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也说不清压抑与痛苦之情,所以我们呐喊

2015-10-10 Lens杂志



城市人文沙龙系列由启皓与Lens联合主办。沙龙倡导让城市回到人文,让美学回到生活。


蒙克美术馆馆长Stein Olav Henrichsen



蒙克美术馆展览部总监Jon-Ove Steihaug




1930年是爱德华·蒙克人生中最后一个转折点。*爱德华·蒙克: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是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


那一年,他的作品被希特勒宣布为是颓废、堕落的艺术,德国境内的美术馆开始撤下蒙克的作品。1940年,纳粹入侵并占领挪威,蒙克的画在自己国家遭受了相同的命运。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蒙克常躲在家里的阁楼中,和他所有的作品在一起。他每天都担心纳粹会闯进来,抢走并毁掉他的画。在北欧深冬的寒夜里,蒙克现实的恐惧与儿时的噩梦不断交叠在一起,后来,他一病不起,终于1944年去世。在遗嘱中,蒙克将毕生创作的作品全部捐给了奥斯陆市。



这是蒙克留给后人最经典的视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呐喊》已经融入了挪威人的身份构成之中,讲述着这个国家的故事和性格。1963年,基于蒙克所捐赠的毕生作品,一个小巧的美术馆在奥斯陆市正式对外开放,它就是蒙克美术馆。


由于《呐喊》太过经典,围绕着它和蒙克,都形成了一种流行神话,而在神话之下,人们对蒙克和他的其他作品其实所知甚少。“实际上,蒙克美术馆里收藏了这位艺术家28000件类型丰富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油画、版刻、素描、笔记本上的速写、明信片、信件等。”蒙克美术馆馆长Stein Olav Henrichsen介绍道。它们共同讲述着这位敏感艺术家被悲剧和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生经历,他痴迷于爱情又被爱情疯狂吞噬的心情,以及他悲伤而又奋力想要将一切宣泄出来的渴望。


而在某些时刻,你还能看到他心底的一抹亮色。




几年前,蒙克美术馆展览部总监Jon-Ove Steihaug进行了一场有趣的实验。蒙克美术馆有个近邻——挪威自然史博物馆,但是在过去几十年时间中,他们没有过任何交流。自然史博物馆也有个镇馆之宝,名叫Ida,它是从德国深海中出土的一件6500万年前的化石。当Jon-Ove把这两件东西摆在一起时,他体验到了一种奇妙的相关性。




Jon-Ove继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事实上,针对《呐喊》中的形象早就有过各种对比性研究,人类在各个阶段的艺术作品中似乎都以某种方式表达过这声“刺破灵魂的尖叫”。它简单、有力,并且十分有效地传达出了一种似乎谁都说不清的压抑与痛苦之情。



拉奥孔群雕,收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弗朗西斯·培根,《依诺增爵十世》


这为Jon-Ove的策展提供了更多灵感。在过去的很多年间,蒙克美术馆都被戏称为“睡美人”——当地人从来不去,游客也仅仅会到访一次,博物馆活跃度相对较差。作为“只有一个艺术家”的博物馆,如何能在更大程度上让人们理解蒙克的创作来源、生平故事、时代背景、和同代人的关系以及对后代人的启发?蒙克美术馆于是策划了一系列名为“+蒙克”的展览,将蒙克置于历史和人性更宽泛的范围内,为观看者提供启发和思考。



2015年5月,经过近六年的准备,蒙克美术馆推出了“梵高+蒙克”特展。展览中讲述了蒙克和梵高经历中的相似点——比如二者都在巴黎经历了命运转折,并且蒙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梵高的影响。此外,展览还将他们的风格形成过程、受到的影响、他们对于“离别”的看法等进行了有趣的对照。



梵高,“黄房子”



蒙克,“红色弗吉尼亚植物”


在“比昂尼·梅尔高+蒙克”中,博物馆策展人对人们对蒙克既有的艺术看法进行了挑战。梅尔高的作品很多时候以亚文化现象、同性恋等引人争议的话题为主题,当他与蒙克放置在一起,会让人重新思考“圣人”蒙克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什么。“有趣的是,蒙克刚开始发表自己的画时,恰恰被公众评价为品味很差并且充满冒犯性。这好像是一种时间的重置。”Jon-Ove说。



右下角,蒙克象征纯洁的“青春期”被和一些带有色情色彩的照片放置在了一起



蒙克的《灰烬》和梅尔高所画的奇怪生物


而在“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蒙克”中,策展人探索的更多是两个艺术家之间的相关性。



实际上,这样的相似性开始让人对蒙克产生了更多好奇和疑惑:为何一个身处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仍能感到与蒙克休戚相关?蒙克为何能和每个人的情绪相连接?尤其在今天的中国,蒙克的到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一个小故事能有所启发:大概在2000年左右,中国互联网刚发展起来,一些年轻人组建了先锋的网络社区,其中之一便以“呐喊”作为了自己的标识。那时候,中国人很少有机会接触当代艺术,但在文学中,大家都对其有所接触,当年那个“呐喊”的形象,于是立刻在年轻人心中激发起某种共鸣和激动,成为了当时先锋青年的心灵符号。而这可能也是蒙克另外一种真实的面目。


100年过去了,“呐喊”和蒙克已经融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最常出现的艺术符号之一。那声别无他法而又诉说一切的呐喊,始终源自于人,源自于人的心灵。



以上内容来自启皓与Lens联合主办的城市人文沙龙“蒙克,呐喊,挪威的文化符号”



沙龙现场





往期沙龙回顾:

我们要怎样纪念灾难?

那些巨大建筑好像从天而降,轻轻落入大自然

他不只造了最美的合租房,还建了最接地气的博物馆


更多蒙克内容:

100多年前,蒙克也玩过自拍

理解蒙克,以开放之心,面对陌生不适之感

"我画的是我的记忆,而拍摄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我的一生是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缘行走”

摄影与绘画相遇之初

回复“蒙克”,可收取更多关于蒙克的信息

……



Lens与蒙克美术馆联合出品了一系列与蒙克有关的书和衍生品。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进入Lens微店购买蒙克系列产品优惠组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