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四)【宁宇专栏-153】

2016-06-19 宁宇 科技杂谈

【摘要】前面我们分别从"集中化"、"大数据"、"互联网"三个角度,谈了业务支撑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最重要的的,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宁 宇


中国移动 业务支撑系统部规划处经理


在中国移动工作了二十余年,愿意和大家分享运营商的辉煌与没落,成功与失败。他在用他的故事和分析诉说:运营商和你们想的不一样。


 最新文章

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三)

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二)

这一代系统,真的不行!(一)


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查看宁宇更多历史文章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


这个系列的前三篇文章,分别从"集中化"、"大数据"、"互联网"三个角度,谈了业务支撑系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但最重要的的,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集中化与属地化的协同】


属地化经营,是传统运营商的常态。


当业务快速增长的时候,如果属地拥有自主经营权,能通过快速扩张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


但从长远看,无论是运营商自身降本增效的诉求,还是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与合作,都需要推行集中运营。


否则,推一个业务要很长的周期、很高的成本,不仅无力与互联网企业竞争,就连与先进生产力合作,配合互联网企业推出业务,都未必能搞定。


集中化的好处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政策的下行效率很高,一点改动完成后全网上线;但相应的弊端也很明显--上行的效率降低了,基层的竞争情况和需求要层层上报审批,还要进行横向比对平衡,才可能安排开发上线或者宣传推广。


这时候,如果竞争对手是属地化经营模式,快速调整经营策略,眼睁睁看着对手出招而自己束手无策,那滋味相当难受。


更严重的是:如果出现业绩下滑,业务发展不好,就很难辨别清楚:到底是业务发展遇到的正常阻力,还是集中化改革导致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运营商很难推行一步到位的集中化改革,从属地运营向全流程全业务全集中,只能逐步演进,实施渐进式变革:先从部分业务、部分流程环节的集中化做起,将集中和属地的资源进行协同整合,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这个过渡过程中,最差的效果是两种运营模式的弊端叠加在一起,既无法发挥集中化下行快的优势,又失去了属地化的传统降低了上行效率和反应速度,如果运营商推行集中的结果是这样,那就是完败。


要发挥集中运营和属地运营各自的优势,实现高效协同,就需要管理者和经营者有全局意识:既要发挥集中化的创新能力和快速试错优势,又要保护属地经营的积极性和应变动力,还要把控运营商整体的稳定和健康。


对运营商来说,如今的运营环境与发展格局正日益复杂化,只做好集中运营,或者只做好属地运营,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实现集中化与属地化的高效协同运营,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运营商。


协同运营不是纸上谈兵,具体来说,核心需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协同的战略定位。


组织内部各单位、各环节的准确定位,是开展协同运营的基础。如果职责主体不清,内部工作大量存在交叉重叠,协同的效果就好不了。


这件事情是公司的顶层设计,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视角,意见肯定不会统一,只能自顶向下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模式,从整体最优的角度来设计和考虑。


二是负责协同运营的专业化团队。


运营商推行集中化时必须进行流程再造,原本在一个组织内部能搞定的事情,现在需要跨部门协作,如果没有运营协同的角色,很容易导致服务质量下降,这个情况在变革初期尤其普遍。


运营团队一方面要具体负责组织内部各单位、各个环节的沟通协作,解决系统处理不了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还要负责固化运营需求,这既是帮助IT系统稳定和优化,同时也是在推进集中化的整体演进。


三是协同的IT系统。


对于业务规模超大的运营商来说,协同运营全靠肩挑手抗,自动化的IT支撑系统是协同运营的主要载体。根据协同运营的需求,IT支撑系统与运营团队配合,有时以集中化枢纽的方式协同,有时采用实体间进行高效直连对接。


对于支撑系统来说,未来不仅要把新兴的集中的运营支撑好,把传统的属地的运营支撑好,还要将协同运营的支撑系统建设好、改造好、运营好。这既关系到运营商自身的运营效率,也必将引领运营商IT支撑系统的演进方向。


【面向互联网的能力开放】


以开放心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运营商的必然趋势。


即使是运营商中条件最优的中国移动,也自知在创新能力、对客户的了解、灵动能力等方面,难以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抗衡。


虽然也成立了咪咕、互联网等专业化公司试水数字化内容服务,但也只是丰富了与互联网企业竞合的模式,并非想封闭起来一家通吃所有领域——这是决策者明智的选择。


另一方面,运营商有丰富的资源,数以亿计的客户资料,海量客户的通信、行为和消费记录,基站位置信息及服务能力,还有向用户收费的渠道等等,无一不是让互联网企业羡慕不已的数据和信息。很多人都评价运营商是空守着金矿不用,着实可惜。


所以,能力开放平台这一概念,已经逐渐为运营商所接受,甚至在一个企业内部会出现功能类似、名称雷同、内容多样却又各自为战的多个能力开放平台。


无论由谁来做,运营商向社会开放合作资源,有三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


一是信息安全问题。


既不能轻易将客户的隐私泄露甚至交易,也不能在开放的时候危及通信网络的安全,说得直白一些,绝对不能"要钱不要命"。


二是标准化问题。


要让运营商为每个合作伙伴都提供定制化的接口,是绝对不现实的。那样开发量大,维护量大,出问题的概率也高。


如果运营商能够主动地提炼、整合需求,形成标准化的接口协议和能力开放清单,不仅自身的运营效率可以提升,合作伙伴也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与运营商开展合作,形成双赢。


