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三年级,我是怎样带孩子系统读历史的?
给孩子讲历史
先从讲历史故事开始 ...
本文由小花生网友@jenny311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我们家的历史教学,从前年开始,经历过几个阶段。
1、听妈妈讲历史故事。
2、听名家讲历史故事。
3、围绕博物馆的主题式学习
4、系统听历史故事,对照时间轴,历史脉络梳理。
这件事情的缘起,是和我的好友的讨论,她是资深的语文教师,我们都觉得,历史很重要,孩子的历史怎么教?
好友说,单个的历史故事当然重要,但是一定要先有历史脉络。我们争论半天,历史到底有没有脉络?什么是历史的脉络?朝代的演变,这就是历史的脉络吗?还是这背后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和可能性?
那时候姐姐三年级,弟弟一年级,还不能独立阅读整本书,所以要给孩子讲历史,先从讲历史故事开始。
第一阶段:
听妈妈讲历史故事
从两个孩子幼儿园开始,我一直给娃编故事,积累了几大系列,小黑和小花,小冰冰和小细胞,小黄兔,小啰啰兵,花木兰…….游历,读书,节令,风物,民俗,历史都融在里面。
唐朝胡人的故事
故事是我和孩子共有的珍宝。有一天看到三彩骆驼载乐俑的图片,我对唐朝的胡人一直感兴趣,就从这里开始。
三彩骆驼载乐俑
小翠她们在京城酒肆认识了一名胡姬,叫爱弥儿,年轻美貌,能歌善舞,还认识很多达官贵人。
爱弥儿的家人,爸爸是丝绸之路做生意的,后来留在长安了,这时候,可以讲讲葡萄酒的历史、胡人服饰,还有小翠和爱弥儿学胡旋舞的故事。
爱弥儿有很多亲戚也定居在长安,都在西市开铺子,爱弥儿带他们去逛街。
又和爱弥儿进宫,和宫女们踢蹴鞠,斗鸡,马球……
再然后呢,长安城又是一个重点,里坊、上朝、晨钟暮鼓、大明宫……最后,是姐姐最感兴趣的部分,唐代女子装束,石榴裙、斜飞妆、各种发髻等等。
唐·《簪花仕女图》局部
那段日子非常紧凑,我每天趁娃不在的时候备课,看大量资料,唐朝纪录片看了好几个,《大明宫》,《唐诗之路》,NHK的《丝绸之路》。
网上资料毕竟有限,于是又买书,《长安之春》,《撒可马尔罕的金桃》,《盛唐气象》,网上还有一本穿越到唐朝的书,也细细看了。
接娃之前,先复习一遍,怕记不得,回来路上开讲,延续到晚饭,两个娃要是还没听够,补充看我白天搜集的资料,长安的里坊图啊,民居啊什么的。
很累,但也蛮有意思的。好故事的要素,是细节和现场感。比如朱雀大街宽150米,大概从我们这里到光明超市那么宽。太宽了,老百姓在街两边都种上菜了;最后一遍暮鼓敲过,如果还没回到坊里,就只能躲在路边的排水沟,避过巡夜的官兵……
时间和资料量不够,细节不够,所以有些地方,我讲着讲着就卡壳了,比如爱弥儿带他们去逛街,西市铺子上成列的货物,说了几样就说不出来了。
同时我也深深的感受到,讲一个好故事,和说一段好历史,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茶,一片叶子的故事》,整个纪录片我看了两遍,吃透了,只挑了两个情节出来,一个是红茶的来历,一个是虫茶,加上我的渲染部分,讲给孩子们听,非常出彩。如果用故事来承载历史,短期的准备是不够的。
《茶,一片叶子的故事》截图
花木兰的故事
女儿看蔡皋的《木兰从军》,不满足,缠着让妈妈编续集。木兰有个最好的朋友,叫孙武,当了将军,皇帝让他把木兰请回来做校书郎,于是木兰一家都搬到京城了,就和孙武住隔壁院子,皇帝邀请木兰进宫练女兵,然后又要和匈奴开仗……
这段两个娃特别喜欢,于是我又满网找资料,古代战阵,兵法,戚继光的练兵实录,中国古代军戎服饰,汉代匈奴作战史,纪录片,后来找到于振海老师讲汉代历史,很生动,和纪录片相比对我帮助更大,因为我就是要讲给孩子听的。
还是细节很重要,比如那边的长城,不需要多高,只要匈奴人的羊群翻不过来即可,因为匈奴人打仗的时候,都带着大群大群的羊。
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说西起祁连山,河西走廊,东至燕山山脉,这是一条分界线。汉军强,那么战线就在这条线以北,如果汉军弱,战线就收回到这条线以南,不然匈奴很容易通过贺兰山缺口,燕山直抵中原。
当时我觉得豁然开朗,打印地图,给孩子讲霍去病的两次河西之战时,一边讲故事,一边带着孩子们在地图上标路线,儿子听得特别入迷。
第二阶段:
听名家讲历史故事
除了妈妈编的故事之外,我们也经常一起听名家、大家讲解的历史故事。
听历史故事 - 吸入
去年五一春假我们去徽州,有大段的时间在车上。下载了谢涛的《听世界》给女儿听,楚汉相争这段历史非常精彩,谢涛又讲得很幽默。全家人一起听,一边听,我们一边跟孩子们聊,为什么刘邦能赢得天下?为什么项羽得不了天下?这是一段蛮集中的吸入。
回来之后,觉得女儿看世界的眼光有点不一样了,有一天她和我说,“妈妈我不喜欢***,我觉得他是个纵横家。”我们就讨论,什么样的人可以做纵横家,纵横家和君子又有什么不同?
