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90后梗王」的两个梦

籼稻和粳稻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20-09-15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2019年10月27日,世界首个以水稻为主题的博物馆——隆平水稻博物馆在长沙正式开馆。


主体建筑的灵感来源于水稻

5个形似“稻粒”的建筑排列成绽放的稻花形状

寓意华夏大地五谷丰登


隆平水稻博物馆里设有三大基本陈列,展示了我国的稻作文化与科技,以及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


在中国,袁隆平的名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水稻的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的稻作文化,图片源自浙江文物局官网

我国已经发现了100多处史前稻作遗存

而距今一万年以上的至少都有6处


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和范成大的“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能让我们想象到丰收时的喜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吃饱的幸福。


01


1930年,袁隆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母亲的影响,他不仅养成了乐观豁达的性格,还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在诸多历史人物当中,苏轼是他比较喜欢的一个。


或许,当他在后来的研究中屡屡受挫时,想起苏轼曾经历过的那些曲折,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也说不一定呢。


青年袁隆平


据袁隆平自己所说,他对农艺的热爱源于小学时去参观的一个园艺场,那里“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这幅美好的景象就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农艺梦。


高中毕业以后的袁隆平没有听从父亲让他报考南京重点大学的建议,而是坚定地选择了重庆的农学院。


1953年7月,袁隆平顺利毕业


从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到了湘西安江农校任教。


他在任教期间亲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眼看着不少百姓因为饥荒饿到在路边、田间,就下定决心要从根源上解决大家饿肚子的问题。


综合考量之后,水稻成了他的研究对象。尽管在当时,杂交水稻并不为人所看好,但袁隆平却从水稻抽穗开始就埋头其中,逐个地去寻找那株关键的雄性不育系水稻。



好不容易找到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去做实验,虽然第一次试种以失败告终,却也让他从中看到了水稻的杂交优势,他对自己的研究更有信心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袁隆平不仅用三系法成功培育出了"雄性不育系"水稻,还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论文,也正是这篇论文让他的研究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能得以继续。


但由于试验田连续两次遭人破坏,袁隆平就被调到了长沙去做科研,之后还去了云南、海南。


1970年的秋天,他们终于在海南的南红农场找到了试验所需的那株野生稻——“野败”,之后所有的杂交稻都是以它为母本培育出来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4年,袁隆平终于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的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试种成功后,他又全心投入到制种研究里去了。一年后,杂交水稻终于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并于次年喜获丰收。



从1976年到1989年,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5亿亩,稻谷增产高达3500亿公斤,这些稻谷足以让3500万人吃饱饭。


这也意味着我国用全世界耕地面积的7%,就能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




为了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不仅没能常伴妻儿,还错过了与父亲和岳母的最后一面。


他不图名,湖南省农科院院长的职位被他以“耽误研究”为由给婉拒了,还常常公开表示杂交水稻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他也不图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的奖金他全都给捐出来,成立了“袁隆平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会”;


那他图什么?他只是想要农民不再挨饿罢了。


02


有人问,如果谈袁隆平不提水稻的话,那还能聊些什么呢?


尽管袁隆平为杂交水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生中就没有别的内容可说。


“茫茫苍穹,漫漫岁月,

求索的路上,多想牵上一只暖心的酥手;

穿越凄风苦雨,觅尽南北东西,

蓦然回首,斯人却在咫尺中。”

——袁隆平


他是会给妻子写情诗的“袁先生”,也是忙于科研不修边幅的“油渣鬼”。


在“油渣鬼”33岁那年的冬天,同事们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袁隆平见了才发现,那女子竟是他往日的学生邓哲,她的端庄大方深深地吸引住了袁隆平。


爱运动、爱音乐的两人情投意合,在同事们的怂恿下,他俩很快就去领了结婚证,前后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



文革那会儿,袁隆平担心妻儿跟着他受苦,就提前跟邓哲说:“明天我可能要上台挨批斗,回来就要进‘牛棚’了。”邓哲却安慰他说:“没关系!大不了一起种田当农民呗。”


多亏了邓哲的支持和付出,袁隆平才能全心研究杂交水稻。



算下来,邓哲突发病毒性脑炎的时候,是袁隆平在中年时代和她最长的一次独处。他在病床前给她背唐诗、讲故事、唱英文歌《老黑奴》,终于把她唤醒了。


那一次也让袁隆平意识到了自己对妻子的亏欠,所以之后他都尽力去弥补。


1985年5月,邓哲收到了袁隆平托人带回来的礼物,那是他赴菲律宾开国际学术会议的前夕,在北京给她买的裙子和汗衫。


附信中写道:“这是我第一次买裙子,不知什么号码适合你穿,只好买两条供你选择……”