三是运营问题。


即使是自动化的平台和接口,也不可能万无一失、一成不变;对于系统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人来弥补。


表面看,运营能力是运营商需要提供的服务,本质上,运营能力才是核心的竞争力--哪家的运营能力强,就能在平台建设方面跑得快,在平台发展方面做得多,在平台服务方面口碑好,甚至成为企业的品牌标签。


互联网企业在不断创新,运营商也在不断优化调整策略,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未来的竞争态势下,相信各家运营商都会提供能力开放平台。谁家的平台数据越丰富,对需求响应越快、服务越好越稳定,就会轻松占据竞争的制高点。


对于IT支撑系统来说,是被动应对各式各样的需求,还是主动制定标准推动需求的固化,二者之间的优劣差异不言而喻。对于这件事,必须主动作为。


【智能化黑科技主导未来】


如今互联网发展的主旋律,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的逆袭,比如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颠覆,互联网自媒体对传媒业的冲击等。而"+互联网"说的是传统行业以既有业务为基础,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对于传统行业来说,搞的是"+互联网";对互联网人士来说,"互联网+"则是从传统行业中抢夺生存空间的机会。


类似的问题是,未来的支撑系统是"智能化+"呢,还是"+智能化"?


将智能化作为IT系统的发展方向,没有人对此有怀疑,但如何落地呢?在IT支撑内部,也有不同团队,不同流派,他们的看法大相径庭。


比如,在搞生产系统的人看来,分析系统是主流系统的补充。他们坚持把OLTP能力都放在BOSS和CRM系统里,让分析系统只做OLAP分析和挖掘,通过OLAP和OLTP系统的互动来实现支撑系统的智能化。


这种"+智能化"模式就是,通过发展OLAP技术,让传统的生产系统提升智能化水平。


而搞分析系统的人认为,这种分工并不公平--如果让分析系统只做幕后英雄,那么分析系统的地位岌岌可危。因此,分析系统的开发商和运营人员强烈地希望,通过精准营销、大数据变现、征信服务等功能,直接创造价值。


这种"智能化+"的模式就是,在分析系统中不仅要有分析模块,还要支持实时性的场景,在分析系统里实现全面的运营智能化。


不仅如此,运营商诸多内外部客户,都希望借助大数据平台提升自己的智能化运营水平,他们的期望也是推行“+智能化”。


对于内部的"智能化+"与"+智能化"之争,作为主管的领导,要积极引导,要理性看待,更要处理得有技巧。


如果管理得好,可以激发起两方面的活力,开展良性竞争,促进运营商支撑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迅速提高;管理不好,两方面团队不配合,相互制约,摩擦阻力过大,会阻碍发展;更差的结果是双方长时间论战,自说自话,白白消耗了很多时间、精力和资源,却一事无成。


IT技术进步发展太快,从事IT支撑领域的技术人员紧跑慢赶,也不一定能跟上,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冒出些黑科技,让你无所适从。


"97工程",是运营商IT支撑系统的鼻祖,那时的决策者,没有走银行大机的道路,而是选择了灵活、低廉的小型机作为运算主机,确立了此后UNIX+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格局。此后移动实施BOSS系统集中化改造,提出了三层架构技术要求,BEA为代表的中间件大行其道。这方面的技术路线,基本和国际主流计算机设备的发展保持同步。


后来云计算技术逐渐普及,先进的技术理念以及全新的架构设计模式,让很多IT从业者难以适应。硬件方面,小型机风光不再,设备制造商陆续放弃了自身的演进计划,投靠X86的阵营。软件方面,开源软件发展如火如荼,很多曾经风生水起的软件开发商和技术专家都风光不再,刚学会把C语言编写的程序改成Java,就被云计算的大潮吞没了。


借助云计算技术,互联网公司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专业团队,希望在云计算基础资源层形成平台,让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成为事实标准,这样后面的日子就好过了。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如今的杭州已经成了IT人才的天堂,阿里硬生生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技术路线,借助于国家政策推行"去IOE",阿里云的成功与霸道的基础,是内部大腕云集,能做别人做不成的事情。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容器技术又出现了,目前看起来虽然技术难度更高,但是更高的运算效率、更合理的技术理念,让不少人心动。然而容器技术帮派林立,各有优势,谁也不敢说一定能成为主流,也没有谁能确保在技术路线之争中一直活下去。各家云计算提供商被迫去学习和支持容器技术,心里很明白:不做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可如果选错了方向,一样是个死。


还没有看懂计算机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又出现了,这一技术的开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性等特征,对IT人员有非常强的吸引力;而这一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节点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又让我们对未来茫然:区块链到底是个大忽悠还是未来的方向,去中心化的系统体系改如何设计。


不要以为这些玄妙的名词离我们很远,技术发展如此之快,年轻同仁迅速成长,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因为知识落伍,连基本的交流资格都会失去。


如果不未雨绸缪,到那时候,这一代建设者和运营者,也将和这一代系统一起,被无情地淘汰。


 6月热点文章(上)从价值1300亿美元到40亿都没人要,这桩互联网惊天惨案是怎么诞生的?工信部给电信联通发了新的好牌iPhone在中国流失用户调查报告:他们为何离开?搬出中国移动大楼的咪咕逆袭!小屏旗舰手机将成新主流?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


科技杂谈已经开通文章评论

点击下方“评论”表达我的态度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加入 “科技杂谈菁英会”。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国资委微公益行动联合发起人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