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讯|第九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举办 五场论坛热议翻译行业(精彩观点选摘)

2017-04-22 译世界编辑部 译·世界

4月22日,以“翻译职业教育与企业国际化”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办。大会网聚国内外语言服务产业精英,关注语言服务教育及行业动态。上午9时,包括政府职能机构、行业协会、全国高等院校、语言服务企业及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内的各方代表齐聚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围绕翻译国际教育和企业国际化的主题,共同参与大会交流讨论。大会还举办了《译界》季刊首发仪式。


▲大会嘉宾


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主持。会议伊始,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凯,博雅翻译文化沙龙理事会主席王继辉,北京创思立信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泽斌分别发表开幕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凯致开幕辞

 

据张凯介绍,本届大会围绕“翻译、语言、文化、信息技术”等问题展开讨论,国内外知名学者、行业协会代表以及来自翻译与本地化公司、文化及服务贸易企业的代表将做专题发言,强调思想碰撞和对话,共同推动翻译行业的发展。

 

《译界》季刊首发仪式


▲《译界》季刊首发仪式

 

在《译界》季刊首发仪式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弟、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名誉院长刘和平、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张高里和《译界》主编王继辉共同揭幕,张高里对《译界》季刊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张高里介绍《译界》情况

 

据了解,《译界》是博雅文化沙龙与中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应用翻译学研究期刊,每年出版4期,宗旨是从翻译学理论视角,观察与研究国内外应用翻译领域的学术与实践动态,搭建面向国内外语言服务产业链的常态交流平台。促进我国语言服务的教育和产业与国际接轨,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行业发展理念与模式,以促进我国语言服务教育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大会结构:主旨发言+四个分论坛

大会以四位专家的主旨发言,及近20位专家的四个同步分论坛的形式举行。在主旨发言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首先就“一带一路”背景下企业“走出去”的语言服务竞争力这一话题发表了主旨演讲。王立非指出,“一带一路”政策为中国带来大量外贸机遇,企业语言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因此应从国家战略、行业规范等方面提高语言服务行业的竞争力。


来自VMware公司的Mimi Hills就科技发展背景下翻译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表了演讲,对本地化项目流程进行了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教授Michael Carl也对高级计算机辅助翻译后期编辑工具进行了详细介绍。


最后博雅翻译文化沙龙秘书长及慧博云通高级总监师建胜发表了题为“对话:语言服务行业与翻译教育发展趋势预测”的演讲,结合前期调研结果对翻译行业及教育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探讨。


四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全球经济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企业国际化、产品和服务本地化、内容多语种翻译”“翻译教育与语言教育技术方案交流”“翻译职业和机器翻译技术”。各位发言嘉宾结合翻译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在翻译人才培养、企业本地化、翻译教育及行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等方面均提出了大量创见。

 

主办权交接:第十届大会将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


北京师范大学 MTI 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王广州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宁琦办理主办权交接

 

大会还举办了主办权交接仪式,据介绍,第十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将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


据悉,“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由博雅翻译文化沙龙主办,是政、产、学、研相结合3的全国性年会。自2009年在北京人学首次召开以来,受到了高等院校、语言服务大学、相关客户方、行业从业者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本届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创思立信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部分观点集萃:


翻译教育:“后院校”翻译教育至关重要

 

中国外文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韩立强分享了“后院校”翻译教育与翻译人才育成。“后院校”翻译教育是指根据翻译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进行继续教育。韩立强详细介绍了“后院校”翻译教育的教学形式、内容以及学员对象:

 

从教学形式来看,“后院校”翻译教育有相对严格的教学组织形式,偏向组织行为而非个人行为;有相对独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实践导向、胜任力导向为主,以翻译能力教学为主;以集中脱产强化培训为基础,将线上和线下教育相结合,让学员进行反复回炉式学习。

 

从教学内容来看,“后院校”翻译教育是对院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更注重翻译技能和能力的训练,围绕实际需求进行任务型、项目化教学;会与不同专业、行业要求进行融合;更为职业化,从而增加译者的身份认同感。

