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春雨事件:学界在互撕,我们在出钱?丨沸腾
以科学研究自身的范畴来看问题,韩春雨的回答有些就低不就高,就轻不就重。通俗地说,就是以低标准而非高标准来衡量和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比低”,甚至有点“比烂”。
文/ 张田勘
10月8日,记者在河北科技大学采访身处“论文造假”、“多人重复实验失败”争议旋涡的韩春雨,后者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自己有病吗?”
就在韩春雨作表示不屑自证清白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等全国各研究单位的13位中国生物学家实名发声,一致希望韩春雨能公开所有原始数据,韩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学及其他相关单位(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学术调查。
一个最大原因是,这些研究人员数次重复和验证无一例外都未重复出韩春雨的研究结果。
韩春雨“自证清白”式打法是就低不就高
“自证清白”引用的法律术语,也就是把科研结果的验证类比为法庭审判或司法定罪。其实这个类比或类推并不妥当,即便要类推,更沾边的应当是谁主张谁举证。
也就是说,韩春雨的研究结果——NgAgo(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格氏嗜盐碱杆菌的核酸内切酶)编辑基因有效是其本人主张的,但后来有很多人没有重复出这一结果,因而发生了业内人士促使其或更多的第三方来验证这一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看,应当是韩春雨要再次举证以证明自己的主张。
不过,以科学研究自身的范畴来看问题,韩春雨的回答有些就低不就高,就轻不就重。通俗地说,就是以低标准而非高标准来衡量和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比低”,甚至有点“比烂”。这个情景有点像美国大选中的特朗普与希拉里之争When they go low,we go high的相反,When they go high,we go low。
韩春雨声称,那些没有重复出其研究结果的人是匿名的,但实名公布自己重复不出韩的结果的研究人员早就有了,如丹麦奥胡斯大学的博士后蔡宇伽就是实名公布重复不出韩春雨的结果。蔡在韩的研究发表后按其公布的方法进行了重复实验,但没有获得相同的结果,后来蔡又根据韩8月8日更新的实验操作细节再次试验,仍然失败了。
2016年8月17日,日本东京都医学科学研究所的项目负责人(PI)Yuichiro Miyaoka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盖坦·布尔焦也都在个人推特上实名公布了自己的实验结论——无法重复韩的结果,当时国内外都有研究人员实名公开自己不能重复韩的研究结果。
韩春雨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的论文说,“NgAgo-gDNA和Cas9-sgRNA在切割哺乳动物基因组DYRK1A位点的效率上是可以媲美的,NgAgo是31.97%,Cas9是32.2%。
但《自然》杂志亚太通讯员David Cyranoski于2016年8月发表的报道显示:有三位匿名的中国科研人员,能低效率地重复出韩春雨的研究结果,但也与韩春雨的表述“NgAgo-gDNA 和Cas9-sgRNA”“可以媲美”并不一致,这一方面反映出韩坚持三位研究人员能重复其结果是在“比下”“比低”,另一方面说明韩当初发表论文时对自己的结果拔高,从而部分失真。
终结撕扯,须启动权威学术调查
在科学界还有很多就低不就高的事件,表现之一是,尽量把研究结果像编故事一样描述得更为完美。美国安进公司全球癌症项目主管C·格伦·贝格利(C. Glenn Begley)对世界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53篇“里程碑式”的研究论文进行重复性研究后发现,有47项结果无法重复,不能重复率达到88.68%。
当贝格利向一些已发表论文的研究人员求证时,后者最常见的反应是说:“你们没做对。”这个说法与当初韩春雨的说法一样。然而,贝格利的深入调查发现,一些研究人员只是选择性地发表一些有利于他们的研究结果。贝格利曾与一名发表某项癌症研究结果的研究人员当面探讨,他坦诚地告诉这名研究人员,他对其团队发表的结果逐句研读,并按其方式和条件重复做了50次实验,但是,没有得出一次相同的或相似的结果。
这位研究人员不得不坦承,他们的原始实验做了6次,只有其中一次得出了他们想要的结果,但他们还是将其写进论文中。因为这会是一个“完美的故事”。
不过,在科研中“比高”不“比低”的也大有人在,例如刚刚获得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的大隅良典,其发表的关于酵母细胞的自噬现象都是可重复的,也经得起全球各个国家的研究人员的检验。这样的结果也是一种比较,只有高标准的研究结果才能获得认可,以低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研究,并且拔高和“讲故事”,想获诺奖门都没有。
这也是为何严谨、认真和高标准要求自己的日本人能频频获诺奖的根本原因。
此外,从韩春雨的实验结果引发争论始,学界一方面在撕,一方面也在烧钱。据媒体报道,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吴强说,重复试验需要经费,如果韩春雨可以早点解开同行的谜团,也可以少浪费国家宝贵的科研经费。那么多团队重复试验,最终烧掉的,还是纳税人的钱。
换句话说,学界在撕扯,而我们在出钱看他们撕,有价值吗?有意思吗?
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好。目前来看,启动学术调查,来一个权威的、官方的定音,虽显无奈,但却有利于解决问题,尽快结束这场烧钱的学术之争。
往期回顾: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谢绝公号转载。
校对:陆爱英
我们给
有价值的留言
理直气壮发稿费
欢迎别出心裁
拒绝一本正经
特别提示:录用留言会刊发在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栏目,沸腾也会每日更新发布。如被选用,请在后台回复你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