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江湖」回顾丨娄永琪:最好的教育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
2023年2月22日,「设计江湖」系列讲座第八季开讲,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教授如约而至。一如既往,娄永琪教授以轻松对话的方式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和交流。以下是根据现场对话梳理的简要概述性回顾。
01
Q:您认为应如何保持对设计的热情和热爱?
——热情是主观的选择。如果没有了动力,可以主动地去换换频道和场景。
娄:首先,热情与热爱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一种主观的选择。当你对一件事没有热情时,说明你还没有足够努力去发现其中的乐趣。“卷”就是一直在做事情,却不花时间去思考。这样你就很容易厌倦并失去动力。所以我们怎么来发现动力?你可以尝试主动地去切换频道和场景,让自己处于不同的频道下,可能会让你产生新的热情和发现。
不要因为离开原有轨道,不要因为放松而产生负罪感,如何学着去放松,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推动着去换换状态、换换场景。
现在疫情放开了,我建议大家可以通过学校、学院、老师等各种各样的渠道,和不同国家、不同学院、不同学校的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一起做些事情。到不同的地方、企业、城市去看看,走远一点可以出国,帮助自己切换一下场景和思维方式。有改变才有促动,如果没有比较,即使是处在最好的环境之中,也会遇到审美疲劳的问题。
同时,拥抱改变的心态很重要。一个心态开放的人,可以在任何环境中获得感悟和提升,最终成为具有一个大格局的人,如果心态没有准备好,即便走遍全世界,你很可能还只是一个狭隘、闭塞的人。
02
Q: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读博?
——问问自己,你是否会为在某个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贡献而感到激动!
娄:原来大家认为读博是“深造”,现在社会对PhD的认知逐渐回归理性。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需要知识生产和组织生产,需要创造新的知识和社群维系学科,并推进其繁衍。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博士,来追问一些学科的根本问题,比如哲学问题、理论问题、体系问题、话语问题、方法问题、教育问题等。但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大家都去读博士,基本上读完硕士课程,已经能让你获得基本的专业能力和跨情境运用知识的整合能力。博士阶段的学习是为那些有在学科领域取得突破的雄(野)心的人准备的。
如果决定去读一个博士,首先要做有意义的研究,有科学问题牵引,有科学的研究设计,有科学的探究过程,最后,用科学的方式把思考、发现和展望记录下来。海量阅读和写论文是基本的技术门槛,但读博士不是写论文-做研究,而是做研究-写论文。更重要的是研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这个门槛:你做的工作是不是对你研究的这个领域有创造性的贡献?
对照博士的标准,你可以进行一个基本判断:你是否愿意花五年时间去解决一个理论性的科学研究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就若有所思、睡不着觉?你是否会为在学科领域做出创造性贡献而感到激动,并将之作为最大的奖赏和回报?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就去尝试吧。如果是不确定,那就再等等或是放弃。我知道大家很难去承认自己不适合做某件事,但知道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也许和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一样重要,都是自知之明。
03
Q:您从个人角度如何评价“设计丰收”项目?有没有什么可以和我们分享的内容或经验?
——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把问题回答好,更需要的是提出问题。
娄:设计丰收是我2007年创立的项目。那时候上海在筹备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觉得当时中国处于一半人口在乡村、一半人口在城市的转折点,乡村和城市的互动,是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机会和方向,而设计和设计思维的运用,可以为这个方向提出,于是我当时就以崇明岛仙桥村为基地发起了这个没有甲方的“主动设计”研究项目,最近几年又在青浦的章堰村开展新一轮的实验。
我在去年首届WDCC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说,上海不仅要成为回答问题的优等生,上海更要能提出新问题,并让全世界来回答和解决!去年WDCC主题展,就是一个关于当今的设计是什么?将会往哪里去的问题。
回到设计丰收,它可能的价值和意义有三点。一是前瞻性地提出了设计可能以及可以为城乡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做什么的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设计学院都在响应国家号召做乡村振兴,但16年前,不管设计还是乡村,都是完全不同的境况。二是做了一系列的尝试,我在2013年出版的《Design Harvests, an Acupunctural Design Approach towards Sustainability》一书的前言里说,我们一直在尝试,一直在失败,失败后再尝试。就是在这样一个迭代过程里,中国的设计学科和设计在一点点地发展,更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三是作为一个话题,推动形成了一个设计社群。设计丰收曾经是2009年成立的“中国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最著名和最长寿的项目,十几年,从乡村到社区,为很多设计人的思考、交流和碰撞提供了一个线索和一起做事的平台。
04
Q:您回过头来怎么看疫情这三年?
