大,我如鱼得水,真正开启了成为文学翻译家的圆梦旅程。二年级开始,我便尝试做翻译赚稿费,投出去的稿子几乎篇篇录用,不只能用稿费改善生活,还时不时地邮寄一点回重庆接济贫困的父母弟妹。渐渐地我已不满足翻译豆腐块文章,开始译真正的文学作品。对做这个,南大德语专业学子可谓得天独厚,不只有张威廉、叶逢植等翻译大家可资师法,更难得的是“坐拥书城”,有一个对学生也开架借阅的原文图书室。我的阅读便从中文变成了德文。经不幸沦为图书管理员的大学问家陈铨先生之手,我不知借阅了多少德语文学名著。从中我选译了莱辛的《寓言八则》,亨利·曼的小说《格利琴》,施笃姆的小说《一片绿叶》以及康拉德·梅耶的历史小说《普劳图斯在修女院中》,而且都陆续发表在了全国唯一的一家外国文学刊物《世界文学》。
▶点击阅读枕边书系列文章:
李佩甫 | 邵燕祥 | 阿来 | 李洱 | 莫砺锋 | 李敬泽 | 张抗抗 | 严歌苓 | 徐小斌 | 谢冕 | 宗璞 | 周大新 | 丁帆 | 毕飞宇 | 许子东 | 牟钟鉴 | 陈彦 | 格非 | 林希 | 冯骥才 | 马瑞芳 | 聂震宁 | 阎晶明 | 刘勇强 | 杨雨 | 张炜 | 宁宗一 | 刘亮程 | 王充闾 | 唐博 | 张庆善 | 叶永烈 | 韩少功 | 蒋子龙 | 汪涌豪 | 范小青
本文为中华读书报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留言。欢迎转发到您的朋友圈。
书业的风向标
学者作家的交流平台
教师学生的课外园地
编辑的案头参考
书店图书馆的采购向导
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中华读书报》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国出版协会主办,彩色对开大报,每周三出版。每期20版,15万字,单价3元;全年50期,总价150元。新出好书、学术前沿、文坛风云尽在其中!您可以随时通过当地邮局订阅,也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订阅页面:
邮发代号:1-201
国内统一刊号:CN11-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