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话说“勿愿寿 ” | 江曾培

江曾培 文汇笔会 2023-07-01

对老人年纪的称呼,人们喜称“寿”,厌称“老”,实际上,老方寿,寿必老,寿与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古以来,就是用老来诠释寿的:“人, 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如同世间万物都有正负两面一样,寿能给人带来更长的生命之乐,同时由于寿即老,也会给人以更多的暮年的生命之苦。

早在先秦时代,庄子就提出过“寿则多辱”的观点。《庄子·天地》篇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尧到现今称为陕西华县的地方视察,有人对他表示:“嘻,圣人!请接受我对圣人的祝福,祝圣人长寿!”尧回答说:“免了。”那人又说:“祝圣人荣华富贵!”尧回答说:“免了。”那人又说:“祝圣人多生儿子!”尧仍回答说:“免了。”那人说道:“长寿、富贵、多子,是人们都希望的,你却不企求这些。为什么呢?”尧回答道:“儿子多了就增加忧惧,富贵了就多杂事,活得太长就多困辱。这三者,并不能培养德性,所以我拒绝。”

不过,长寿毕竟是人的共欲,尧的这一观点并未成为社会主流。自古以来,寿与福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一直为人们所崇奉。亲朋间的祝福词,最常见的,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如海阔、寿与天齐一类。王熙凤为了讨贾母的喜欢,就经常恭维贾母“福寿双全”。

尽管如此,由于“寿则多辱”毕竟也是一种社会现实,历来也确有一些人“勿愿寿”。宋代诗人吕南公有一首诗,题目就叫“勿愿寿”。诗中描写一位“西家老人”,“白发空多缺衣食,儿孱妻病盆甑干”,生活极其艰辛困难,觉得不如一死百了的好。诗人呼喊道:“勿愿寿,寿不利贫只利富。”

实际上,社会上“勿愿寿”的人,不止于是像“西家老人”那样,是由于老来贫困,生活无着,即使是一些并不贫困、生活无忧的老人,有的也会感到“寿则多辱”,缺少生的快乐。这主要是由于人进入老年后,随着体力心力的快速消退,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少,在社会上的作用也渐趋消失,受到社会的漠视和冷落,失落心理如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感到“寿则多辱”。据我观察,所受之“辱”主要有这几方面:

一、疾病缠身,受病魔之辱。
二、孤独寂寞,受遗弃之辱。
三、被当包袱,受不敬之辱。

四、生活困苦,受贫穷之辱。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由于体能智能的衰退,已难于再为社会作有力的贡献,但老年人也是从青少年走过来的,社会的发展与前行有着他们的心血与奉献。社会正是这样依赖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而前行的,因而不能视老年人为“包袱”,让他们受遗弃、不敬、贫穷之辱。对他们受到的病魔之辱,也应千方百计尽可能帮助缓解。我们应发扬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让老年人生活得有尊严,不受屈辱。晋代李密为奉养年迈的祖母,请辞暂不应征出仕,他在《陈情表》中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种“喝水不忘掘井人”的伦理,是维护老人活得有尊严,使这一群体不受屈辱的思想保证。

应当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养老尊老的风气得到发扬,“寿则多辱”的情况日益有所改善,但问题还是不少。利用老人的弱势地位,随意伤害老人的自尊,即使在专为老人养老服务的一些养老院里,不时也传出一些老人身心受到折磨的事件,其中以“无权少钱,无儿少女”的孤老人为甚。时下,社会上一些需要有人照顾的老人想进养老院,但又不敢进,经济压力固然是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害怕失去尊严,害怕“寿则辱”。

自然,在强调社会尊老爱老的同时,老人也要自尊自重,不可“为老不尊”,更不可“倚老卖丑”,如此,老人虽不可避免会遭遇一些老年生命之苦,如病痛之类,但这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不会让人产生太多的屈辱感。人生各个年龄段都各有精彩和烦恼,老年人能更长时间享受生的乐趣,观赏晚晴的精彩,并非所有年龄段的人都能拥有的。因此,寿从本质上说是福,而非“辱”,说它是“辱”则是由于社会的异化所致。美好的社会要消除这一异化,让寿与“辱”相揖别,紧紧与“福”相拥抱。人的美好境界,诚如王熙凤祝贺贾母的:福寿双全。

                2023.5.13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21笔会文粹《我也浮过生命海》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谭然: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陈喜儒:镇静才有希望

史烨婷:女儿与母亲的连接……

徐建融:黄花莫悔菜肴凉

刁丽俊:瓦罕走廊冰天雪地……

张蛰:三年级的课堂

郁土:青团、石头饼及其他

胡晓明:天水文章照眼新

肖复兴:作文课

陆蓓容:常熟

陆正伟:在巴金故居温暖的时光里

李修生:忆刘盼遂老师

李皖:深海里长夜短歌

焦君怡:杜拉斯的A面、B面和N面

陈荣力:父亲的朋友
周华诚:沙海来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