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枚:什么是人生的第四种活法?

以下文章来源于拾遗 ,作者拾遗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01

小学时,我们都学过一首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诗作者就是清朝大诗人袁枚。

清中叶,文坛有两大红人,并称“南袁北纪”。

“北纪”,就是北方的纪晓岚。

“南袁”,就是南方的袁枚。

这个袁枚,太有意思了。

他不仅是清朝最会写诗的诗人,

也是清朝鼎鼎有名的园艺家。

他不仅是清朝最懂吃的大食神。

也是清朝“最好色”的大色仙。

他不仅是清朝藏书最多的收藏家,

也是清朝最擅壮游的旅行家。

中国人原本有三种活法,他创造了第四种。


02

康熙五十五(1716年),

出生于杭州一户落魄书生家的袁枚,

还真有一点神童的味道,

在祖父与父亲的教导下,

他立下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志向。

虽然9岁才开始学诗做文,

但12岁就考取了秀才。

14岁写下了名篇《郭巨埋儿论》,

19岁被补为廪生,享受国家津贴。

23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然后在帝都做了三年翰林后,

外调溧水、江宁等地,做了7年县令。

由于勤于政务,袁枚官声极好。

可就在33岁那年,前途大好之际,

他干了一件让天下文人目瞪口呆的大傻事——辞官。



对上宣称的辞官理由:赡养老母。

“父亲去世,我要回家供养母亲。”

这理由,实在是冠冕堂皇,

但显然并非袁枚心中真实想法。

官当得好好的,那他为何要辞职呢?

他在《答陶观察问乞病书》等文里提到:

其一,不想搞溜须拍马那一套。

“不过台参耳、迎送耳、为大官做奴耳。”

其二,忙于吏务,无暇读书。

“每过书肆,如渴骥见泉,身未往而心已赴。”

“一日不读书,如作负心事。”

其三,不想过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

“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

袁枚觉得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两样,一是生命,二是心灵。

“若不能享受本真的生命,不能拥有丰富的心灵,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他决定放弃大众欣羡的官场生活,

去做一个随心所欲的“大自在人”。


03

袁枚在江宁做知县期间,

发现一个好去处:隋园。

这隋园,来历可不简单。

它乃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建,

此园就是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

后曹家被抄,园子转到隋赫德手里,

隋赫德将其改名为“隋园”。

再后来,隋赫德也被抄家,

300亩隋园大遭破坏,从此荒弃。

“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

但袁枚特别喜欢这个废园,

所以他辞官后做的第一件事,

就是花300两银子买下隋园,

然后将其改名为“随园”,

他决心做一个园艺家,

把随园打造成“一个随心所欲的居所”。

然后袁枚就启动了全面改造:

“吾平地开池沼,起楼台,

一造三改,所费无算。”

“造屋不嫌小,开池不嫌多;

屋小不遮山,池多不妨荷。”

“奇峰怪石,重价购来,

绿竹万竿,亲手栽植。”

“器用则檀梨文梓、雕漆枪金;

玩物则晋帖唐碑,商彝夏鼎……”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部分)


这样改造,极为花钱,

袁枚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为了完成这个浩大工程,

他重操旧业,跑去当了几年县官。

银子攒得差不多后,又果断辞职。

折腾十来年,改造总算完工。

园子建好后,袁枚也不私藏,

他把随园四周的围墙尽拆了,

并在随园大门挂上一副对联:

“放鹤去寻山鸟客,任人来看四时花。”

大家都来一起玩,这才有趣嘛!

很快,随园便成了南京著名景点,

每逢佳日,游人如织。

乾隆下江南时,还专门派人来画随园,

以备修皇家花园时参考。

袁枚也从此过上了山水画般的日子,

“每日晨起,吸花中甘露,

香生肺腑,凉沁心脾,

自谓胸膈间有飘飘欲仙意……”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画中仙。

徜徉山水亭榭间,袁枚真是快活如仙。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部分)

04

袁枚实在是太喜欢吃了。

对于吃,他有三大癖好。

其一,喜欢逛厨房。

每次到别人家做客,

他就会跑到厨房去看别人如何做菜。

所以他的文章经常可见这样的文字:

“鳆鱼炒薄片甚佳,杨中丞家削片入鸡汤豆腐中,号称鳆鱼豆腐。”

其二,喜欢收集食谱。

每到一地,必四处收集食谱。

有一次,他去海州游玩。

吃到了一款“芙蓉豆腐”,

色若白雪,细似凝脂,清香悠远,不可方物。

饭后,袁枚缠着店主:“可否将食谱授我?”

