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阿莫多瓦,这个世界上最爱女人的同志导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The Doomed Youth独声 Author 八水、vv

点击上方青年电影手册关注我们!



电影背景


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是一名半路出家的“野导演”,他没有受过电影教育。在他的青年时期,佛朗哥政府(佛朗西斯科•佛朗哥,独裁者、民族主义军队领袖,在他统治期间,对内实行军国主义的统治、镇压反法西斯革命运动、共产主义运动,于1975年逝世。之后胡安·卡洛斯一世登上王位,实行君主立宪制及展开民主改革)也已经关闭了电影学院。

他靠写剧本、短故事和广告购买了第一台超八摄影机,并在朋友帮助下拍摄了几部短片和剧情长片《佩比、卢西、邦及不出众的姑娘们》。之后,他又给色情杂志投稿、写剧本,拍摄了好几部以女性为主的剧情片,遭到西班牙电影学院派猛烈批评,也成为了70年代西班牙马德里大众文化运动(La Movida)的名人。


阿莫多瓦1949年出生于一个贫穷而传统的西班牙家庭,一个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的家庭及底层的社会环境对阿莫多瓦的创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讲,“小时候以为女性是万能的,她们什么都会”。而父亲和丈夫在家庭中是缺失的。

这在他本人的电影中有很多体现。比如今天我们聊的这部电影,《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面全部都是女性角色,我们很少看到戏份重的男性角色出现,连曼纽拉的丈夫罗拉也都是一个跨性别女性,脱离了传统的男性角色。这是他电影的一大特色。爱情?亲情?他对这些情感的描绘中没有了男性,但我们仍然能感觉到片中每个角色的感情是完整的,人物是立体且有弧度的。

阿莫多瓦脱离了二元性别的叙事,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脱离父权社会作品的,新的去男性中心化的创作,我们会发现,没有了男性角色,女性及跨性别女性们仍然是一个拥有独立情感和人格的人,仍然能依靠丰富的叙事和对话塑造出形象和情感饱满的人。

阿莫多瓦本人就是一名热爱电影和戏剧的男同性恋者,小时候他又不得不去上天主教课,做修行,这一切对他来说都十分令人困惑,“像一个航天员站在亚瑟王的宫殿里”,他怀疑上帝,怀疑信仰,而这也投射到了他的作品中:曼纽拉的儿子埃斯特班喜欢卡波特,一名著名的同性恋作家,曼纽拉的丈夫罗拉则是一名不相信天主教的跨性别女性……


电影开头的器官捐献广告、电中播放的《彗星美人》、戏中戏《欲望号列车》、嫣迷在戏中和生活中重复提到的台词,这些前后呼应,戏剧语言被阿莫多瓦巧妙地运用在电影这种新型艺术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那些自然而然的生活场景和真挚而触动人心的对话是精心斟酌过的。因为精准,所以恰到好处。

他镜头下的边缘群体没有猎奇的感觉,表达的重点不放在她们经历有多悲惨,而放在了她们作为人的韧性上。她们在痛苦的生活中,牢牢把握住了自己的尊严和幸福。电影让人几乎忘记了她们是“边缘人群”,是妓女、跨性别者、单身母亲。人性的光辉正蕴藏在这样真挚的表达中。

电影内容: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从主题来看,是纯粹以旁观的角度对“母亲”的进行记录,但这种明显存在的记录事实上只出现在电影的开始:作为17岁生日礼物,女主角曼纽拉热爱写作的儿子得以跟随记录母亲的一天。却因为急于索取喜爱的女演员的签名,在车祸中丧命。此时,记录看似戛然而止,却才真正开始,整部电影也才正式进入主题:片中女人们散落的命运开始被一个接着一个地联系在一起。而后关于“母亲”的叙述从显性变成隐性,却无处不在,而“我母亲”也并非一个人(Manuela),而是多个人  (Manuela、Lola、Rosa以及Rosa的母亲),“我”也不再仅仅是埃斯特班(女主死去的儿子)。


争论

阿莫多瓦在这部电影中似乎试图构建出一个离开男性中心的女性伊甸园,从电影开始到结束,男性都是以一种缺席的方式演出,无论是电影的舞台剧里还是剧外,男性无一例外地要么是处于“离开”的状态,要么始终与片中的女人们在空间上总是被分割开来:咖啡馆里的儿子和马路对面的母亲、打烊的药房的药剂师、与几个女人息息相关被不断提起却只在电影最后出现的罗拉,甚至连罗拉也实质上摆脱了男性角色,是作为跨性别角色被叙述的。


那幅贯穿整部电影,不断出现的巨幅海报似乎也暗示着一种女性为主要角色的路线。片中最类似伊甸园的那个场景是红灯区脱光了衣服的站街女们。尽管这似乎是部看上去极其女性中心主义的电影,却并未能摆脱传统叙事中对女性身份和角色特性的束缚——女人几乎等同于母亲,母性的力量被抬高和崇高化。当然,这一点也是我们昨天观影讨论会争论较多的一个点,也是讨论者们第三视角介入电影后的感受之一。

