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兆国 , 韩旭 |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资源与时代意义

戴兆国 , 韩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22


本期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年第4期目录

对话大师 | 王元化与后五四反思(笔谈)——主持人语

胡晓明 | 王元化先生留下的思想课题

周兴陆 | “纯文学”观的意义与局限

刘锋杰 | 从“以新汰旧”到“新旧融合”——关于中国现代文论史研究的三点看法

李庆 | 谈王元化先生《对于“五四”的再认识答客问》手稿

吴承学 |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百年之路

特稿 | 王德威:危机时刻的文学批评——以钱锺书、奥尔巴赫、巴赫金为对照的阐释

孙亮 | 重审《资本论》语境中“价值形式”的辩证方法论

周嘉昕 | “物化”问题再研究——从《资本论》“商品”章的文本出发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资源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自由人联合体、消除社会对抗以及打造公共精神产品的思想,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实践路径和文明视野与这些思想一脉相通,有着内在的关联。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自由人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戴兆国,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教授;韩旭,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载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年第4期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全球治理及人类未来发展道路的最新探索。这一全新的思想理念不仅充分汲取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资源,也为人类迈入全球化时代提供了足以借鉴的中国智慧。在人类探寻未来社会发展与治理的思想进程中,《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提供了对未来共同体建设的富有远见的指导意见。《宣言》通过系统批判资本主义,指明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揭露各种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思想的危害,阐明了共产主义的主旨。围绕如何通往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理想,《宣言》所阐发的自由人联合体、消除社会对抗以及打造公共精神产品的思想,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实践路径和文明视野与《宣言》的这些思想一脉相通,有着内在的理论关联。




早在一百七十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就曾指出:“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这就是说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推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其中也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变化。“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全部生产的集中意味着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社会的物质生活不再是限制人的领域,个人不再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四处奔波。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人的联合体应当不再纠缠于政治权力的安排,而在于为所有人提供自由发展的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宣言》所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即不以追求政治权力的联合为最高目的,而是以寻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自由和发展是未来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容,二者互为前提,没有自由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全面的发展也难以谈得上真正的自由。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面对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中国传统语境中,“命”强调的是某种确定性的趋势,“运”则是带有偶然性的趋势。命运揭示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统一的总体趋势。将人类命运与共同体发展结合起来,不仅看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也注意到了世界上所有民族发展的共同前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带有对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期待。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任何人都不是旁观者,每个民族都“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只要我们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让人民更幸福”。世界美好,人民幸福,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好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发展趋势的必然性的认识,与《宣言》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所推动的共产主义运动,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这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共同利益是一致的,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面对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互竞争,建立人类共生共存共荣的和谐世界,最终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为根本的价值指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共同利益容聚巨大的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那种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在世界市场普遍形成的时代,加上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一个利益共存共依的整体。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正是牢牢把握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现行条件下,旧秩序、旧格局尚未消失,新的矛盾和冲突又不断出现。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与新自由主义、新干涉主义等相互碰撞和冲击,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动荡不安,整个世界仍不安宁。化解这些问题唯一的通道,就是要增强利益共同体意识,让那些唯我独尊、狂妄自大者看到零和博弈的弊端,真切感受到共同体所带来的福祉,进而共同投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来。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使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但同时它也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各种分散的状态逐渐被消灭,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开始形成。《宣言》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决定了全球共同治理的世界性。面对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等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要以合作共赢作为全球治理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提出,各国要同舟共济,不能以邻为壑,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就是说,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是人类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都应相互包容、相互谅解,要剔除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等传统的国际关系状况,否则整个世界又将陷入“一损俱损”的漩涡难以自拔。


“联合”一词在《宣言》中出现了15次。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联合”对处在上升阶段的各国无产阶级来说,意义极其重要。与此同时,“联合”对资本主义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资本主义国家最初发起的“联合”运动,本质上是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为其商品寻找销售市场、为资本寻找投资的对象。其结果往往是许多落后的民族和国家在资本的高歌猛进中,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习近平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把利益争执束之高阁,寻求最佳利益结合点,让世界各国感受到这种合作所带来的种种利益和好处,从而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世界各国需要相互沟通、相互谅解,需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共同“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这一鲜明的表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理论自觉,也是对《宣言》所赋予的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宣言》曾经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可见,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之问做出的最好回答,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战略,为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锚定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自由人联合体最终的价值追求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从世界历史的现实出发,将人类利益共存、合作共赢作为全球治理的价值追求。在这个意义上,人的自由联合是发展共向的联合,是利益共存的联合,也是命运共生的联合。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价值追求的贯通。




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是要消除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对抗和冲突。“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宣言》坚持将消灭剥削和消除对立作为通往理想社会的实践路径,指明了共产主义发展的方向。消除阶级分化与对立,减少乃至最终消灭私有制,确立人类共同理想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基本途径,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必须遵循的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承了《宣言》提倡消除社会对抗的思路,崇尚和平、发展、公正、正义、民主、自由,并将其视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从观念层面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种理念。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指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就意味着人类已经从整体上确立了对命运共同体的观念自觉。观念的自觉还要转换成实践的行动。千百年来形成的等级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族群生存状态的差异,造成了普及平等观念的重重困境。如何从根基处消除等级和阶层差异带来的不平等的思想观念,是通往共产主义社会,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解决的难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产主义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完备的表现。恩格斯在《宣言》多个版本的序言中均提到,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让整个社会摆脱一切剥削和压迫,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摆脱被奴役的历史。达到这一理想社会的基本方式就是消灭私有制,而“消灭私有制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1847年底,在撰写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时,恩格斯就以问与答的形式强调,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废除私有制,那么,“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恩格斯明确地说:“不,不能,……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作为既定的生产方式,总有它存在和延续的缘由。私有制以及支配这一制度的私有观念,还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占据着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但是从文明肇始处,人类就从未放弃憧憬乃至于追求一种没有等级、没有私有的社会。从公私分明,到公而忘私,最后到大公无私,人类在公私观念的循环和发展轨迹中,注定会走向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历史和实践表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制度性保证。


