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20多年前的高分老片,道尽了藏在苏州园林里的秘密
园林,一直是“宇宙最强地级市”苏州一张亮眼的名片。
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批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纪录片《苏园六纪》随即于1999年推出。
该片对园林艺术的文字解析、镜头画面、哲思畅想,无不动人。连最有发言权的“老苏州”,都称赞连连。
纪录片共分为《吴门烟水》、《分水裁山》、《深院幽庭》、《蕉窗听雨》、《岁月章回》、《风扣门环》六个章节。
让我们与此片一起,走进苏州,深入园林,走进中国文人写意的山水。
吴 门 烟 水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
园林是如何一步步在苏州扎下根来,并捧回“世界文化遗产”这一奖杯,成为蜚声海外的建筑艺术?
苏园如今的璀璨,自是由古至今的时间沙砾不断打磨出的。
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建造姑苏台,夫差建造馆娃宫,王家园林“落户苏州”。晋唐之间,因佛教大兴,而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私家园林自宋代起,出现在苏州人的“朋友圈”,明代的极盛时期,更是与“吴门画派”的辉煌历史交织缠绕。清代为苏州园林艺术备足了发展空间,进而形成了精深的造园体系、丰富的园林内容、深湛的园林艺术,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的结晶,有着不可替代的个性。风雅,向来是苏州的气脉。这烟水迷蒙的城市,收获重量级迷弟——马可·波罗说:“苏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苏州园林之所以有生命,原因就是在于它和吴文化的土壤、苏州人的生活长相厮守。吴门之名,是历史给苏州的爱称之一,这悠悠古韵是苏州迷蒙烟水的特有滤镜,更是苏州文人荟萃的注脚之一。
文化环境+艺术结晶,正是第一集证明出的吴文化和苏园的血脉公式。
分 水 裁 山
中国人对自然的概括,多凝练为“山水”二字。
苏州古典园林既然被称作文人山水之园,那么山水二类在园林中的位置可想而知。
一个园子,是如何掌握蕴山怀水的技能?如何达成山水写意的成就?又是谁书写了这背后奇巧多变的程序?
古代造园家曾言,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
能入苏园的石头,必有过“石”之处。“太湖石”以其“瘦、漏、透、皱”的特点,成为造景“良将”,却也写上了一段与风流皇帝赵佶的恩怨录。
宋徽宗赵佶,因子嗣中女多男少,而听信方舆家的搬弄,认为这是汴梁城东北边地势较低的缘故,于是下诏在那里建造以山岳命名的皇家园林——艮岳,从全国征调名石名树运往开封。当时的造园师朱勔,在苏州设置了应奉局,来采集以太湖石为代表的园林资源。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花石纲。
不过由于工程经年累月,北宋王朝腐败无能,宋徽宗的艮岳还没有完成,便毁于靖康之耻。那些还没来得及搬运的石头,也就散落到了江南山野,继而在苏州园林里大放异彩。
“多水”是江南大地的特殊基因,苏州园林因水而富于灵动。园林水面虽静,却流淌着造园家的智慧——在水的处理上有着丰富的变化。
造园时,园内水体与墙外河道相连通,从而保持了水质,也便于雨水的排放。山水的依存关系,体现着造园师极高的审美情趣。对水的创作又称理水。它模拟自然界的江河湖海、溪涧池潭,并与周围的亭台楼榭、四时花木相映而成趣。
园林的血脉,因水而流动;园林的骨架,因山而峭拔。
山水一程,描摹苏州旧梦。造园的能工巧匠们,以园林为书,留下了分水裁山的珍贵笔记。
深 院 幽 庭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
婉转曲折,在各式中国文化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苏园也不例外。
住宅+庭园,是大部分苏州园林的标配。一进二进式的排列组合,营造浓厚的深邃感,出院入庭,亭、廊、榭丰富多样的布局,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的建造要领,把幽深的氛围感拉满。庭园便成了寻景“迷宫”,前路是探不尽的柳暗花明,挖不完的美景“彩蛋”。
一庄重严肃,一灵动活泼;一深一幽,一静一动。园林艺术的一些典型规律浮现眼前——它营造山水的手段,是“以小见大”,而游览路线的特点,便是“曲径通幽”。
住宅中的家具陈设,也值得一赏。
王世襄在《锦灰堆》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家具受到人们的重视,决不是偶然的。就其中的精品而言,结构的简练、造型的朴质、线条的利落、雕饰的精美、木质的优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用这段话来形容苏州园林中的陈设,也当是恰如其分。
