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南生:现在来内地拍戏,什么都很贵
身为最早跟内地合拍的香港电影人之一,施南生在纵观近几十年的合拍历史时,有绝对的发言权。
听她从80年代娓娓道来,多少光影都随着《新龙门客栈》的风沙扬起,等到尘埃飘散后,还有许多风流等在前头。
(以下内容根据施南生的发言整理)
80年代还没有内地市场,都是制片厂,北影、上影等等,不开放的,你拍好了电影,就去卖拷贝,一个拷贝一万块,一百个拷贝就是一百万。
那个时候徐克想拍《新龙门客栈》(1992),在香港有个“武林圣地”,叫龙虾湾,所有的武侠片都在那里拍。
我们的前辈吴思远先生是监制,他就跟徐克讲,你现在不如去内地拍,现在内地开放很多了,你去内地拍真的景,真的沙漠。徐克很兴奋,(觉得)不得了。
那个时候已经有合拍了,但是很少,每个厂每一年有四到六个合拍指标,拍完就完了,多少钱都没用的。吴思远和内地的关系很好,他说潇湘厂有指标,我们就跟潇湘厂合拍了。
因为潇湘厂当时已经很多年没有拍过电影,终于开戏了,这对大家来说那是大事情,所以每个人穿着一套西装过来了。而香港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去的,很粗的牛仔裤那种。
因为香港人的国语比较弱,当时大家的相互交流很好笑。但有些人很聪明,他看了几天就知道你要什么,你一张嘴他就知道要做什么。
我们拍完这个,就去北京拍《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1992)。几个小制片很有勇气,因为他们丢了户口,就说,我可不可以跟你去北京,我说好啊,现在他们每个都做得很大。
大家说《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是第一部分帐片,当时是吴思远跟我们去上影厂,跟他们解释怎么分帐,不用买拷贝的。
当时,香港六百多万人口,一年总票房8亿港币,保持了很多年。内地13亿人口,票房是8亿人民币,那个时候人民币比港币还要低。
当时很多香港导演的强项就是拍武侠或者动作,制作商业电影比较有经验,(特别是)动作电影和武侠片。
我们都充满热情,想尽快把经验分享给我们的同行。但是内地市场爆发得太快了,突然从一年不到100部电影,几年内变成600、800部,大家就乱来了。就像一个地方本来有50辆车,三个月之内变成5000辆车,所以大家没有时间去培育这个礼貌。
我记得我们拍《新龙门客栈》现场就100多个人,那个是标准的。后来我们拍《狄仁杰》系列500个人,我不知道怎么发生的,每天就是想简单一点。
我想找个美术指导,但他要2个助手,一个是服装的,一个是置景的,然后置景的又要配2个助手,这样人就变得越来越多,我每次都找不到人。
而且很多制度是之前没有的。比如生活制片,这个是我在内地学到的,还有外联制片。制片太多,我说我不需要那么多人。“不行,一定要的,要这个人你就要整个班底。”就是这样子,人太多了,你去一个地区拍戏,弄得交通瘫痪了,有什么意思呢?
另外,我觉得大家都没有时间好好学好自己的专业。其实副导演是很难找的,以前我们副导演从第三副导做到第二副导起码三年,而且还要看你拍什么片,大片和小片还不一样。
现在我在北京见的年轻的副导,“一定要请我,我是最有经验的。”“你做了多久?”“三年。”“第一副导?”“对。”“拍过几部戏?”“十部。”好了,就这样了,他已经是要求很高的工资。
任何一个事情表面很容易学到,但你真的要有经验,要面对很多的困境,很多的挑战,你才会学到。我做了38年,我都觉得自己没什么经验。
但是创作上,我们没有那么强。比如对白,古装好一点,时装的我觉得我们没有能力,毕竟我们不是从小生活在这里;尤其是喜剧,我觉得我们太不懂了,一定要找别的朋友来帮忙。
有的时候内地朋友给我看剧本,我都看不懂,因为他讲的笑话我不太懂。所以基本上,我们多拍古装,因为创作上还是没有太多要适应的地方。
现在,我觉得拍片贵得不得了,什么都贵。就是过桥,你从横店出来一次都好几百块钱。而且现在演员都很夸张,都不知道他是谁,就带十个人什么的。
但有时候,你不能说太贵,要了解导演的想法。
不知道你们记不记得,《龙门飞甲》(2011)最后一场戏,剧本里面是一页纸,表示陈坤已经进了皇宫,可能有后续的事情了。美术每天都跟我投诉,说找了好多景导演都不满意。后来我看他拍,我明白了,那是皇宫,要显示出气派的,皇宫的一个小角落都是很豪华的,连宫女的头发都是很华丽的,不能躲的,不然你就功亏一篑了。
再比如剧本。我看英文剧本,一页剧本就是一分钟,100页,100分钟,标准的。有时候会改,比如我改了第19页,那就在第1页上写:第一个改动,19页,粉红纸,最后拍完戏可能那里面有很多彩色的(纸条),清清楚楚的。内地的剧本,一页的字很大,一页的字很小,我永远不知道多长多短。
预算也是。那个表格叫Movie Magic,是跟排期连在一起的,我改一个,这几天某某不来,预算一下就出来了,然后你多了还是少了,很准确的。有时候我收到内地的预算表,我都看不懂,比如导演的生活费用是跟导演费有关的,要放在一起,这样你才能说导演用多少钱。
当年做新艺城的时候,我们就下了决心,做一套预算表格出来,然后大家都用。我有一次到别家公司去看,二十年了还在用这个表,没人去把它改良一下,那肯定有改良的地方嘛。
现在没有人花时间去搞好制度,因为都在拍,去年好像拍了1000部电影。
法律文件也是。当年我们学了很多,因为你要交片给国外电影节,他们很严。现在大家都不想学,因为现在不太注重国际市场,觉得也没必要,就算了。
现在,有很多香港导演拍主旋律,其实他们兴奋得不得了。
当年徐克看了红色经典《智取威虎山》,就觉得可以改编成为一个非常商业化的电影,像007,一个人用他的智慧去解决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他一直想拍,想了很多年怎么拍这个。但毕竟人家不是那么了解你,你去拍个红色经典,会不会有意见?后来网上是有意见的,说你一个香港导演懂什么,还拍《智取威虎山》。后来我们也找了好朋友黄建新,请他来帮忙做监制。
我们拍《智取威虎山》(2014)的时候跟八一厂(合作)。他们过来开会,“你要什么?”飞机、大炮,什么都有,开心得不得了。以前拍海军,大概500个人就了不起了。
香港电影市场四五年前非常低潮,我们会讲普通话的,有一些人脉的,都会北上,因为市场大了很多。有的人说你们要去发财,不一定是这个角度的。
我们来拍戏,开拓了我们很大的空间,我拍故宫,我真的去故宫拍。香港这么多年来,他们都是看书来模仿的。我现在可以到那个实景。自然资源那么多,人力资源,人才,内地都很多,所以我们很多人喜欢来这里,虽然要适应一些制度。
虽然说香港导演拍动作戏有先天的优势,团队比较专业,现在我觉得内地也有。今年看的有些电影很专业,很好。但是就是不平均,没有一个稳定的水平,这个有点可惜,这个要时间。
《寻龙诀》为什么好看?因为导演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冒险类型,并写了一篇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