店主说:“祖传秘方,不外传。”

袁枚央求:“我买行吗?”

店主说:“祖传秘方,不外卖。”

袁枚急了,立马三鞠躬:“求你了。”

店主笑了:“先生不曾为功名折腰,今却为我豆腐折腰,我不赠你都不好意思了!”

其三,喜欢拜访名厨。

“闻说名厨,吾必访之。”

对于这样一个大吃货来说,

随园光有美景显然还不够,

还必须——应有美食相伴。


随园湖楼请业图卷(部分)


听说袁枚想开“农家乐”,

很多厨师立马闻风而来。

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叫王小余,

这王小余,可是南京著名大厨,

他做的菜,“闻其臭香,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不论香臭,闻者无不垂涎三尺。

很多高官富商,皆想聘其当私厨,

但皆被王小余一一婉拒,

可他却不请自到入了随园。

朋友问他:“工资平平,你选随园为啥?”

王小余说:“知音难,知己难,知味尤难。”

袁枚是吃货,更是美食家,

他不仅能道出厨师之菜的绝妙处,

还能道出厨师之菜的不足处,

王小余说:“只有袁先生最懂我。”

厨师爱袁枚,袁枚也爱厨师,

王小余死后,袁枚还专门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让其留名后世。

吃饭之时,袁枚经常想起王小余,

“每次一想到他,我就涕泪不止。”



农家乐一开,顿时惊震江南。

上至达官显贵、骚人墨客,

下至中产阶级、市井平民,

无不以“曾入随园品菜”而炫耀自夸。

而袁枚,据收藏的食谱和与大厨切磋的心得,

撰写了一本美食圣经——《随园食单》。

这食单,搜罗了数百种南北经典菜肴,

从山珍到海味,从小菜到粥饭……

每款菜品的食谱都经过千锤百炼。

比如,如何煮茶叶蛋:

“鸡蛋百个,用盐一两,粗茶叶煮,两枝线香为度……”

两炷线香时间,即约4个小时。

前几年,国家级烹饪大师薛文龙,

为验证《随园食单》的“经典性”,

专门做了实验:分别采用不同时间,煮了很多锅茶叶蛋。

“最终发现果然是煮4小时的茶叶蛋最好吃,卤汁渗透蛋黄,美味异常。”

《随园食单》不仅讲菜肴之做法,

也讲了许多关于烹饪的至理真经:

比如如何上菜: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

比如如何配菜:清者配清,浓者配浓,柔者配柔,刚者配刚,方有和合之妙……

所以《随园食单》一出,

立即被餐饮界奉为“中华食经”,

大户人家,都以私藏之以为荣。

朋友问:“你怎么这么爱吃啊?”

袁枚答:“人生若不能尽享美食,长命百岁又有什么意思。而且,你想想那些食物,鸡鸭鱼牛等已经为你而死了,你还不好好尊重它,把它处理到最佳状态,怎么对得起它们啊!”

袁先生,真乃食物的知己啊!


05

袁枚实在是太好色了。

小时候,他登吴山玩,

时值新年,非常热闹。

有一少女正表演空中走绳,

身材婀娜,神情妖娆。

袁枚一见,便胡思乱想起来。

于是仿效围观者,往场中掷钱,

哪知一掷竟然掷到了那女子身上,

女子转过头来,对着他就嫣然一笑,

袁枚说自己从此染上了一种怪病,

“见到美女就挪不动腿综合症。”

不驻足、不观赏、不赞美,就会神思恍惚。

所以他这一辈子,娶了十几房太太,

没事嘿嘿嘿啪啪啪,不亦乐乎。

袁枚跟其他很多文人不一样,

他毫不避讳,公然宣称自己是好色之徒:

“男女相悦,大欲所存,天地之心本来如此。”

“人非圣人,安有见色而不动心者?”

他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好色不关人品。

“人品高下,岂在好色与不好色?”