《宣言》提出消除私有制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必须把资本变为公共的财产,二是让劳动成为提高工人生活的手段。


“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当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资本的逐利性、剥削性的一面就会消失。应当说,这是《宣言》为消除资本的异化,从根本上摆脱私有制的弊端而提出的解决方案。人类目前离实现共产主义还有很长的道路。在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阴云不散,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对此,习近平指出,人类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促进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本世纪初以来,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11亿人口脱贫,19亿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35亿人用上互联网等,2030年实现零贫困。这些追求共同繁荣的举措,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极力倡导的。可以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使人类从单纯的“物的依赖状态”摆脱出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贡献于人类发展大计的底线方案,也有利于消除资本逻辑泛滥带来的危害。


让资本发挥其社会作用,还需要防止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资产阶级社会,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只要社会上还存在剥削和压迫,劳动就不可能是自由的,人类共同享有劳动成果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只有劳动成为丰富和提高人的生活的手段,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把劳动看作一种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当这种物质变换的活动能够为人们自由支配时,人们只需要消耗最小的力量,就可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里的劳动已经成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反映了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存在之本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劳动还难以达到自由自觉。因劳动异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构成了威胁。习近平指出,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就要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要做到普惠、平衡,就必须让所有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劳动,用自身的本质力量来展示自身的存在,而不再寄希望于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占有他人的劳动。这是克服异化劳动的最为根本的方法,也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异化的根本途径。同时,还要树立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破解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最为有效的方式。


消除各种形式的社会对抗,公有制最后取代私有制,让资本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让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切都是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最为基本的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和平发展、普惠共赢理念,消除贫困的方案,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宣言》所指出的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路径最为切实的遵循。




《宣言》指出,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世界性的。“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在世界市场支配下,封建的生产方式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随着物质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能够自由的互通有无,精神产品之间的分享也逐渐摆脱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被越来越开放的世界交往所改变。《宣言》把各民族的精神产品看作公共财产,实际上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宽阔的文明视野。这一文明视野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须坚持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正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所生发的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结合。“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坚定支持者,也是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到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视野必须是开放的,不能以单一文明为中心,更不能以某种所谓的先进文明为独尊。这种文明视野应该让多元文明和谐共存共生共荣共进。数千年来,人类在世界各处发展出的各民族的文明,均有其精华和可取之处,让不同文明充分碰撞和交流,就能够导向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三国志·魏志》)在日内瓦的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人类创造的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的整体交往已经变得比单纯的物质交往更为重要,其中文化之间的交往尤其值得关注。


文明具有差异性,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文明。从文明差异共存的视野出发,不同文化的交融与互鉴,形成世界文化百花园,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食粮。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只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能让文化的差异少些歧视多些谅解,才能让文化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


从目前的文化融合进程看,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通、达致和谐是其主流。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大好时机,发展民族文化,倡导世界文化融合,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开放的文明视野。在新的文明视野中,以公有取代私有,以平等取代等级,在文化根基处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最为核心的和谐观念支撑。《宣言》也清醒地告诫我们,人们的观念,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是无需深思就能够了解的真理。资产阶级的自由、教育和法等观念是资产阶级意志的反映,“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当旧有的物质生活条件依然存在,与之相适应的旧的私有的、等级的观念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因此,人们只有充分发展自己的文化,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有了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在一个新的文明坐标中,建立起公有的、平等的和谐社会关系。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来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互联网时代为各种公共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精神产品提供了新的平台。“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网络空间中,各国人民可以加深情感交流、心灵沟通,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在共产主义社会,对精神产品的占有和生产也不能通过剥夺的方式实现。《宣言》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因为消灭了私有制,教育也就摆脱了统治阶级的影响,家庭也是如此。“工人没有祖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行动,就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也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各个文明国家的联合,为公共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和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文明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也是基于各个文明国家相互联合的文明场景,提出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守望相助。“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这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的过程中,要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习近平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文明的多元存在,文明的互鉴共存,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相通、互鉴、共荣,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是对《宣言》倡导的共产主义文明视野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得到世界各民族认可的现实写照和未来期许。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汲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优秀的思想资源,其理论的现实关照也显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自觉,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承的价值追求,是对人类自古以来期盼未来社会的共同理想的当代表达。发展共向、利益共存和命运共生,为当前的全球治理提供了价值观的根本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共赢,消除全球范围内的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摒除了传统社会发展的对抗性思维模式,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困境指明了方向,也为破除文明冲突论,树立文明共生论,促进世界各国和衷共济、协同共进奠定了新的思想基础。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02;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微信矩阵

华东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

自然科学版

华东师大学报

教育科学版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