“一个人如同一粒尘土,

无论怎样飞扬,怎样喧嚣,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家的土地上;

一个丈夫如同一片落叶,

无论他怎样张扬,怎样的由绿变红、变黄,

到末了,还是要落到自己妻子身边……”

——袁隆平


后来他应邀出访或参加活动时,如果条件允许也都会把妻子带在身边。她是他家里的“贤内助”,他就做她外出时的翻译和导游。


在邓哲的眼里,“袁先生”可是一个“宝藏男孩”——他不仅会英语、会打球、会游泳,还会电脑、会拉小提琴。



袁隆平的英语好是受母亲的影响,袁母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她在袁隆平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说英语。


2019年6月27日在长沙中非农业发展研讨会上

袁隆平发表了一段英文致辞


后来袁隆平又到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了中学,那种几乎是全英文的环境给他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


直到现在,他去国外讲学、交流、参观访问时都不依靠翻译。



游泳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技能,据他本人所说,他高中时就拿过武汉第一、湖北第二的好成绩。


而在西南地区的运动会中,要不是因为吃坏了肚子只拿到第四名,他差点就要去做专业运动员了。



袁隆平是在大学时喜欢上小提琴的,他一直说,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是相通的,比如小提琴曲《行路难》就是科学家李四光谱写的。


他还很喜欢《梦幻曲》、《蓝色的多瑙河》和舒伯特的《小夜曲》,时不时就会与妻子合奏一曲。




读书也是他的一大爱好,除了和水稻相关的专业书,他还爱看文史、地理以及外文书。


用他的原话来说就是:“人的脑细胞是用不尽的,人到老年,更应用脑,可预防老年痴呆症。尤其是学外语,可以有效地延缓衰老。”


好学的袁隆平还学了不少新词,八十岁的时候,他称自己为“八零后”,九十岁的时候又笑称自己“变‘九零后’了”。


03


今年“90后梗王”袁隆平又上了好几次热搜——


保持身材的秘诀是:



不带博士生的原因竟然是:




给自己的评价却是:爱好自由,特长散漫?!




这些金句不仅逗乐了围观的网友,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袁隆平。



从1964年至今,袁隆平已经获得了无数个奖项。他一生都在为杂交水稻而奋斗,为人民能吃饱饭而努力。


今年国庆期间,袁隆平要去北京领“共和国勋章奖”,整装待发时亲友问他觉得自己帅不帅,他自信满满地说“帅”。



临走之前他还特意去跟超级稻告了别,“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在想,我的超级稻长得怎么样。”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杂交水稻得到了多次改良,亩产千斤的目标也已经完成。袁隆平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十多亿中国人民早已不再担心饿肚子。


“活到老,工作到老,

只要身体好,脑瓜子不糊涂,

不痴呆,有精力工作,我就不退休。”


然而“贪心”的他仍然坚守在科研岗位上,因为他还想要实现更大的梦想:



一个是真的梦,这个梦他做过两次,梦里的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们高兴地坐在稻穗下乘凉;


另一个是想要让全世界都能种上杂交稻的梦,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稻田都种上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总的就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每一年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




为了实现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吃饱饭的梦想,袁隆平及其团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办了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向全球推广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


袁隆平曾在采访中说到:“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当记者问到他是不是很害怕再出现饥荒时的情形,袁隆平连说了两个“不可能了”之后长舒了一口气,这一幕也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


对袁隆平来说,这两个梦就是他毕生的追求。


在杂交水稻上,他永远不会满足。



参考资料:

《经济日报》2018年1月24日《中纪委专访袁隆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科学通报》人物专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梦》

徐旺生、苏天旺《水稻与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政治、经济、技术与环境》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最值得种草的 11 本 2020 年文博日历

200个高清细节带你看懂「永乐宫壁画」

一个字十万的甲骨文是如何被破译的?

樊锦诗:我为敦煌尽力了

自拍极简史

豆瓣9.5分,这才是真实的唐僧!

最美的雪景,在这里!


多棱镜游学: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可查看约稿函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人已满员,小编正在开拓新号,

若好友申请未通过请过几天再尝试)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