 

参与观影讨论的朋友们在这个点上的争论在于,A方始终认为电影看似反叛(对边缘人物立体而丰富的优秀刻画,这点毋庸置疑),但其实始终并没有摆脱对女性的传统刻板印象——女人必将走向母亲,无论生育与否,这个角色似乎成为了女性的宿命和结局。也许是下意识地带有一种更女性主义的眼光,认为这是影片的一个限制。而B方认为结合当时的背景和阿莫多瓦自身的成长经历来看,在一个极其传统和男权的社会下,反叛是有限度的,想要突破女性和家庭的藩篱非常困难,对阿莫多瓦本人的经验来说,母亲就是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角色,在他的很多部戏中,都有类似的刻画,所以也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安排。


A认为,电影似乎在引导一种理念:孩子和新生,片中三位女性的改变都是从生育开始,生育既作为她们的困境存在,但似乎同样也是她们摆脱困境的方式整部电影以一个新生儿作为结束,而这个新生儿被命名为第三个“埃斯特班”,这是一个隐含的男性身份的延续,从罗拉到埃斯特班到新生儿,尽管空间上缺席的男性却又在情感上无处不在场,而这三个“埃斯特班”似乎又暗含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母子情节:无论丈夫或是儿子,在面对女人的时候,女人都逃脱不了一部分母亲的责任。就连似乎最没有存在感和最堕落的毒瘾者、同性恋者霓娜最后也是以结婚生子、回归家庭作为身份的新生和影片的结局。
 

后来B强调了这部电影比起说是女性主义,不如说是现实主义的,真实描述了女性的困境——作为单身母亲、跨性别女性的妻子、同性恋者、跨性别女性等等,各种不同身份的女性在传统道德规训和父权社会规则下面临的种种困境及她们自身的挣扎和对抗。而A认为整部电影的调性是烘托女性在困境中的强大,尽管是正向的,但还是有抬高之嫌。影片中的女性场景几乎都是温馨的,色彩鲜明的,而她们每一个人事实上都处在可怕的困境中:失去儿子、财产被朋友偷走、意外怀孕而孩子的父亲逃走、染上艾滋、爱的人有毒瘾等等,而导演却极力让她们走向重生和新生,但这种新生却又仍是以传统的生育来实现。


“母亲”的力量显然被夸张了,成为“母亲”亦然。这种困境中的强大似乎也是一种束缚,让“脆弱”被虚化,被一文不值,当然,这几乎是脱离电影而以社会现实的角度去观看了——A方认为母性不应该被刻意夸大和强调,崇高化母性反而会画地为牢,让女性失去了脆弱的自由、逃避的自由、不成为母亲的自由就像母亲节总是无一例外地赞美母爱的伟大,却忽略了母亲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与其他人别无两样的人,“伟大”和“牺牲”于是变成了规训和限制,变成了另一种狭隘的道德模式。

B则认为,不可否认,承担生育风险和养育孩子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电影切实地刻画了母亲们的痛苦和困难,曼纽拉也否定了罗莎所说“女人的美德”,B认为阿莫多瓦想要表达的不是抬高,而是真实。女性的友谊是怎样的?边缘人群究竟是怎样生活的?她们有什么样的想法?



阿悦站在舞台中心向观众们带着笑容诉说自己经历的一切时,她是那样美丽而耀眼,阿莫多瓦让边缘人群从边缘,走向了舞台中心,不再是妖魔化或者猎奇,而是正常地看待她们。

露莎的母亲和演员嫣迷就是一个对比:露莎母亲第一次见到曼纽拉时,以为她是妓女,立刻把她赶跑,而嫣迷第一次见到阿悦时,却毫无同情或厌恶之色,表现得再正常不过。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和理解母亲和跨性别者,怎样对待艾滋病患者?阿莫多瓦通过描绘团结且互相理解、包容、原谅的女性,告诉了我们,“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有情的人”。

“女性命运共同体”

从曼纽拉回到巴塞罗那在红灯区救下她的好朋友开始,到几个女人坐在公寓里聊天打趣的和谐大场景,以及最后修女罗莎怀孕生产一直到死亡,曼纽拉不断地转换着母亲、姐妹的角色等,这一系列的刻画都似乎在表达着“女性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在阿莫多瓦构建的这个女性世界里,她们虽沦落在社会的边缘,受人白眼、遭遇困境和背叛,面临死亡,却互相理解、帮助、支持,更重要的是,她们在精神上始终站在一起。在医院,曼纽拉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罗莎说:“女人宽容,是美德。”而曼纽拉反驳道:“女人都是狗屎!而且有点儿姬。”


