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魏江雷:体育赛事IP建设和商业价值积累
本文共计1190字 | 阅读约需3分钟
可能在座的各位都有所耳闻:体育赛事很厉害,做体育赛事很赚钱。但是,大家知道这些赚钱的赛事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积累吗?奥运会、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美国国家冰球联盟等知名赛事,都拥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在中国,历史最长的赛事是中超,29年。很明显,中国的赛事比起国际赛事来讲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是比较幸运的是,中国过去几年经济迅速发展,让我们有机会,也有更多的钱能够投入到体育赛事的建设上来。
新浪高级副总裁 魏江雷
一个赛事的价值应该从何而来呢?坦白来讲,就是用户和广告主堆出来的。中超在今年年初发布了一个数据,在上个赛季,中超所有的比赛全网播放量达到4.7个亿,4.7亿多吗?NBA在全网的视频播放量是400亿。CBA的播放量是30亿,比中超稍微好一点,可能跟播放策略和篮球基础有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体育赛事一份相对来说比较好的数据,也没办法跟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大赛事相比,为什么呢?我们的时间太短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赛事IP是体育产业的核心资产,可以分为两类:职业竞技和表演类赛事、群体和业余参与类赛事。那么一个头部赛事IP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挖掘呢?主要有体彩、赞助广告、视频权益、媒体平台、运动员经纪、赛事服务、场馆票务、体育用品鞋服等。
但是如何打造一个赛事的IP呢?这是非常困难的。对于每个个人来讲,赛事需要考虑观众喜欢看什么,对每一个品牌来讲,赛事需要考虑能给品牌主带来什么样的平台承载品牌的内容,打造什么样的平台才达到品效合一的目的,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因此,做赛事IP,很难。
2014年10月9日,国务院发了46号文,这个文件开始了中国体育产业的变革。在这之前,体育在中国划归在事业单位,也就不需要产业化动作。这个文件提到,希望体育产业(包括鞋服制造业)在十年内做到占GDP的5%。但是从当时到今年,体育产业现在大概能占0.8%。还有六年时间,但我们离5%的目标还很遥远。2014年国务院的文件相当于改革开放,我们不再需要拿批文就可以做赛事了,但是大部分人没这个反应。
做体育赛事有两个选择,一是买IP,二是制造IP。我们做比赛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体育。当你从不关注到关注、从关注到关心、到参与、到最后热爱一个项目,就能够让体育以体育的方式帮助我们成长。
同样是赛事,体育赛事和娱乐赛事目前的量级就很不对称,因为做体育的人没有用娱乐的方式看待体育IP的打造。当我们把一个体育赛事当做娱乐节目来打造的时候,才会有更多价值。赛事IP的成功要素,我总结为办赛理念思维“三化三道”:专业化、职业化投入运营赛事——球员上升通道、互联网产品化思维设计赛事——球队职业化通道、娱乐化社交化推广赛事——联赛投资增值通道。
体育产业的核心是赛事,没有赛事、没有自己的IP,是没有机会做的更好的。新浪体育的愿景特别简单:中国年轻人吃鸡、打荣耀是没有希望的,不运动,国家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们希望让每个人都参与体育。
本文整理自魏江雷先生
在第十二届虎啸国际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MORE | 更多精彩
购买方式:长按二维码或者点击文章结尾的“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