继续补充历史故事,比如马,骑兵,汉高祖初建国,想找4匹毛色相同的马都找不到。汉武帝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你到别人家去参加婚礼,如果,骑一匹母马,都不好意思出门。汗血宝马的来历…
我那段时间一直在听蒋勋的《中国美术史》,周末做饼干的时候,就给女儿放了汉代的几章,汉代的铜镜,生死观,庶民艺术,边疆艺术,在有历史故事打底的情况下,女儿就比较能理解,为什么汉朝人做出的东西是那个样子。
最后是文学的进入,妈妈在黑板上写《大风歌》、《垓下歌》,两首诗的情境完全不同,孩子们很快就能进入,因为他们和主人公已经相熟了。有一天晚上,我们三个人在书房一起大声吟《大风歌》,意气风发,血脉嚣张,孩子们为之咏,为之舞,儿子特别的高兴。
女儿的楚汉相争已经开始听第二遍了,非常进入,要妈妈给买史记,谢涛的故事里面蛮多引用《史记》原文的部分。惠平送的一套《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放在书架上很久了,她自己找出来看,顺带把那套熊亮的中国小名著也找出来了。
两个孩子早上翻书,找青龙望月刀的样子,乐得不行。我自己把《图说中国历史那套》买齐了,又买了一套《史记》。
和妈妈讨论 - 呼出
去年暑假的内蒙古之行,有很多时间在车上,女儿和我聊的重点,就是楚汉相争。天啊,没想到她有那么多可以说的,刘邦,韩信,陈平……滔滔不绝,眼睛闪闪发亮。我也才知道,几个经常在一起玩的小姑娘,都有角色,女儿自己是张良,C是刘邦;coco是项羽;小鱼儿是吕后兼萧何;YY是樊哙;韩信,项梁,范增,都有人。女儿先做人物介绍,然后大家各自选择。”Coco做项羽不行,她太心软了…..”
没想到姑娘吸入这么深,我理解,她需要呼出。这次出门没带《史记》,往往是我们聊着聊着,那么进入,那么深,妈妈觉得,一定要引出原典来,看司马迁老人家是怎么说的,手机百度《刘邦本纪》,《项羽本纪》,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一起诵读,有最深的满足。
我带了《图说中国》汉代历史部分,孩子们做功课的时候我自己翻看,觉得有意思的我读出来,女儿有时候会过来和我一起看,大部分的汉代历史事件,她比我清楚。
博物馆之行 - 亲历
回到北京之后,我们去新华书店,女儿自己选的一本书,居然是漫画版的《东周列国志》,唉哟,简直要刮目相看。昌平图书馆,她借了好几个版本的历史漫画,最后锁定一套她最喜欢的,《重现中国历史》,图文漫画版。
孩子们又发明了一个三国大战的游戏,各自划分城池,准备装备,做免战牌,又延伸到三十六计。
后来我们去了历史博物馆,把汉代文物细细看了,所谓大汉气象,算是一个收束。
汉代器物,日常生活的种种,陶船啊,猪圈啊,城堡,拿着弩的卫兵,小鸭子,小猪,具体而微,孩子们觉得很亲切。汉代著名的画像砖,耕种,蚕桑,打鱼,狩猎,铭看得很仔细,要过手机,她自己一张一张照。
女儿说的汉代女子的发型,好在手头有书,弄明白了,原来这叫个垂云髻。昨天开学玫瑰典礼,女儿找了一件中式裙子穿,对着镜子半天,也想给自己弄个齐云髻,她的头发不够长,下面卷不起来,只能做罢。
第三阶段:
围绕博物馆的主题式学习
今年上学期,有大英博物馆的一百件文物展,我们做了一个为期2个月的主题式学习,包括预热,两次预热读书会,观展,收尾的读书会。