苏州园林中迂回曲折的游廊实现了中国人一种“高端”的享受——移步换景。
行至廊中,遮了雨雪风霜,一面是精巧庭院,一面是粉墙黛瓦。园主人为了让廊墙也分得瞩目,便请高明的工匠刻下石碑,形成石刻布置在墙面上,增加了白墙的意趣。就连脚下的地,也满是惊喜,室内排布方砖,室外花街铺地。高端的艺术作品或也成就于简单的建筑材料,或是瓦片、卵石、碗片等,拼出巧妙的图案,与园林风景相得益彰。
正是追求极致的园主人和造园家们,执着地让园子每一处都充满精彩。
蕉 窗 听 雨
雨水拍打蕉叶,溅起绿意和烟雨迷蒙的意境,也是在苏园里常见的风雅。
婉转曲折,不仅应用在造园手法中,花木移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生机盎然的浪漫之一。
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植物幽雅、挺拔、傲寒的特点,被文人雅士们引以自况。
在现代学科体系中,植物造景与园林设计技术分割不开。而造园家们,早已探索出以中国植物营造中式意境的道路,更是把最佳作品汇成了名为“苏州园林”的艺术图册。
花木,来自自然,在园林中的应用也以体现大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在园林中也适用的法则。
四季流转、时令变换,园中总该有不同的植物供人观赏;高低错落、远近疏密,不同的空间也要有呼应和谐、灵巧趣味的设计;紧簇留白、张弛有度,都考验着造园家平衡自然与艺术的尺度。
“正因为视觉上有花遮柳护,听觉上有雨落残荷,嗅觉上有暗香浮动,感觉上才有心旷神怡。可以说若没有花木精神,便无所谓园林意境。”
岁 月 章 回
浸着许多人的心血,园林兴起来;靠着许多人物倾注,园林盛起来;约莫历史一个喷嚏,园林衰下去;却汲着根里的岁月流光、探着平日的雨露滋养,园林倔强地留在苏州的寻常巷陌。个中经过,是园林枯荣、吴中兴衰。
作为私家园林,它的命运与园主人的家境紧密相连,资财转移便完成了园林易主;作为中国建筑瑰宝,园林又与吴中兴衰、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静谧幽庭曾在战火中化为瓦砾,山河破碎、风雨飘摇;随着新中国为中华大地唤回勃勃生机,政府部门着手对苏州园林进行调查、保护,园林再次转危为安,静立一隅。
风雨洗礼,愈加珍贵。“将一段苏州园林的兴衰历史连缀起来,便是镌刻在吴中大地上的岁月章回。”
风 扣 门 环
苏州的古巷老街、名胜山水已是集了天下大半风景,园林,让它的城市名片增了更多亮色。
古城悠然、人流如织,你所路过的每一处黛瓦白墙,另一侧,或许就是凝着几代人心血浇灌的园林。
“园林城市”也是苏州最以为傲的身份之一。
推窗见绿,转角入园,诗和远方不只在书里,更在生活中。市井烟火可以飘入雅致园林,园林意境更是浸润吴中大地。
“苏州的古典园林,也就是一架覆盖着整座古城的紫藤,它缠缠绕绕,牵牵挂挂,植根于吴中大地,构架起文化天棚。”
如今的苏州,依旧用心经营着血脉相关的古典园林。那是吴文化涵养出的美的结晶,是代代园林人吟出的美的绝唱,是丰厚的吴历史裹挟的记忆琥珀。
片中提到:人们常常说到园林的意境,园林的意境到底是什么?
该片给出了生动的解释:
“所谓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之中,融入对古代风雅的体味,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联翩浮想。园林意境,依赖景象而存在。这景象,背景是吴门烟水,得来靠分水裁山。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
苏州在近期的疫情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
面对苏州园林,该片倾尽心力,为我们带来极致的试听享受。
跟随纪录片镜头,慢嚼细品苏州园林的韵味吧。
【观看《苏园六纪》】
关注博物馆丨看展览
后台私信“园林”即可获取观看地址
头图来自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官网
-全文完-
多多教育:给孩子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博物馆中学习。让孩子在历史文化遗迹中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探索世界。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可查看约稿函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扫码即可加入交流群,打广告勿入)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