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空巷,后会有期 | 恺蒂
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内的游乐场贴出关闭的告示。图/新华社
四月的第一个周末,阳光明媚,气温竟升到二十度。图亭公园中花树婆娑,新叶诱人。人不算多,或走路或跑步,或仰卧起坐俯卧撑,大多是锻炼的人。也有些父母在陪着孩子玩球骑自行车。大家小心地保持着两米多的距离,对面有人过来,就互相绕个弯。英国实施社交疏远和居家隔离,正好两周。
这两周来,阳光明媚的日子还真不少,每天早上起来看到无云的蓝天,都好像是一种辜负。2020年新年伊始,几乎每个周末都是大风暴雨,英格兰中部汪洋成灾。三月初天气才开始好转,新冠疫情却连续升级。政府终于在三月十八日决定关闭学校并取消所有大型活动,二十日宣布关闭所有酒吧饭店娱乐场所,建议社交疏离及居家禁足。但那个周末公园及各大景区却人满为患;二十三日,将“建议”改为“指令”,要求全民居家隔离,大举减少人口流动及接触机会,延缓疫情蔓延的速度。能在家办公的就不要去上班,每人每天可就近出门一次锻炼身体,仍可出门采购生活必需品,但要减到最少次数。
从春节开始,我们就知道国内亲朋全城隔离的情况,所以,英国这一“严格”措施,在我们看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所以,第一周朋友中就有不少人觉得这禁足隔离实在太难适应,真的让我惊讶。我当然明白个人自由和集体责任的讨论,但政府以禁足来保护全民医疗系统,不能让医院在重压下垮掉,这种要求真的不算高。面对着日渐温暖阳光灿烂的天气,如何能保证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不出门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真是个难题。他们总觉得,万一染病,扛一扛也就过去了,所以,新闻社交媒体上常有刚刚下班的筋疲力尽的医生护士的含泪呼唤:“我们不需要你们做任何事情,我们就是需要你们待在家里,你们只要不出门,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了。”这里强调的,不是你自己不要被感染,而是你不要成了感染的媒体,把病毒传给别人。
其实,我们从三月十四日就开始“社交疏远”了。那天去牛津把正好放假的女儿接回伦敦,因为她的学院里已有确诊病例,她隔壁同学有症状正在自我隔离,而且她自己也稍有咳嗽,我们也就不再出门,取消了两个与朋友聚会的饭局,想到万一真有感染,不要传给别人。
虽然主动疏离,但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没有改变。我们一直就是在家办公,有文章要写,有翻译要完成,有新书要编辑,忙上加忙,一天中没有需要填空的时间。两个孩子都回了家,更多了些烧饭洗衣清洁的工作。
等到全民疏离,亲人朋友们的联系反而更多,大家都发现了一个极棒的虚拟会议软件Zoom,于是,和家人朋友们定时约好Zoom聊天,每周一次互相问候,虽然能够随意见面时,可能也只一两个月才碰一次头。我们还通过Zoom视频参加了一位朋友的四十岁生日晚会,南非和英国将近三十个家庭参加,不少在家里挂上“生日快乐”的横幅,好几位做了自己可以享受的蛋糕,也有不少人的打扮完全如出门参加真正的庆生会,会弹拨吟唱的献上歌曲,从小就认识的会说几段成长逸事。
有人把现在称为英国的“至暗时刻”,但英国还有句话:遇到困难事,先开个玩笑再说。四月五日女王奶奶的电视讲话中,说起英国精神:“我们的后代将会说:这一代英国人和他们的先辈一样坚强。我们在抗疫中的自律、平静、些许幽默的对应,以及富有的同情心,将是持续发扬的英国精神。”这里“些许幽默”非常重要。
最近在英国网红的是Ben Marsh一家翻唱《悲惨世界》中的《只待明天》一曲。据说此公是英国肯特大学历史系的教授,他们唱出了居家生活的各种无奈,妈妈说到网购难以等到供货上门的时间,祖父母们不会用网络与他们聊天,四个孩子在同一屋檐下相互厌倦,孩子们对足球和朋友的想念,对不用考试的窃喜,但网课几乎让父母崩溃……一家六口的歌声和音乐天赋真让人赞叹。