1、第一次读书会预热
我们按照“宇宙简史 - 地球简史 - 人类简史 - 石器时代 - 时间轴 - 地球墙书”这个顺序大概地理清了脉络。关于大英博物展,我们集中研究了早期的几件展品,砍砸器,矛尖,玉斧等等。
读书会里还有故事讲述的环节。每个孩子选了一件自己喜欢的展品,假装穿越到那个年代,还原当时的衣食住行。
2、第二次读书会预热
孩子们讲述第一次读书会时,自己准备好的关于展品的故事,辰选的矛尖,淇选的玉斧,女儿选的康侯簋,正好是不同的文明阶段。这个部分,孩子们练习了演讲技巧。不仅如此,还有现场提问、补充内容环节。
女儿选的康侯簋,分了三次完成。第一次搜索,第二次画衣食住行,第三次画康侯簋,很有趣。家里相关的书,《话说中国》,历代服饰,《蒋勋说中国美术史》,她自己还把《写给孩子的中国历史》翻出来,事实证明,这本书很有用。
周天子的服制,食物,食器,烹调方法,车,住所,青铜器的文饰,和过去的知识相关,“快弁如星……猗重较兮”,从康侯簋上面的铭文到“散氏盘”,“毛公鼎”。
那么多青铜器的名字,总算弄明白了几样酒具,觚是花瓶形状的,觥,是带盖子的,爵是大头喝酒还是小头?周朝有没有筷子?铭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所以第二期读书会又选了个银币,“妈妈我还想象写康侯簋那样写。”
3、观展
去历史博物馆路上,我给孩子抛出一个话题,“如果你可以穿越回15000年前,要待一个礼拜,可以选三样东西,你会带什么?为什么?”
孩子们叽叽喳喳讨论了好久,枪和子弹,带枕头的睡袋,盐,急救包,斧头,打火机,野外生存指南……
“如果你们每个人可以带三样东西回来,你们选什么?”、“如果是回到6000万年前,恐龙还存在的时代,你们会选哪一个恐龙作为座骑?”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我们是第一批进入博物馆的,直奔三楼大英博物馆展厅,这时候人还不多。石斧比我们想象中的大,茅尖比我们想象中的小了好多,且那么袖珍,孩子们纷纷惊叹。玉斧也比我们想象中大,完美无瑕。
4、第三次读书会收尾
《博物》杂志上有一期考古主题,读书会我们从《在案发现场挖化石》这篇开始,大声朗读,从辽宁的“热河生物群”到新疆的“早白垩世遗迹”。
几个人一起做了相关讨论,比如为什么化石一见空气会“灰飞烟灭”?答案很是让我们惊叹。然后又把这个系列的其他几篇文章快速地浏览了,《琥珀-最美物证》、《化石法医探案记》、《外貌篇》、《行为篇》、《死因篇》……
孩子们一起写穿越题材的作文。这次我们假装自己是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做了分工,两个男生去狩猎,抓鱼(后来我们搜索发现山顶洞人那时候是能吃到鱼的。)两个女生做饭,采集。我在旁边打开电脑,准备孩子提问,比如,狩猎的话能打到啥东西啊?斑鹿。那时候已经有骨针,山顶洞人会用骨头做项链了……..
斑鹿
这样的主题式学习,是非常好的世界史入门,这期间,和孩子们的讨论是最有价值的。这也是我们第一次用到墙书,从宇宙史,地球史到世界史。
地球史上25个重大事件,我们智人带来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是什么让人和其他动物不一样?