无论是看似强大的功成名就的Huma、憎恶一切的女演员Nina,还是痛失爱子的Manuela、被Lola偷走所有财产的Agrado……她们都脆弱又强大,却从未抱怨命运,而是坦然接受。修女罗莎的角色也从一开始的帮助者变成被帮助者,从“社工”转变成艾滋病患者和未婚先孕的母亲,这些转换对她来说是痛苦和难以接受的,而在Manuela的悉心照顾下,她快乐地躺在沙发上,像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和其他几个女人聊着天,开着色情玩笑,这个场景令我无比动容。



在阿莫多瓦的布置下,以暖色调为主,温馨精致的公寓琐碎,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如果不是得知其中人物的命运,一定会错以为她们正在工作之余举行一场only girls的小型聚会。


到影片的最后,一直被提及却从未出现的lola终于现身:一头长发,妆容精致,这就是共同串起几个女人命运的“罪魁祸首”(也许可以这么说)。而她的身份从父亲和丈夫转变为一位濒临死亡的艾滋病患者和一位“母亲”。这是极其复杂的处境,从她已经略显沧桑和忧郁的脸上可以看出,她同样吃了很多苦头。尽管愤怒,Manuela最终还是坦然地面对了她。



电影中二人在露莎墓地的相遇那幕十分精彩,曼纽拉的泪水和笑容,她对罗拉的谩骂和道歉,两相矛盾的态度,这都令观众感到难以捉摸。曼纽拉甚至告诉了她他们曾拥有共同的儿子,但他已去世的事实。之后,她也让罗拉见了露莎新生的埃斯特班,让罗拉读了儿子的笔记,并将埃斯特班的遗照送给了他。


这段内容的设置,从一开始,我(vv)并不能够理解,直至后来和八水讨论,她提到,这也许是Manuela在理解了Lola作为跨性别女性和艾滋病患者的困境后,由内而发的共情。她放下了之前的怨恨和痛苦,转而理解和接受。这一点是我未想到的,但如果拿“命运共同体”来讲的话,这便是说得通的,Lola此时与她的身份无异:孩子的另一位母亲,丧失孩子的另一位母亲,两位母亲因为孩子而共情。逝去的埃斯特班,新生的埃斯特班重新联结起了她们,埃斯特班的笔记里写:“不管他是怎样的,我都接受,母亲无权拒绝我与父相认。”,也许正是对儿子共同的爱,对罗拉的爱,促使了曼纽拉的原谅。

文/八水、vv


阿莫多瓦的新冠隔离日记系列

一:进入夜晚的漫长旅程:吐槽特朗普,幻想康纳利,爆料戛纳电影节

二:性觉醒,以及对麦当娜的愤怒

三:阿莫多瓦的隔离电影与阅读清单

四、打从居家隔离开始,性欲就抛弃了我


推荐阅读

从阿莫多瓦到李安

阿莫多瓦不可思议

为生者和死者而舞

戛纳欠他个金棕榈

阿莫多瓦十佳电影

60岁的脑20岁的身

阿莫多瓦电影世界

戛纳总亏待阿莫多瓦



推荐阅读

彩  虹  专  区

台湾超短纪录片

如果同性恋都消失了

柏林有座同志博物馆

亲历台湾同志大游行

程青松:我愿逆流而上

夜间飞行的同性恋少年

最美青春片,最美蕾丝边

世间曾有如此美丽的妖孽

台湾同志纪录片导演陈俊志

对同性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

一群直男被弯男惊醒的过程

娄烨:我们可能都是同性恋

你恐惧吗?我母亲是同性恋!

当全世界的男人都穿上高跟鞋

陈丹青:我真希望我也是同性恋

还有一部华语同志电影在柏林获奖

三部同性恋题材在戛纳电影节获奖

难忘的夏天,两个年轻男子相爱了

我们颤抖地洒下种子,期待能发芽

十年来最好国产LGBT片诞生了!

《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上

《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下

李玉的处女作是内地第一部女同片

李安:我只是喜欢男人恋爱的故事

程青松出任台湾国际酷儿电影节评委

同性恋电影没接吻镜头就只够4.5分?

《美丽》震撼西宁,华语电影最大黑马

大陆首部公映同志电影还剩多少基情?

《寻找罗麦》内地首部过审同志电影

程青松凤凰卫视直播节目(上)

程青松凤凰卫视直播节目(下)

程青松参加台北同志大游行

德国的儿童读物里的同性恋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同性恋

全美同性婚姻合法一周年

意大利终于艰难出柜

同志,请你低调!


众星祝福第11届青年电影手册年度盛典

欢迎购买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

(华语同志电影20年)

蔡康永 李银河 关锦鹏 林奕华

热度推荐

价格:39.00¥/本


主编亲笔签名

购书加微信:18611565068

请注明“购书”




关注华语导演的起点,关心华语电影的热点。
直击华语电影的痛点,抚慰华语电影的G点。

我们的电影之旅,没有终点。


长按二维码关注手册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