他还专门举例说:“卢杞一个小老婆也没有,依然是小人;而谢安挟妓东山,依然堪称君子。”

我就是要做好色之徒,又怎样?



名妓苏小小,色艺双绝。

袁枚仰慕得不得了,

便刻了一枚私印:钱塘苏小是乡亲。

有一次,一位尚书过南京,

便来随园索要袁枚的诗册。

袁枚没留意,掏出印章就盖,

哪知盖下的却是这枚私印。

尚书一见就恼了:“太轻薄了。”

袁枚却笑着说:“哪里轻薄了,百年之后,人们只会知道苏小小,而不会记得你。”

正因为好色,袁枚一生都在为女人维权。

主张女子接受教育,反对缠足。

主张男女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

主张妇女可改嫁,反对以处女定贞洁。

后来,袁枚更是胆大包天,

在随园开设私塾,收了很多女弟子。

很多人骂他:“破坏纲常。”

袁枚一吹胡子,翻白眼道:

“我就是要招女弟子,咋的?”

“我就是要教她们读书识字,咋的?”

“我就是要带她们参加诗会,咋的?”

“我就是要为她们出诗集,咋的?”

没想到这私塾一开,

万千文艺女青年纷至沓来。

形成了声势浩大的“随园派”。

袁枚一不小心,竟然开创了中国古代女子诗歌的黄金时代。

随园不但有美景美食,还有了美女,

于是一跃成为南京城著名的“打望圣地”。

袁枚生活其间,男弟子奉茶,女弟子打扇,真是逍遥如神仙。


06

袁枚实在是太喜欢书了。

他曾经说过一段名言:

“古玩虽可眼,但玩玩就兴奋渐失。

美色虽可心,但年轻时玩着才爽。

美食虽可口,但日日食之总会厌。

朋友虽可聊,但总有兴尽分别时。

唯有书,可眼可心可口可聊,

超过天下一切俊物。”

小时,袁枚家贫,难得有书读。

张家藏书很多,他便常常去借,

因此留下了千古名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所以长大后,袁枚便有了藏书之好。

他在随园里,修建了多个藏书堂号,

网罗天下好书,尽藏之。

随园整个藏书量竟高达40万卷,

袁枚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大私人藏书家。

“满园都有山,满山都有书。”

藏书,也因此成为随园一景。

引得文人雅士竞相前往品读。

袁枚日日把书林下,那叫一个自在!

他还因此写了一首《寒夜》:

“寒夜读书忘却眠,

锦衾香烬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

问郎知是几更天。”

看书看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美人。



但袁枚最让人佩服的,

并不是他的藏书之巨,而是他的散书之举。

自古以来的藏书家,

都无比惜书,“书与老婆不借也”。

唯独袁枚大不一样,

他年老时将藏书散之一空,

并专门写了一篇《散书记》:“余所藏书,传钞稍稀者,皆献大府,或假近宾朋,散去十之六七……”

耗尽心力收藏,为何又要免费散去?

袁枚说,原因有二。

其一,散书可以更好地保护书籍。

“古人藏书,最终无不毁灭。既然如此,我还不如让它藏在皇室贵府,那样更保险。而有些送给了朋友,朋友还感谢我,这不也是我的快乐吗?”

其二,散书是为了能更好地读书。

“而今要散书了,因为舍不得,就夜以继日地把要送人的书看一遍,于是把知识装在了自己肚子里。”

袁先生,真乃书之知己啊!


随园全景

07

美人可以养目,美书可以养心,

美食可以养胃,美景可以养气。

随园最后差的,就是美文了。

当时之文坛,火药味很浓,

有人宗唐,有人宗宋,

有人讲格调,有人讲肌理,

各派吵吵嚷嚷,争得不可开交。

袁枚谁都不宗,

他反对一味模仿,

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东西,

反对诗文必须宣扬道德伦理,

觉得诗文就应该抒发个人真实情感,

于是他创建了“性灵派”,

“诗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无诗。”

“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一性灵,袁枚就写下了无数名诗: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