历史是不是真的?大洪水是不是真的?历史怎么来的?史官的职业操守,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别;从埃及的木乃伊到中国的宝贝。我们中国的宝贝是如何到国外去的?看到中国的宝贝在外面,你是什么感觉?什么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国宝的回购和捐赠,中国文字的传承。
从康侯簋引发的讨论,什么是天命?女儿说,妈妈我觉得很多事情不是上帝能决定的,比如你生病要死啊,出生啊。玉皇大帝也是,玉皇大帝代表上天吗?这个问题我三年级就有了。
四、系统地听历史故事,梳理历史脉络
最近这段时间,两个孩子系统地听历史故事,主要是小鲁讲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因为有莎莎和仔仔两个姐弟的对话,故事也是类似广播剧性质的,两个孩子都特别喜欢,有些故事会反复听。配合的是《吴姐姐讲历史故事》。
世界历史墙书我们贴起来,每次听完故事,就会带着孩子们在墙书上找一找,查理大帝大概是在什么年代?同时期其他地方又在发生什么事情?买了历史地图集,还有几本写给孩子的地图集。
世界历史墙书·局部
十一假期最后一天,和弟弟、豆丁骑行回来,两个小朋友玩大富翁,看他们玩得差不多了,带着他们看会儿书,顺手抓起这本《我们的历史 - 地图上的上下五年》
从女娲造人、三皇五帝开始,到夏商周…我读文字,儿子看图,讲了几页,我担心儿子觉得无聊,“要不要换一本?”没想到他说,“妈妈你继续讲。”
一会儿姐姐也过来一起听,把整本书读了一遍,大部分历史故事,他们都已经熟悉了,还是第一次这样串起来讲,穿插很多讨论,一个朝代的兴衰,为什么清代我们那么落后……讲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姐姐还翻出她的新华字典,对照着后面的历史年代表看。
我提醒她后面有思考题,女儿说,“妈妈我已经做过好几遍了。”有意思,看来可以和女儿做一些历史思考题,她需要新挑战了。
五、总结
关于怎么在家给孩子讲历史故事,我们也总结了几点经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从具体的历史故事,事件入手
阅读大量的,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历史故事,这是第一步。讲述历史故事,要贯穿情感和思维,找到和孩子的连接点,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的情境,做一些讨论。
2、在故事和事件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可以带孩子们梳理历史年代
这个我深有体会,历史故事积累到一定程度,孩子自然会生发对历史脉络的兴趣,不要着急,正如薛瑞平老师所说的“没有足够的珠子,成天捋那‘串珠子的线’是徒劳的。”
3、历史的时间轴 - 选一个适合的墙书
关于时间轴,希利尔旗帜鲜明的表示——很重要,要不断回顾。
无论如何,孩子们在学习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都应该不断地参考这架“时间楼梯”,或者任何别的时间表,直到他的大脑里有了过去时代的轮廓。
只有不断的参考时间楼梯或者时间表上的位置,孩子们才能够把日期形象化。
有必要让孩子们把时间楼梯牢牢记住,他们应该像背诵九九乘法表一样,经常记忆,直到能够详细说出每个日期相关联的事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们能够从古到今的世界历史作出一个大致的概括,并可以说出重要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在讲述过程中,不需要别人的提示或询问,也不会犹豫不犯错误。
家里备一个墙书蛮有帮助的,我们家买的是江西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墙书地球通史》,现在孩子们听了故事之后,我们都会到墙书上定位一下。
4、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也离不开这几点。
首先是价值观,孩子们一次一次的浸润在历史故事中,体会到当时的情境,当时的人的抉择,为什么如是思,如是行。以后他面临同样的生命情境,他也会如是思,如是行,所谓学史为了鉴今。
通过历史故事的讨论,培养孩子审辩的思维方式。在和孩子的讨论中,涌现几个大问题,“什么是天?什么是道?”,“为什么唐宋的时候中国那么发达,到了清朝之后却那么落后”,这些问题可以一直贯穿我们的历史学习。
器物,服饰,文学,这又到了审美的层面。
两个孩子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姐姐,非常期待学校开历史课。这也打消了另外一个顾虑,家里带过的东西,孩子们在学校,是不是就不感兴趣了?家里和学校教育,其实是可以互相激发,在家里和妈妈弟弟一起听历史故事之后,铭铭同样渴望在学校,和她的老师,同学们聊历史。
5、关于历史的“定论”
半年以前,女儿好几次提到“为什么我们清朝落后了?就是因为清朝人总想回到过去的时代。”
这个反应让我有点意外,9岁以后,姑娘经常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比如上帝和佛陀有什么不同?这个话题我们讨论过好几次。每次因为具体的事件或者故事引发,女儿在这个事情上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比如说,她觉得基督是生下来就是的,佛陀是修行得来的…..
每次她都有一些新的观点出来,用的语言也会不一样。而这个“清代人想回到过去的时代”,铭说得非常的迅速,看不出她自己的思考。后来我问她,她说,是和弟弟一起看纪录片《古兵器探秘》里面说的。
蛮有趣的,这就是所谓的定论吗?把定论带给孩子,她就take for granted,想当然了,她就停止思考了,所以,在资料的选择上,要注意是开放式,多元的。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作者推荐的历史阅读书单,与作者直接交流 ...
相关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
周一:英文原版书开团
周二:看世界,开视野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美好生活画报
周五:真实教育实践
周末:新知、观点 & 新书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