——逆境相较于顺境会让人学到更多。
娄:过去的三年,固然是艰辛的。但我也经常讲苏东坡的故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个思维成熟、意志坚强的人,在逆境中学到的一定会比在顺境中学到的更多。三年大约就是人生的三十分之一,从时间上来讲是可以承受的。而这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传奇,全部都是从一个苦难开始的。这三年的经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大家能够在这疫情的三年中有所思考并找到自己的触动点,我觉得这三年就没有白白经历。同时,一定要在生活中千方百计地找快乐。无论外部环境是好是坏,一定不能让自己不高兴,不能让自己失去希望!在大学学习和养成这个能力,也许比任何实用的知识都宝贵。
05
Q:可以分享一下您对元宇宙的看法吗?
——元宇宙提出了一个顶层故事。
娄:我个人认为“元宇宙”这个老词新用得很强大,把现实与虚拟世界交织互动的社会、技术生活空间这么一个复杂概念讲得很明白。它用一个概念把不同的人、不同的技术和不同的场景整合在了一起。赫拉利讲“人是能够因为一个故事而团结在一起做事的人”,而“元宇宙”这个概念讲述了一个人人都能懂的关于未来场景的顶层故事。相对于我以前提的“Hybrid Community Building”这个词,“Metaverse元宇宙”就好懂得多,尽管两者讲的不完全一样。
至于元宇宙具体是什么,在这个概念下可以做什么,有哪些技术框架和应用前景,我认为现在不重要,所有人可以去填充和定义的,可能你们就有人能成为“元宇宙”的大神。需要反思的是,目前我们在创新领域,在概念和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的欠缺。一方面是提出顶层故事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性地运用技术对故事进行突破性的转化的能力。而在这两个方面,设计都可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希望未来在你们中间出现提出顶层故事能力以及突破性转化的人。
06
Q:您认为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什么是好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
娄:我觉得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管理是一样的,就是激发人的善意和潜能,我觉得这和谈哪个国家的教育没有关系。如果一个教育或者管理让你越来越坏,禁锢了你的潜能,那就是不好的教育,在这点上,教育、管理和设计很接近。此外,对于教育,我觉得还应该要鼓励多样性。我是多样性、多元论朴素的支持者,我认为多样就是好的。一个有选择的社会才是个好社会。我一直呼吁要保持每个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大家都不一样,这个世界才完整。如果你没有选择,只能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学设计,尽管设创可能是最好的设计学院之一,但我相信大家也不会满意,会想要打破这个牢笼。
07
Q:您对于综合的学习,交叉学科是怎么理解的。
——这个世界同时需要能够综合思考问题的与能够专精某些领域的人。
刚才有同学问环境设计的未来,我认为环境设计是研究人和周遭环境交互的关系和场景的学科,就特别需要对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想象、协同、整合等水平能力的培养。我举个例子:我们中国有个行业叫风水先生,你会发现风水先生什么都能看。房子、城、村、治病免灾,都看风水。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专业,他就是研究关系,找出各种解决策略。环境设计这个专业从某个角度来讲挺像风水先生的。我们未来的衣食住行都在被重新定义,我觉得未来可能越来越需要这样培养水平能力的专业。
08
Q:怎么定义一个问题是好的问题呢?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问题是愚蠢的!
娄: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问题是愚蠢的!我们经常讲做学问要从无疑处有疑。没人问的问题可能就是个好的起点。因此当你提出一个问题,你肯定要比所有人都更相信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不去不停地追问,对问题进行迭代,你就很难从问题中获得收益。不停地问问题,是一个获得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
09
Q:我对可持续设计的前景还是有点悲观的,因为我觉得如果真的去进行较大的改变的话很多人可能会因此失业,您怎么看呢?