“提倡真性情,反对假道学”的性灵派一创立,

立马获得无数小文青的拥戴,

袁枚迅速崛起成为“乾隆三大家”之首,

出版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文集,

人人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贵。

“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

一不小心,他竟然成了诗坛盟主。

08

除了好园、好色、好味、好书、好文外,

袁枚还有一大爱好——好游。

但年轻时,因为母亲尚在,

他遵循“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

一直只呆在随园“寻欢作乐”。

及至64岁,母亲方病故而去,

袁枚守孝三年后,终于启动了壮游之旅。

67岁,游历了天台山、雁荡山、黄龙山。

68岁时,游历了黄山。

69岁,游历了庐山、罗浮山、丹霞山,衡山。

…………

79岁,三游天台山。

80岁,出游吴越,

81岁,出游吴江。

袁枚最后十余年,几乎都在旅途中度过。

要知道,旧时交通极为不便,

而如此高龄的袁枚,

竟然能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下,

把中国的名川大山游个遍,

真乃古今壮游第一人也。

而且,他在游历名川大山时,

还顺便把天下好茶尝了个遍,真是不亦快哉!

“江山朗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袁枚,就是清朝最大的闲人。


09

袁枚写过一幅对联,恰是他一生写照: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只缘懒;

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他33岁辞官归家,

建随园,做一个山林散人;

烹美食,做一个饕餮吃货;

享美女,做一个多情男人;

品好书,做一个逍遥书生;

写好文,做一个性灵诗客;

游天下,做一个江湖浪子。

袁枚的一生,是享乐的一生,舒服的一生,自在的一生,痛快的一生。

在他之前,中国人原本有三种活法。

第一种:玩世。

玩世者,就是嘲弄戏耍现实的人,

如庄周、阮籍等人。

第二种:出世。

出世者,就是超脱超越现实的人。

如达摩、慧能等佛禅宗师。

第三种:谐世。

谐世者,就是努力调和现实的人。

如孔子所代表的儒家。

袁枚觉得这三种活法都不符合自己天性。

于是,他创造了第四种活法——适世。

“我做不到玩世出世,也不喜欢谐世,那就只好采取享受世俗生活的人生态度,寻求身心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快乐,做‘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所谓适世,就是行事要忠于自己的真性情,

在世俗生活中寻求心灵的大自由和大快乐。



每个人一生中,

都曾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

那便是童年。

童年时我们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

活着整个儿就是在享受生命,

世俗的利害和规矩,全不在我们眼里。

但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

我们的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

原本纯真的我们终于被社会改造成了俗物,

开始羡慕和追求跟别人一样的“理想人生”:

“我要在×年内买一辆好车。”

“我要在×年内住上花园洋房。”

“我要在×年内当上厅级干部。”

袁枚原本也忙着追求这样的“理想人生”,

但33岁那年他突然想通了:“我才不要再过别人羡慕的生活了,我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于是他的生命结出了最饱满的果实。

有人说,袁枚最好的作品是园艺。

有人说,袁枚最好的作品是诗文。

有人说,袁枚最好的作品是美食。

其实,都不是。

他最好的作品是他自己——是他的生活方式。

他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过好一生,

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最好的作品。

什么是成功?

成功不是成为别人眼中的最好,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10

76岁那年,袁枚做了一件逗逼事。

年轻时,相士胡文炳为他占了一卦。

说他63岁生子,76岁寿终。

63岁那年,袁枚果然老年得子。

他从此便对胡文炳之卦深信不疑。

76岁那年,他果然生了病。

深信自己死期将至的袁枚,

赶紧给朋友们写了一封信——《腹疾久而不愈,作歌自挽,邀好我者同作焉,不拘体,不限韵》。

他竟然要求朋友们为自己写挽诗,

“我想提前看看自己死后,他们怎么胡说八道。”

这个袁老头,实在是太可爱了。

哪知直到除夕,他都一直没死。

初一凌晨的鞭炮声响了起来,

躺在床上等死的立马翻身下床,

一边跳一边大叫:“我要把名字改为‘刘更生’,不,不,应该叫‘李延年’。”

这一不死,袁枚又活了6年。

82岁那年,他的大限真的到了。

临终时,他留下了一句话:

“千秋万世,必有知我者!”

我们,当然记得这个伟大的生活家,

以及他创造的第四种人生活法。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拾遗,并获得授权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三千年前看妇好,两千年前看勾吴,一千年前看武曌,今天,馆儿君的直播带你看三个女人怎么一起玩转历史。


来自爱猫人士的心声!没有猫,看看猫也好啊~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