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7.6到6.5,它在争议声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天蝎 1905电影网 2022-03-18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
 
这是不少观众对电影《风平浪静》故事的观后感,同时也是目前电影在市场上的某种表现。电影自平遥国际电影展放映之后,豆瓣评分正式亮分——7.6分。
 


这个分数不功不过,但相比起导演李霄峰前两部作品在及格线徘徊的评分,有了极高的进步。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电影上映当天,评分从7.6分降至7.1分,而首周末之后,更是骤降到6.5分。
 


电影评分在平台出现浮动变化,已经司空见惯,比如《数码宝贝:最后的进化》是从7.6分涨到7.7分,目前落在了7.5分;马来西亚电影《光》则也是从7.8分,降至目前的7.5分。


只是《风平浪静》这样跌了超过1分的情况,绝对是近期上映影片中降幅最大的。
 
到底,这1.1分蒸发去哪里了呢?我们做了简单的调查,试图从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评分正反打


李霄峰的电影每每上映,都会遇到一个特别的情况,影评人较为认可,但是观众并不买账。
 
《风平浪静》在代表了一部分国内影评人看法的“影向标”上有6.5分,同比今年已上映的影片,属于一个中间维度;而在代表了买票观众内心评分的购票平台上,淘票票7.5分,猫眼8.1分,在同档期影片中,是评分最差的电影作品。
 


可见,《风平浪静》距离市场仍有一段距离。
 
我们能看见,不少打出低分的观众均不认可电影的剧本,他们都觉得电影里的每个演员都贡献了非常精湛的演技,但是故事推进是个大问题,最后出来的剧情莫名其妙,显得非常生硬。
 


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早在9月平遥国际电影展上首映时,就有观众在映后站出来,直言,“我认为这个剧本浪费了这群演员的演技。”同时,在豆瓣的热门短评中,点赞最高的内容就写着“一流演技,二流导演,三流编剧。”
 


相反,认同并喜欢《风平浪静》的观众一方面都在大肆赞美章宇、宋佳等人的演技;另一方面则对电影营造出的压抑氛围赞不绝口,认为这是少有的华语犯罪类型片
 
当然,我们能从豆瓣的评分曲线上看到,超过45%的用户打出了3星(即6分),成为了拉垮评分的关键之一。
 


我们也对部分打出三星的观众做了简单的调查,发现其中不少人都认为影片问题很明显,整体观感非常割裂,有惊喜不错的地方,但剧本问题同样很难规避。
 
同时,有另一部分的用户觉得,电影之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后,在豆瓣上几乎是零差评,热门中大部分的四星都是那个时间段标记的,导致自己整体的预期普遍较高,但最后看完还是有些失望。
 


简单的梳理了这些认为电影出色、一般以及较差的评论之后,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上影节的时候,这部电影几乎多是四星好评,但之后却口碑直线下降呢?
 

豆瓣口碑的修罗场


我们暂且先把《风平浪静》的问题放到一边,再把眼光投向上周末深圳某电影的放映活动上。
 
据网友海樹描述,影展策展人在放映前说出了“希望喜欢的(人)多夸夸,批评的话留到上映后再说”的话语,末了,对方补了一句“并没有要控评的意思”。补充的话术反而让观众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这部导演处女作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仅有5.5分,必然会成为未来上映后,面临市场时的一大难题。
 
与此同时,前阵子在网络上,有网友对观影团发起了控诉。他谈到自己参加某观影团时,被要求“喜欢的话,欢迎大家在豆瓣上打分,如果是3星,甚至更低的分数,就请在上映后2-3天再打。”

目的显而易见,这种行为多是为了在初期阶段进行一定程度的控评,或者更直接地说,对豆瓣进行控分。
 
对于影片而言,评分所反映的口碑,似乎成为了决定影片上映后“生死”的关键。不少电影前期表现平平,但依赖着平台上的口碑,实现了后期逆转。
 
影院经理表示,评分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排片,但主要还是参考购票平台的,这类更能反应普通观众的口味。

不过,那些前期参加过影展的作品,购票平台无法有直观的反应,因此豆瓣的开分会是关键。“毕竟对于影展电影来说,豆瓣用户是他们的主要受众。”
 


那么,回到参加过多个影展的《风平浪静》身上,这部影片又如何呢?
 