——修地球的经济是未来最强劲的经济。
娄:地球最坏的结果可能就像《流浪地球》中呈现的那样,但是我认为太阳系崩溃离我们还实在太远。更为现实地看,人类是在以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式破坏地球,只要能找到与之相抗衡的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修复地球,可持续发展就可以实现。就是说必须要有一拨儿人用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式,快速地修复地球环境容量。这将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最强劲的经济。古往今来,这个世界有史以来最强劲的经济都是基础设施。只是每个时代对基础设施的定义不同,以前是石油、钢铁,那个时候最有钱的是石油大亨、钢铁大亨,后面金融、银行、基建、公路、桥变成了基础设施,到今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成了基础设施。没有这些设施,其他经济行为和生活都无法继续。把地球上的水搞干净、空气搞干净、臭氧层保护好、开发新的清洁能源、消除各种排放的危害、创造性地解决粮食问题、恢复生物多样性等会产生无数的未来就业岗位。这个场景就是可持续设计的广阔前景。
10
Q:设创学院下一个十年的愿景是“为人类的进步作出可见的贡献”,我想问,疫情和技术进步对我们的影响很大,尤其像最近爆火的ChatGPT,其实大家都有担忧的点,感觉越专业的人越容易被替代。当您在19年提出这个愿景的时候,当时您对这个进步的定义和当下有什么异同?
——进步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技术的进步反而会倒逼人类创造能力的发展。
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用乐观的态度,技术的进步反而会倒逼人类创造能力的发展。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的能力被机器替代多少次了?机器要是不比人强,那人怎么会发明它呢?被取代的工作很有可能就是不应该由人来做的,那些不应该由人做的工作被机器取代后,人就可以更加聚焦于机器不能干的、原创的工作。AIGC出来后,有人说创意行业是第一个被AI取代的,这实际上是个诡辩。但凡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创意,恰恰不是创意最核心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技术将大大释放人类的创造潜能。
11
Q:我在学院度过了四年,以我现在对设计的理解,我觉得设计是连接人与技术,但我觉得我们的课程设置让这个连接像一个空中楼阁,我们既没有很了解用户群体,也没有很深入技术,我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做了一个个storytelling,但都没有很落地。当进入社会,会发现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做storytelling。有一句话叫“艺术见自己,设计见众生”,我们的课程设置让我们讲故事,但不关注落地的人、技术和事情,感觉和设计的本意是背离的。
——那些看起来不太实际的学习体验恰恰是大学最奢侈和最可珍惜的。
至于大学教的和所谓的市场需求不一样,不一样是肯定的,因为如果一样的,大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批评、反思、协作、试错、开阔天空、异想天开,那些看起来不太实际的学习体验恰恰是大学最奢侈和最可珍惜的。我相信若干年后你开始职业生涯,你会越来越意识到这部分学习的价值所在。当然,如果能尽早意识到,你就会更少一些纠结。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从你所处的环境、阅历中吸取能量,把环境优势(特色)转化为个人能力优势(特色)。
场记|孟子聪 陈思伊
摄影|胡沁萱
排版|杨芊尔
关于「设计江湖」
「设计江湖」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自2016年3月起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该课程通过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是面向学院所有专业方向学生的通识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勾勒未来职业生涯的轮廓,使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时有相应的准备,并更主动且有目标地利用各种机会学习锻炼。
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开展职业规划类课程,是学院的一次全新尝试。「设计江湖」也因此被同学们贴上了「创新课堂」的标签。该系列讲座邀请的主讲人囊括了学界名师、业界著名设计师、企业高管、创新创业者等大咖级人物,让同学们在步入社会前就有机会与名家、名师、名企面对面;主讲人分享的话题看似天马行空,实则围绕职场接地气;讲座现场的随时互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氛围中了解如何规划未来职业生涯、了解相关专业岗位对能力及水准的需求、明确个人职业取向与定位、了解未来发展空间;系列讲座带来的隐形成果是使更多同学了解到如何客观评估自己的技能,从而发现自我价值,同时,为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同学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目前,这门创新课堂已经成为学院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