 

从学员对象来看,“后院校”翻译教育的学员为在职专业人员,定位更加精准;学员可能多元专业背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后院校”翻译教育力争将学员培养成高端领军人才、复合型国际人才。

 

韩立强认为,如果说院校教育是人才培育的起点、为育才打下基础,那么“后院校”教育则可以说是对人才育成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对于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举荐人才、凝聚人才都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的“后院校”翻译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如重视和研究力度不够、体制和机制欠缺、院校和后院校教育之间的衔接不畅等。针对这些问题,韩立强认为首先应该要加强对“后院校”翻译教育的认识,它在翻译人才育成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要推进国际主导下的关于“后院校”翻译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效果;第三,在处理院校教育和“后院校”教育的衔接问题时,可以考虑建设实习基地,保证人才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转变。

 

时代机遇:“一带一路”互联互通,语言服务必须先行

 

在主旨发言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立非就“企业‘走出去’的语言服务竞争力指数构建及测评”主题发表了演讲,并分析了“语言服务如何面向‘一带一路’”的问题,他介绍说,“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的语言约2488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1/3以上。并表示,“一带一路”需要语言相通,民心相通,互联互通,语言服务必须先行。

 

行业发展:未来10-20年国内外语言服务商规模趋于相同

 

对于翻译行业的发展,魏泽斌介绍说,虽然当前国内外的语言服务商不在一个数量级,但未来10-20年有可能在规模上达到一个数量级。他认为,自动化与智能化将是大部分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翻译行业能否也能实现自动化与智能化?他表示,从机器为辅、人为主,会慢慢变成机器为主、人为辅,这将取决于哪些内容。机器翻译的质量在提高,但不会完全取代人。


他还建议,翻译平台在未来将是基础设施,对于业内诸多小型公司来说,没必要做这样的基础设施,只要是译员资源利用好基础设施为客户服务。

 

行业观察:行业与译员的痛点都是什么?

 

我译网首席运营官张可认为,当前翻译行业的痛点包括客户的痛点及译员的痛点。客户的痛点是信息、地域、语言限制、翻译公司众多、质量参差不齐译员的痛点是需求多样化、层层外包、译员收入少、没有吸引力。张可认为,“质量”是翻译服务行业的根本。要达到好的翻译质量,必须具备合适的译员和合适的流程。那么,哪一类译员是合适的译员呢?张可认为,首先要具备高水平的翻译能力且相关行业背景知识;其次是服务于同一客户,甚至同一个产品线。

 

人机结合:用机器翻译一年进行调优,翻译品质可提升至少10%

 

东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肖桐分享了对翻译实践中人机结合的一些思考。肖桐指出,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是相辅相成的,机器翻译需要人的先验知识来提高翻译质量,人需要机器翻译的速度来提高海量数据的低成本翻译效率。虽然机器翻译的质量还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但在专利翻译、网络环境海量数据翻译、翻译结果后编辑、企业全球化等特定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


肖桐说,机器翻译可以越用越好。经验表明,在数据量充分的情况下,对特定领域的机器翻译进行一年左右的调优,其品质可以提升至少10%。


肖桐认为,目前机器翻译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翻译。首先,翻译本身是一门艺术,需要传承;其次,现在的机器翻译充其量是在模拟人工翻译的行为,停留在字符串层面,不能像人一样从感性层面去理解内容;最后,翻译没有确定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导致机器翻译没有一定的目标,难以学习。

 

(本文由译·世界采编,图片由北京师范大学提供,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译词 | 吐血整理!《人民的名义》官职翻译和级别讲解,追剧所需都在这里了!

译词 | 为了达康书记,学一下“背黑锅”如何用英文表达

双语 | 看《人民的名义》学英文:“反腐”话题怎么译?

趣谈 | 不要再关注小岳岳的小手了,听听英文版《平凡之路》吧~

双语 | 美联航事件引发的英语段子大汇总 绝了!


您对翻译行业的见地,欢迎与我们分享交流。来稿请致:media@yeeworl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