正如前文所说,豆瓣开分7.6分,影片页面热门好评的标记时间多是7月29日,即上海国际电影首场放映之后。
 
有参加过多次电影影展的媒体人小诺告诉我们,不少人确实会因为首映以及见到了主创映后的对话,对影片有特殊的滤镜加成,在评分上有更多不客观的判断。他向我们举例,即便是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影片,有不少在首映时受到极端的好评或者差评,但后续真正上映之后,评价又是相反的。
 


“媒体也好,影迷也罢,在影展期间高度频繁看片,对于电影的判断会产生局限。他们不像是平时观影时,能对单一电影进行更集中的思考。”
 
在上影节看完《风平浪静》,并打了四星的许老师也向我们肯定了这个观点,同时,他还向我们揭露了另一个现象,“片方在上影节放映期间,做了一部分的‘口碑控制’。”

他并不讨厌这部电影,“如果是平常的话,差不多能给三星,当时片方和他打了‘招呼’,所以就给四星。”而且他指出,被打招呼的人并非他一人,至于是如何的“招呼”,他就不便多说了。
 

刷得动的豆瓣评分


豆瓣CEO阿北曾在文章《豆瓣电影评分八问》里有过解答,称豆瓣有反刷分机制,“声称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骗人。”
 
这段话也不止一次被官方,以及豆瓣忠实的簇拥者拿出来,捍卫豆瓣的权威。
 

但事实上呢?在这段话的开头有一句,“水军是有的。”问题来了,谁是水军。
 
从我们调查中发现,如今的水军早已不再只是那种简单的小号或者是机器刷分。正如豆瓣官方提出的,目前短评机制不断地在更迭,有更多新技术去过滤机器刷分。
 
那么,谁将承担刷动豆瓣评分的人呢?
 
“影评人或者是豆瓣资深用户,如今成为了片方的目标群体,他们本身就有很多表达欲,不管是电影或者其他事情,所以能有很多的粉丝。其实这个概念有点近似于微博上KOC(关键意见消费者)”从事营销工作的小王告诉了我们近期的一种变化。
 
口碑维护成为了很多的重中之重,“这个能直接影响到媒体,以及有表达欲观众的关注”


小王告诉我们,这群用户本身是豆瓣真实用户,他们会避免被官方判定是水军。同时,这群人平时的活跃程度,也能让评价扩散更广。当然,只是这种价格比普通水军贵。
 
小天的豆瓣粉丝数量超过4000,平时也是个活跃用户。他告诉我们,他的友邻目前有在从事豆瓣口碑维护工作,偶尔会找他打分。国庆档某部电影就来找他打星,“文案是对方给的,一条200元。如果能把这条短评作为广播发出来,还能多100元。”
 
他还告诉我们,电影《光》在上映前期也在豆瓣上找了一些资深用户打分,因为电影本身之前在影展中就已经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所以当时要求给5星。


“这样不会干预豆瓣评分吗?”我们反问。
 
他倒觉得无妨,自己并非是所谓电影圈的人,“这种打分既能帮朋友的忙,也能赚零花,何乐而不为呢?”
 
据曾在豆瓣工作的关关说,阿北事实上并没有直接反对这样的刷分行为,他认为这种只是单纯的用户行为,并非是因为豆瓣本身机制所为。而且他认为,这种控分行为不能长久持续,分数也会很快就被真实观众的评论给影响。
 
与此同时,小王向我们展示了几家做豆瓣口碑的刊例价。
 


“完全找资深用户和影评人来打分不现实,资深用户100-300/条,影评人有的上至几千,整体费用都太高了。所以还要混合一些常规的水军操作。刊例价上显示,豆瓣开分从5.5分至9分,费用从8500到2万2千元不等。“其实前期主要能干扰的是评分开分,电影和剧集不同,受众更大,一旦有更多的用户涌入之后,基数变大,分数就会下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短评都是要自己人为写的,不能单纯打分,更不能写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语,“容易会被判定是水军。”
 


这种穿着“皇帝新衣”的口碑评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曾和一位新人导演讨论过这个话题,他直言,这是一个无法规避的市场行为。他的电影很快就要面对更市场化的运作,片方也对作品给出了超高的票房预期,“至少未来会希望片方或者宣传方能把这个事情做得体面一些。”
 
单纯靠资本控制打分平台的分数和评论,来实现观众的审美是没有意义的。当越来越的人入局时,最终展现出来的本质仍是电影内容。电影评分确实相对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但是对于一部本身存有两极评分的影片,或许应该先找到最适合的观众,而不是去忽悠观众。


写在最后:

我们指出《风平浪静》目前掉分的情况,并不是把全部矛头指向它前期控分导致的翻车行为。正如文中所言,其两极化的评价也是跌分的关键之一。

但是,我们不能规避,其中控分行为是目前电影营销行业中常见动作,这些动作进而导致的口碑渗水事情时而发生。我们更希望电影永远以内容作为武器,口碑作为它的辅助,让网络评论环境更加自由且健康。



/ MORE /

他说这部动画要影史留名!
最全最快的第33届金鸡奖提名解读来了!
《风平浪静》是如何诞生
票房破150亿,它到底什么来头!
这条春节档“魔咒”,2021年能否被打破?
《庆余年2》来了!它的对手们也来了!
11月,全靠这32部新片取暖!
3个月里,他们全城寻找吴京!



分享在看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朋友
 想了解更多新片动态和影节信息
↓↓↓   关注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