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2017年鸡年春节期间,各大博物馆都推出了以“鸡文物”为主题的展览,许多文博公众号也乘着鸡年东风,介绍与鸡相关的文物。
比如这件三星堆出土的铜鸡,馆儿妹已经在不同的公众号上至少看过五遍了:
还有各种陶鸡
鸡首壶也不甘落后,毕竟人家有个鸡头呢
馆儿君自然也不能免俗,打算在今天介绍一件与鸡相关的文物。然而,它既不是铜鸡,也不是陶鸡瓷鸡铁鸡木鸡。
它可谓是世界上所有鸡的祖宗,没有它,就不可能有鸡;没有鸡,古人也造不出铜鸡铁鸡瓷鸡木鸡;没有铜鸡铁鸡瓷鸡木鸡,就没有这么多鸡文物;没有这么多鸡文物……
它就是——
鸡蛋
▲西周 鸡蛋,现藏南京博物院
这个罐子内放着的,就是西周时期的几十个鸡蛋。1974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句容县发掘一座西周土墩墓时发现了它们。由于埋藏时间太久,蛋壳的性状已经改变,而鸡蛋的内容物也不知所踪,只能留给现代的吃货们想象了。
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南京博物院没有将鸡蛋从它们原先所在的容器中全部取出,还保留了一些鸡蛋在罐子里,展现它们出土时的原貌。
▲南京博物院“江苏古代文明”陈列中的西周鸡蛋
鸡蛋,在古籍中常被称为“鸡卵”、“鸡子”或“鸡弹”。与现代的鸡蛋相比,西周的鸡蛋要小巧玲珑一些。现代的普通鸡蛋,长度大约在5-6厘米,宽度3.5-4厘米。而西周的单个鸡蛋,长度在4.2厘米,宽度在3.1厘米左右。看来,随着家鸡饲养条件的改善和品种的改良,母鸡们下的蛋也是越来越大呀。
除了西周鸡蛋,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还有汉代的鸡蛋出土。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了大批食品和药品,其中一个竹笥(音“四”,意为竹编的小箱子)内装有100枚鸡蛋。出土时蛋壳还比较完整,但由于环境变化比较剧烈,不久之后便碎了一地……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鸡蛋壳(图:《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图版二七)
研究人员测量了其中较为完整的碎蛋壳,得出这些汉代鸡蛋的长度有5.6-6厘米,宽度大约4厘米,大小与湖南省的现代鸡蛋相差不多,应该是经过汉代人精挑细选的优质大鸡蛋。
既然能够挑选出个头与现代差不多的鸡蛋,那么可以推测,当时的鸡蛋产量乃至养鸡业,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而这种想法也得到了文献资料的验证。
汉代已经有了养鸡专业户。刘向《列仙传》记载了一个叫祝鸡翁的人,他家祖孙数代,“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字。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老祝家是百年养鸡老字号,家里养了一千多只鸡。而祝鸡翁养鸡也确实有一套:给每只鸡都起了名字,晚上让鸡们在树上睡觉,白天再让它们下地活动。想抓哪只鸡,只要叫它的名字,鸡就屁颠屁颠地过来了。
后来,祝鸡翁可能厌倦了天天养鸡的生活,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便“卖鸡及子,得千余万钱,辄置钱去”,把鸡和鸡蛋都卖掉了,得了一千多万钱,离开了家乡。
南北朝时期,一些开明的地方官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还允许农民用鸡蛋缴纳“实物税”。比如南朝的谢朏,在任吴兴县令期间,“以鸡卵赋人”。
除了贸易和赋税之外,鸡蛋最主要的功能当然是供人食用。
在古代中国,鸡蛋作为相对易得的动物性食品,在百姓中的普及程度很高。对它的营养价值,古代医家也早有评述。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6指出,鸡蛋黄可以“除热火灼烂疮痉”,而蛋白“主目热赤痛,除心下伏热”。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认为“鸡子益气,多食令人(腹中)有气,主产后痢,与小儿食之,止痢”。到了近代,人们对鸡蛋的营养价值,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鸡蛋的营养价值
鲜鸡蛋是人们喜爱的食品,蛋的各种加工产品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如皮蛋、咸蛋和酒酿蛋等。然而,如果不是在博物馆中亲眼见到西周时期的鸡蛋,谁又能在吃鸡蛋的时候想到,三千年前的西周人,已经可以与我们一样,享受到鸡蛋的美味呢?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
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
正在那里等你!
长按二维码下载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