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诗人 | 胡钦文

胡钦文 文汇笔会 2024-01-27

白河县城全景

如果你有机会到白河,到那秦楚相交的小城,你一定能见着他。我相信,你还能一眼瞧出他是位诗人。

他中等身材,因瘦骨嶙峋,显得个儿高。头发染作黄色,又蓬又卷,遮没了眼睛、前额,甚至能遮住上半张脸。或许,他喜欢透过这层头发来看世界,因为这样,世界会显得遥远。这是我的猜测,具体原因是什么,谁知道呢?最有特点的还是他的衣着。无论冬夏,无论春秋,他总穿着黑色的紧身裤;上衣似乎只有两件,一件黑底碎花衬衣,一件大红皮外套。如果你见着这样一个人,且先驻足。你可以细细观察。他如果不苟言笑、落落寡合;他如果独自伫立,仿若石雕;他如果走起路来又缓又慢、双手如汽车雨刷似的在身前摇摆,那么他便是我要说的这位诗人了。

我与这位诗人打过多次照面,然而一句话也没说过。

最早一次见他,是2012年9月份。那时,我们高一新生在县体育场军训。我们在塑胶跑道上走正步或齐步走时,常瞥见跑道内侧人造草坪的中心有一个人,亭亭地立着。他两手提包,垂于身前。他极瘦,衣服直像是挂在身上。偶起微风,他的头发、碎花衬衣便开始轻摇。他会习惯性地将手提袋换到左手,却并不侧拎,依旧将那袋子垂在身前,端端地站着;同时,他用右手顺着鬓角轻轻整理头发,动作妩媚。

有些不客气的同学背地里说他很“娘”,传一些不好听的话。我并不了解他,不敢发言;碍于朋友关系,我也从不敢打问,从不表现出一点对他的好奇。但我常常想,这个人为什么总站在那里呢?

军训间隙,偶尔,我们会去树下休息。不止一次,我看见他将自己的包打开,从里面掏出些印有文字的纸。不久,他的身边就会稀稀地站着几位同学。我很想知道那手提包里究竟装着些什么,很想看看那纸上印着什么,然而从没有去问过、看过。

上高三时,不知怎么,某次我很偶然地与同桌聊起这位奇人。同桌用如数家珍的口气说:“他是个诗人。那手提包里装的都是他的诗。”

“呀,那你看过吗?”

同桌笑了,“肯定看过嘛。怎么说呢?他写得……写得……”同桌似乎一时想不出一个恰当的词。她嗯了几声,说道:“他写得很有热情。就是,你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热情。”

听到同桌的话,我生出一点羡慕,甚至是一点嫉妒。我想,我怎么就没有亲自去看看呢?

高考后,将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一位表兄问:“你学啥子专业?”我说学汉语言文学。他开玩笑说:“你可莫学得跟那个诗人一样了。”

其实,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渐渐晓得在我们那里,“诗人”不是个好词。甚至,提起这词就让人害臊。然而我并没有回说什么,只是沉默。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最先感受到的是孤独。在这孤独中,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这问题把我吓了一跳。当然,我从白河来。这有什么疑问。

白河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部,大巴山东段。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市相连。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说法。科学、准确,但这说法不能让我满足。

我翻看清光绪十九年的《白河县志》,上书:“白河与楚接壤,而秦之边鄙也。山阜坡陀,纬以汉江。”这是历史的说法。这说法也不能使我满意。

细细反刍这些说法时,我发现它们只让我对故乡感到陌生。

于是,我开始翻看是否有关于白河的文学作品。自然,我读到了《再别汉水》,诗中写道:“巴山大峡谷/像一只空了几千年的剑鞘/用手轻拂/尽是黄尘。枯叶。云渣/剑却不知去向//当我因贫疾啼哭时/我的祖先白活了几千年/当我决定出走时/大巴山白挡了几千年的路/大巴山发黄的皮肤上几千年/白修了许多蛛网一样的路”。这几行诗砰地一声击中了我。我想,它们也可以击中任何别离过汉水的游子。

这首诗让我觉得自己找着了答案。我的确来自那个白河,它布满黄尘。那里贫困而萧索。重叠的大巴山也好,蛛网似的水泥路也好,都拦不下我,一纸录取通知书就能轻易地将我招往省城西安。

几乎在同时,我明白了:一片地域若想长久存在,一定要有文化,而文化正是由一群群文人和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如果没有杜甫的诗歌,成都的草堂只是一间漏雨的茅草房;如果没有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边城》,湘西也不过是片蛮芜之地。

可惜,这道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大学某个寒假,父亲骑车载我回老家冷水。路经汉江时,我说自己想看看汉江,请父亲将车停下。冬天里,汉江两岸草木凋零,一片萧索。站在江畔,看着江水东逝,我忽得想起那诗人的诗,将第一节背了出来,并长叹一声,感慨道:“好啊,好。”父亲不明白我怎么了,颇有些不快地说:“你这娃子。不得了。”我向他解释,并提说这位诗人怎么了不起。父亲只是抽烟,末了,将烟头往水里一丢,说:“我们这些人不懂诗。不知道他们说啥。他要是在我们面前叫唤,我们把他们当个啥?当个疯子!”

那以后,虽然我还偶尔在网上看到他的消息、读到他的诗,却不再跟家中任何人提说了。

我大学生涯最后一个寒假是在县城度过的,那是2018年。一天晚上,我照例出去散步。照例,在县体育场。我那时很为自己的前途操心,没仔细看周围的事物。走到第三圈时,才发现在运动场进门右侧不远,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依旧穿着黑色紧身裤;因为天冷,他上身穿的不是那件红色皮衣,而是大红色羽绒服。我望着他,不知因为天冷还是久站,他不时跺脚。

时隔六年,我已是成人,渐渐地失去了天真、好奇、单纯,渐渐地开始为生活的重担而忧虑。可我惊奇地发现他竟一点都没变,依旧是那份穿着,依旧那样落落寡合,依旧像风中的大理石雕塑。我想,他也一定依旧默默写着诗歌。

那时,我很想去和他打声招呼。犹犹豫豫,终究没去。现下想来,没去扰他也好,因为他是一位诗人。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21笔会文粹《我也浮过生命海》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

路明:春夜船

张弘:永不消失的老房子

吴其尧:《约翰生传》中关于中国的记载

孙小宁:银幕识珍颜

王琪森:内史第的沈树镛与赵之谦叙事

刘心武:钱粮胡同琐忆

徐秋石:博物的声音与声音的博物

陈占彪:傅雷藏书发现记

张珊:演绎法的爱情

停云:看完《刺客聂隐娘》,我拒绝……

冯渊:丁乡和他的二十只鸡蛋

唐吉慧:梁实秋的爱情曲

余斌:手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位诗人 | 胡钦文

胡钦文 文汇笔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