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北京的里弄式民居 | 谢其章

谢其章 文汇笔会 2023-07-01

上世纪三十年代文学史有过“京派”和“海派”之分野及论争,我们把眼光放宽一些,何止是文学,在民居建筑领域里也有“京派”和“海派”,只不过两派之间从未发生过什么不愉快,自适其适,相安无事。北京古老,上海新潮,倒是北京的民居建筑向上海学习和模仿的更多。上海的里弄和石库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有七八百年的历史。近年读书,忽然对北京的里弄式民居有了浓厚兴趣,并且实地探访了几条里弄民居,可以写成一篇小文。

我出生在上海,前年父亲给我写一信:“你是在上海凤阳路同济大学医学院医院生的(编注:应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现长征医院),为什么去这个医院,因为我知道国民党元老邵力子,他的夫人在抗战开始时,在这医院做绝育手术,一把手术剪子没有取出来,八年胜利后,回到上海才手术取出剪刀,可见手术是很高明的。你的运气也很好,出生后住的是大房子(现在是长宁政府的办公楼,就是令昭骑儿童车的阳台那个房子)。”不到一岁,我就和姐姐(令昭)随父母自沪迁京,我对上海里弄和石库门的认知和兴趣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和画册,每到上海必探访里弄和石库门,甚而可以说这方面的知识我不少于老上海。《聂耳》《乌鸦与麻雀》《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老电影我看过好多遍,有时候重看就是想了解亭子间等结构细节。十七年前我真实地进入了一位上海老年朋友石库门的家,这个家是老年朋友的父亲1948年给他买的婚房,一底三层,灶间在一层,书房设在亭子间,楼梯很陡,卫生间没见到,不会还是用马桶吧?老年朋友在一层饭厅招待了一顿手制的上海菜,非常对我胃口。

我家迁到北京后,先后住过两个四合院,先是东城西总布胡同13号,后来是西城按院胡同60号。西总布这个四合院是上等的院子,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标准的形制。我在西总布只住了一年,不到两岁的孩子啥印象也没有,好在这条胡同这个院子至今保存完整,父亲和姐姐专门去寻旧怀故,我自己也探寻过一次,父亲告诉我当年住在哪一间等细节。

按院胡同里弄式穿堂门

按院胡同我家住了三十年,现在这条胡同已不存在了,但是胡同西口有个穿堂门小巷,我记得可清楚啦。近年不是对北京的里弄民居感觉有兴趣么,这才醒悟到这条穿堂门小巷实质就是仿海派里弄民居样式建造的。需要强调几点,上海里弄石库门多为两到三层的楼房,北京的里弄民居只有两三处(如泰康里)完全仿照海派规矩建造的,其他的所谓里弄民居均为平房小院。上海和北京的里弄有两个共同点,窄,不能走汽车;进出只有一个门,北京称之为死胡同。按院胡同的这个穿堂门里弄特殊,穿堂而过不是死胡同,我上中学五年天天走这里,这个穿堂门也许是最微型的里弄吧,东西两边各有三个对开的黑门,共六户,正好是个“非”字。院子非常小,只有南北房,曾经探头探脑往院子里瞄过,感觉小巧玲珑,很温馨,小户人家独住蛮惬意。早年间我五六岁吧,在穿堂门左手第一个门里北屋见过许多的“洋烟画片”,那时候私人小贩的营生如“小人书摊”星罗棋布四九城。穿堂门的正脸没有照片,后门照片无意中在沈继光《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里看到,门楣有字却无法看清了。沈继光书里还有几处里弄式民居,不过他没有说明。也许沈继光不知道凡是带“里”字的巷子十有八九是仿上海的里弄式民居。

淡欣著《时空切片——北京胡同影像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里面有明确的说法:“砖塔胡同69-75号在胡同西侧北端,四个单数门牌号共用一个街门洞,门洞里边各有两个四合院,门洞里安静的长巷特别不像胡同,反倒像极了沪上里弄,一派海上风情。说来也不奇怪,1914至1918年,旧都市政公所在南城建设香厂新市区,海派设计泰康里独领风骚,时髦之风刮到西城也属正常。”

