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鲁:市场自身发育是价格双轨制改革成功的基础

王小鲁 人文学会 2019-07-27


中国改革基金会研究员王小鲁

编者按:2019年6月12日下午,北大国发院第138次“朗润·格政”活动——《双轨制与渐进制改革暨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论文发表35周年研讨会》在北大朗润园举行。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出席研讨会并发言,本文根据王小鲁的发言整理。

在张维迎正式提出价格双轨制之前,价格双轨的形态其实已经存在。


就算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也一直有小范围的农副产品的自由市场。事实上,当时也存在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只不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范围非常有限。从1977-1978年开始,农村乡镇企业加速发展,这些企业当时基本上都不在国家计划之内,而且其发展突破了农副产品加工和农机具修造的限定范围(这是当时国家所限定的),出现了市场导向的发展。当然,价格也是随行就市的。这就是市场价格萌芽的形态。


1978年,四川省在时任省委书记的带领下进行了国有企业的扩权试点,对6家试点企业超产的部分允许自销,价格允许浮动,实际上打开了国有企业进入市场价格调节的阀门。这6家试点企业后来扩大到180多家企业,再后来国家接受了这个试验,推广到全国6000家国有企业,再之后是全部的国有企业都实行这个制度。这也就出现了初步的市场价格调节。


但也并不是说有了这些实践,就自然会有价格双轨制改革的构想。张维迎这个构想是怎么提出来的呢?


张维迎1984年6月在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的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他的论文,这篇文章明确提出价格改革的办法:要实行“双轨制”价格——旧价格用旧办法,新价格用新办法。后来又讲到价格体制改革是一个连续的逼近过程。这段话非常明确地阐述了双轨制价格改革的基本思想,就是一个从过去的计划价格体系向市场价格体系逐渐过渡、逐步逼近的过程。这是张维迎在文章里明确提出来的。但很抱歉的是,我对这个细节没有记清,在后来出版的书中回顾价格双轨制改革时,用了一个简单但错误的概念,即双轨制价格改革是由“莫干山会议上提出的”。后来又认真读了张维迎的文章,确实写作和发表都在莫干山会议之前,这确实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系统地提出双轨制价格改革设想的文章。


在1984年9月的莫干山会议上,形成了调派、放派和调放结合派,三派三种意见。张维迎强调过,调放结合并不等于双轨制,我基本上同意。但我想补充一点,调放结合里也含有接近双轨制的成份,因为它表达的是计划价格暂时不动的那一轨可以由政府来调节,另一部分价格是要逐步放开的。张维迎的原文里也提到,“对原牌价与市场议价相差过大的产品可以实行分阶段放,或先调后放。”所以,调放结合的思路与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大体接近。但张维迎又强调一点,调放结合的目标必须是放,才能称为真正的接近。否则一直调放结合下去,完全又不是张维迎所讲的价格双轨制。


莫干山会议在中国改革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推进确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1985年下半年体改所对全国429家企业进行调查,发现97%的企业已经有计划外自销的部分,产品自销率平均达到50%。当然这个比例是一个简单的算术平均,因为当时小企业的自销率比较高,大企业的自销率比较低,所以这个50%是按企业数来算的,没有考虑权重问题,存在偏差,实际进展没那么快。


但1990年国有企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降到55%,其中还有部分是自销的,另外45%基本上都是市场调节的,因此可以判断,经过80年代的改革以后,市场价格调节的比重已经过半。到2000年,市场价格比重已经占到90%,基本上实现了并轨,也就是计划轨基本上并入了市场轨。


双轨制价格改革应该说有利有弊。利在于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平稳地过渡到市场价格体系,避免了大的震荡。从前苏联的休克疗法可以看到,这种大的震荡对经济的伤害非常大。弊在于出现了权力寻租和腐败,因为计划价格的产品拿到市场上转手一卖,就能轻易获得高利。不过,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放弃了行政监管,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不能怪到价格双轨制改革头上,不是价格双轨制改革的错。


价格双轨制改革的思路后来还用到产权、外贸体制、金融体制等一系列体制的改革中,这些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通过渐进的方式推动中国改革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让中国保持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同时避免了大的震荡。


最后,谈价格双轨制改革,我们无法回避一个根本问题,即渐进式改革和整体改革的对比。渐进式改革与整体改革是当时两种不同的思路,争论一度很激烈,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鲜活的实践。改革时,不同领域的改革互相之间确实有牵制和协调问题,弄不好就会导致失衡。总体改革的思路有其合理性,但当时出现的某些改革思路过多依赖政府顶层设计,更像是政府一手操作出来一个市场,如同工程设计一般,但最终基本上都掉进了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创造市场经济的陷阱。实际上,在这一点我和张维迎的看法不谋而合,国民经济不是一个机械,也不是一个建筑工程,而是有着极其复杂的生命体特征,因此更多的是需要经济自身的发育、演变、进化,以双轨制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路径更符合经济自身发育、进化的要求。


当然,渐进式改革也不完美,也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缺憾是政治体制改革容易长期停顿和滞后,如果政治体制改革迟迟不能推进,最终也会和越来越深入的经济改革产生脱节,甚至尖锐的冲突。所以中国的改革还在路上。


往期相关文章:

【首次发表】张维迎双轨制价格改革论文扫描件

毛寿龙:价格双轨制的优势与下一步改革

刘佑成:张维迎双轨制思想对中国经济改革的贡献

韦森:让市场理念变成国人的共识和常识

张曙光:双轨制是改革过程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张维迎是最早提出双轨制理论的人

卢锋:三重含义双轨制——读维迎教授1984年双轨制价格改革论文有感

朱海就:双轨制改革的经验是“制度生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