如果居家办公,也会有人在网上支招:早上起来一定要梳洗换衣,不要一天都穿着睡衣;开始工作前最好先出去走路或跑步,虚拟上班路线;作息时间按照上班规律,早晚茶歇及中饭时间与上班时一致,也可与其他同样在家办公的同事们闲聊片刻,恰似午休;一天工作结束后,与其他同事说声再见,把工作电脑文件等另置。
当然,隔离日,读书日,不少朋友已经开始阅读《战争与和平》或是《尤利西斯》,当然还有曼特尔最近出版的《镜与光》,纸质书销量的上升虽然比不上卫生纸,但出版业似乎未受疫情影响。只是那些实体书店不得不关门休业,不知等疫情过后,多少还能重振旗鼓。
还有各种电影电视连续剧,有人开玩笑说,Netflix注册人数上升的曲线几乎是与新冠感染人数增长的曲线相对应。那些关闭了的戏院也不甘落后,国家剧院把经典戏剧的演出放在YouTube上,观众可以免费观看,每周一出。詹姆斯科登主演的《一仆二主》是第一场,第二场将是《简爱》。
我们家的孩子早已自给自足,最好我们不去烦他们,而且春假已经开始,他们正好趁机补觉。家中有小朋友的,那父母亲可就辛苦了。当然,能借助许多线上活动,例如一位名叫Jo Wicks的Youtuber,在他的频道里当上了体育老师,每天早上九点发布一条半小时锻炼视频,带着小朋友及家长们一起来上体育课。也有家长为孩子在家里设立了米星饭店,爸爸穿着晚礼服当侍者,把橙汁和牛奶当成波尔多红酒那么对待。只是网课让家长辛苦,中国家长早就习惯的陪读,在英国家长这里可是新鲜事。难怪我们的群中经常会有网课的笑话——新冠病毒不可怕,能把人逼疯的网课才更可怕。
让我觉得最有创造力的,是原本要从新西兰回英国探亲的家人。行程取消,九岁和七岁的两个孩子无比失望,当爸爸的就执意要对他们进行补偿。他把客房改成了机舱,孩子的iPad被绑在前面椅子的背后,晚餐改成了飞行模式,鸡肉或鱼肉的套餐,用大纸盒剪出两个飞机窗口,后面是电视屏幕,从“窗口”能看到飞机的起飞,起飞后还能仰看蓝天白云,俯视广阔大地,当然,沙发床提供了头等舱的服务。二十四小时的飞行之后,孩子们戴着蓝红相间的英国国旗帽,拿着护照来到“海关”,正襟危坐的海关关员是特地穿了西装的爸爸,问题面试外加签证图章。这一个月,孩子们将对伦敦各大景点进行虚拟旅游……
这让人想到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说《火箭》,那是一个太空旅行已是家常便饭的时代,一位看管工业垃圾场的爸爸,省吃俭用攒的钱永远不够带着全家四个孩子前往太空,于是,他用所有的积蓄买下被处理到垃圾场的一个旧火箭,捡拾配置了所有设备后,他在妻子怀疑的目光下带着四个孩子前往太空,“月亮如梦幻般经过,流星如烟花般绽放,时间在蜿蜒的气体中流逝,孩子们大声喊叫着,从吊床里爬将出来,几个小时后,他们从小窗口向外凝望:看到地球了!看到火星了!”
事实是,“垃圾场的大门上挂着锁,依然锈迹斑斑,没有变化。河边的那个寂静的小房子,厨房的窗子里亮着灯,河水流向同一个大海。在垃圾场的中心,站立着那个抖动着的、轰隆作响的旧火箭,制造着一场神奇的梦境。摇晃着,咆哮着,让被吊床网裹住的孩子们像网中的苍蝇那般弹跃颤动。”
在全民禁足的时刻,春天没有停下脚步。黄水仙依然怒放,迎春花还在枝头,粉色的丁香已经被绿叶取代,樱花树上还有一簇簇浅粉淡紫,街上的安静也让鸟儿们更为吵闹。女王奶奶最后那句“我们将和朋友重逢,和家人团聚,我们后会有期”,充满了坚守,也充满了悲壮,特别是今晚,首相刚刚被送进重症病房,让人想到二战时的那首著名歌曲的后面几句:“我们后会有期/不知会在哪里/不知会在何时/但我知道会在一个晴朗的天/保持着你一贯的笑容/直到蓝蓝的天空把乌云推开很远。”
这场全球的新冠危机,最终的解脱可能要靠科学研究制造出疫苗和药物。但这也许是艰难而漫长的历程,是“不知何时”、“不知何地”的希望,在至暗时刻要保持头脑和心态的健康,除了些许幽默,也需要想象力,需要那“虚拟但神奇的梦境”。
2020年4月6日于伦敦
2018笔会文粹《那“通关密语”》已经出版,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点击“阅读原文”可跳转至当当购买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