淡欣又讲到一处里弄式民居:“广安东里24-46号,青砖门洞,门额刻有‘广安东里’,门洞里共有十二个门牌,进去之后左右各六个三合院一字排开。”(上图)本来想着按图索骥地去这几处里弄民居探访,晚了一步,全拆了另作他用。

北京最古老的砖塔胡同里的里弄

几十年前我工作的单位位于繁华的西单,单位的诊疗所设在西四砖塔胡同东口马路对过的“义达里”,那时身强体壮,去义达里不是看病而是例行的体检,从来没有检出什么毛病,而对诊疗所的小院子印象颇佳。忽然得知“义达里”是海派里弄式民居且保存如初,上个月赶紧专程去探访,和老伴一起去(老伴和我同一单位),离开单位已三十几年,此行颇有“故园三十二年前”的况味。虽然文案做了不少,实地进了义达里之后还是蒙圈了——义达里不是一条“非”呀,而是六条“非”。这六条小巷分别是:乐群巷、贤孝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和勤俭巷。每巷左右对称排列几个小院,我俩看到一个院子开着大门便信步进去一探究竟,不到半分钟吧,一位大妈见有入侵者似的,大吼一声:你们找谁!我俩赶紧退出。每条巷子都设有公厕,看来这个建于1936年的义达里和北京的老胡同没啥区别。

保存至今完好如初的义达里

我假装租房向房屋中介打听,义达里的房子有卫生间吗?中介说没有,除非你自己改建一个。许多人怀念胡同怀念四合院,但是如果你真的住了,才会发现“诸多不便”在等着你。转了一圈才想起当年的诊疗所在哪呢,问了一位居民,才知道一进义达里右手第一个门即是。当年来去匆匆,根本没往里面走过,今日直奔里弄深处却差点忘了诊疗所。诊疗所小院换了主人,似为一家公司,乱哄哄地在搬桌椅杂物,我俩无心恋战,向曾经的诊疗所投去最后一瞥,告辞。看来还是纸上怀旧的好,实地怀旧总会撕碎你的梦。

老作家鲁迅、茅盾们,写作上海里弄石库门的文章有不少,如鲁迅的《弄堂生意古今谈》。可是老作家写作北京里弄民居的文章,我只读过包天笑的《铁门小住》,下面抄录几段:

“我在北京,除居住在东方饭店外,也会租房居住。其地在宣武门内一条胡同,叫作‘铁门’。……这条胡同是新造的,全仿上海的里弄格式,曲曲弯弯的里面有十余所房子。虽然那条胡同是仿上海里弄式的,里面的房子却仍是北京式的,一律是小型四合院。……可是铁门有两件事占胜了,一是电灯,一是自来水。这是因为那是新造的屋子,若北京那些旧房子,还是没有的呢!”

说到这里,想起义达里的生活设施,据称在当年也是领先于老旧房子的:“当时所有院落都通上下水,有锅炉房集中提供暖气和热水,房屋地面用西式地砖铺就,卫生间里都配有浴缸。”这个材料所说和我之所见所闻大相径庭,也许要怪我所见未广所闻不实吧。包天笑还爆了一条猛料:

“自从定居了铁门以后,有许多朋友知道了,时来见访。后来方知道张恨水也住在这条胡同里,我住在前进,他住在后进。他的朋友去访他,却也是我的朋友,先来访我。不过我们两人,这时还不相识,直到他后来到上海后方见面哩。”

张恨水在北京居住过铁门,住过西长安街大栅栏胡同,住过砖塔胡同,还参与编辑了《北平旅行指南》。有包天笑和张恨水给小文增重,与有荣焉。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21笔会文粹《我也浮过生命海》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何频:独无山矾的花信风

赵霞:兔子一家

陈大康:《西游》里的太上老君

王高升:曾熙李瑞清张大千的翰墨因缘

吴静男:青黄缃接——宜春人吃黄菜

停云:再看《三峡好人》

姜林静:扭结饼的记忆拼图

阮文生:卷曲的石头

周静:从来没有唱过歌的母亲

徐建融:观剑说春秋

蔡小容:蔡姑妈无事不知

范慕尤:我在德里坐人力车

冯渊:四十年前,桂坝的月光

严晓星:刘天华·金克木·沈仲章

小黑:我的小猫不会喵喵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