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冷的天和最暖的冬 | 小黑

小黑 文汇笔会 2022-04-23

北京2021年立冬的雪


这个冬天的气温,一直呈现“过山车”的态势:刚立冬的几天,天降罕见的大雪,气温跌破近几十年同期最低值;没几天,艳阳高照,气温冲高,完全没有冬天的迹象,以至于迎春花开出了金灿灿的小花。行家说,这是典型的春化作用——气温骤降之后再骤升,呆萌的花儿们以为春天到了。类似的景象在12月又发生了两三次,极寒和极暖交替,暖多寒少。冬天,仿佛是个调皮的小孩子,一直和大人们玩躲猫猫,偶然露出小脑袋来让大家看看,提醒你们别忘了我,然后又藏起来。这种起起伏伏不由让我想起已经过去的2020-2021年的冬天——和这已经过去的半个冬天如出一辙。


2020年岁末、2021年年初,北京遭遇了“史上最冷”的日子。2020年12月29号前后那几天,最低温度达到-19°C,是同期历史极值——那时候还在“一九”之中。北京应该有过更低的温度,但都出现在一月份的“三九”“四九”当中。几天之后,1月6-8日,寒流再次袭击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北京的最低气温再次探底。两次极寒过程、前后一周左右,虽然短暂,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冷的天不等于最冷的冬,恰恰相反,那个冬天几乎可以说是最暖的。没过几天我们经历了如春天般温暖的“三九”“四九”和腊月,在还未到正月十五的时候,就又一次遭遇了历史极值:2月20日,北京温度超过20°C!这并不是个孤立事件,那一天全国365个气象站点的最高温度齐齐突破同期极值。很多城市在2月出现了5月的天气,河北河南部分地区达到30°C。


更早一些的2月2日,我吃惊地发现,办公室窗前的那盆跟随我多年的芦荟冒出了嫩绿的新芽!我惊得眼珠子差点掉出来。当年买来这盆小东西,观察几个春秋之后,我郑重记录下来:每年三四月份开花。嫩芽先是从层层剑形绿叶包绕中长出来,然后飞快地长长,不久附着在细细“绿线”上的小芽儿就会开出小小的淡紫色花来。这至少应该是三月份的故事啊!而2021年1月底,嫩芽就悄悄地长出来了。我忧心忡忡地看着它们。植物们不懂得气象记录,它们默默地伫立在光阴中,比我们这些能躲会逃的动物更能体会什么是冷暖交替什么是时光流转。2021年3月中北京就正式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了,比往年整整提前半个月。



2月16日,陕西汉中武侯祠内的四百多岁古旱莲提前绽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长期以来,这株珍贵的旱莲都在3月开花,2月中就“吐蕊露芳”,“与立春之后节节攀升的气温有关”;在郑州,12月初棕榈树的树头上长出玉米穗大小的花苞,泡桐树上月白色的喇叭花已开——棕榈树长出花苞和泡桐树开花分明是每年清明前后才有的物候;上海杭州无锡的梅花提前开放,济南趵突泉的迎春花提前开放……各种媒体都怀着欣喜的心情报道这些新闻,邀约原地过年的人们游园赏春。大人孩子喜气洋洋地行走在反常气候中,欢声笑语穿过屏幕洋溢过来。冬天就这么遭人恨。


天气预报对这些反常气候现象的解释一般都是就事论事,诸如冷空气弱、暖气团强、地面南大风、空中暖气流乃至“焚风效应”等,很少论及长期趋势和深层次原因,丝毫不触及气候变化大背景。和研究气象的朋友聊起各级天气预报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无视,她说这也难怪他们,天气预报只看环流气团等短期因素,中长期因素很难被纳入系统。


来自科学界的信息告诉我们,地球上的15个气候临界点(这些气候临界点是指全球或区域气候从一种稳定的状态到另外一种稳定的状态,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节点,并且临界点事件是不可逆的)已经被激活9个,分别是北极海冰、格陵兰冰盖、北方针叶林、永久冻土、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亚马逊雨林、暖水珊瑚、西南极冰盖、东南极部分地区(下图),已然过半。气候危机已经切切实实包绕了人类。遗憾的是,这些信息即使能传递下来,真正抵达并且触动公众的概率非常低。甭说公众了,很多科学家都无动于衷呢。为什么形成基于事实的共识如此之难,我很纳闷。这些铁的事实和几十年、上百年的前仆后继的科学探究“藏在深闺人不知”。大家在等待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对大自然如此冷漠?



2021年2月美国得州的极寒天气和电力系统中断又给气候怀疑论者提供了口实。一个朋友不断地发冰冻的照片和信息给我,说“气候其实变冷了”“清洁能源有问题”,我简直哭笑不得。七嘴八舌的评说中,大家都选择性忽视了这个现象:1月上旬,北美大部分地区明显变暖,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超过10°C!为什么这几个冬天会出现极寒天气,专家们已经作了很多解释:原因是作为地球重要气候调节器的北极,它的海冰面积连年大范围消减,冰川大幅度退缩,无法将极涡约束在北极地带了,这些“小家伙”就任性地放飞自我了,不断南下——气候变化已经不仅仅呈现简单的变暖迹象了,而是发展为重重的极端天气事件和混乱交错的四季状态。不仅风机被冻住了,所有的发电设施在极端天气下都出现了严重障碍。


大多数时间里人们生活在人工环境中,远离自然,于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不论是“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还是“气候危机”(climate crisis or climate emergency), 抑或是“气候灾难”(climate catastrophe),甚至“气候分裂”(climate breakdown),无论词汇如何变着法儿升级,大多数人们都无动于衷,对春天的提前到来欢欣鼓舞,对即将来到的酷热漫长夏天安之若素——反正有空调嘛。


刚刚去世的伟大博物学家爱德华·O.威尔逊说,人类应当把地球表面的一半交还给大自然,只有这样做未来才有希望。但人类的野心何止是“半个地球”。人类飞行器终于前仆后继地抵达火星了,完美着陆,开始寻找生命痕迹。如果火星上真的曾经有生命,那也是数十亿年前的场景了。他们或许就毁灭于贪欲自私和无视真相。迄今地球是唯一还在承载生命的星球,周而复始,或许火星的现在就是它的未来。


           2021年12月30日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20笔会文粹《尔乃佳人》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孟晖:从阿巴斯王朝流传到南宋

沈嘉禄:狼虎会雅集

傅月庵:老天爷开的那家书店

史宁:观茅盾手迹展

阮文生:石头、泥沙、清水和来回

路明:“老底子,足球场就在这里”

曾泰元:张家口的Kalgan往事

奚美娟:我喜爱的那个作家去了

朱玉麒:“正是天山雪下时”

赵武平:老舍,宗月,小羊圈,傅高义

黄永玉:我珍贵“怜悯”这两个字

沈芸:她始终称他“黄先生”

停云:想抓着李寻欢的头发对他说

黄雪媛:冰场上的歌德

陈怡伶:东风电话

王瑢:纸上的故乡

胡晓明:钱锺书说“边”

谈瀛洲:花儿是在时间中绽放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