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人生:从温哥华返回安徽小城守护白鹤与湿地的神奇侠侣
创绿家人物
徐灵芝,池州秋浦自然生态保育中心负责人。
阿拉善SEE2017年度创绿家。
池州主城区的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湖光山色在暑气氤氲中依旧葱茏。徐灵芝熟稔地在前头带路,如拜访老朋友般介绍着这儿的一草一木:半夏、喜树、马鞭草……
徐灵芝为孩子们进行自然讲解
再往前走一些,是芦苇荡漾、水草丰美的月亮湖,每到冬季会有野生小天鹅不远千里地成群飞来栖息越冬。2016年的观察记录是40多只,最多时的数据记载高达200多只,月亮湖也因此有了“天鹅湖”的美誉。
此刻,在炎炎的烈日下,仍有不下十只须浮鸥活跃在水面上空翩跹盘旋,以优雅的姿态寻觅着河中鱼虾。和它们一样不畏暑热的,是两个在绿荫掩盖下的钓鱼翁。近四十度的高温也没能阻挡他们的游兴。
这样近乎纯天然的城中湿地,配合着眼前的蜻蜓翻飞,鸟鸣虫鸣声声入耳,宛如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在如今千篇一律的城市化中显得稀罕而可贵。
就是在这儿的翠微亭,岳飞忍不住倚马赋诗,感叹“好水好山看不足”。他也许不知道,这山川秀丽的小城还是鸟儿的天堂。除了城区的“天鹅湖”,被称为“中国鹤湖”的升金湖也坐落于此,其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是白头鹤在中国最重要的越冬地,亦是安徽省首个荣获国际级称号的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每年有7~10万只候鸟在这里越冬。
徐灵芝的故乡就在升金湖畔,她在这儿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代,却与自己的动植物邻居并无太多交集。直到2015年,本已在加拿大定居的徐灵芝回到先生的家乡上海小住,无意间了解到池州月亮湖的相关信息,并被两个当地的野保人士鼓动着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生态环保事业做贡献。
徐灵芝和先生参加上海马拉松的合影
当时,她和先生受国外“RUN FOR WATER”系列跑步赛的启发,为她从小的偶像——野性中国的奚志农老师策划了一场名叫“RUN FOR WILD为野性奔跑”的跑步比赛。来自家乡的邀请让自小就热爱自然,渴望成为植物学家的徐灵芝感觉到一种召唤:奚志农老师当年就是为了环保事业,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她也希望追随前辈的脚步,成为那样的人。
因为爷爷等家人在林业部门工作,家中常常可以看到各类园林盆栽和植物学的书籍等,耳濡目染之下,徐灵芝从小就对自然生态感兴趣。还在读大学时,她就建立了吉林农业大学的第一个环保社团,工作后也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环保的热爱与关注,还参加过植物园组织的自然导赏员培训班。
在加拿大的一年多时间里,先生帮她报名了景观设计课程,希望她在异乡也能与自己喜欢的植物花卉打交道,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给了她更大的勇气和动力。
她参与过史丹利公园等地的志愿者工作。民众可以通过网上报名参与对黑莓、牵牛花等入侵生物的清理工作,志愿服务之余也会穿插进行观鸟等自然活动。她希望今后自己也可以组织发动类似的活动,让更多公众参与进来。
在加拿大期间,她发现好多植物都源自中国,心里就特别想回家寻找那些植物的“祖先”:“有些植物在温哥华公园随处可见,可在中国它们隐藏在深山,不为世人所知,这是很遗憾的事。”
在外打拼多年,徐灵芝一直关注家乡池州的信息,还在网站上帮池州的不少朋友解答了鸟类、植物类问题。“看到家乡这么多人热爱环保,又看到那么多植物不被大家认知,我很着急,想在家乡将自己所学反哺这片养育我的土地。”徐灵芝说。
陪同马敬能博士在十八索保护区与社区进行座谈时的合影
在家乡友人的劝说下,徐灵芝火速决定回到家乡,两周后就和爱人打包行囊,离开了繁华的上海滩,来到小城池州。
这个决定一度让他们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徐灵芝的家并不在池州城区,先生则是在国外生活多年、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这样的两个人凭着一腔热血来到安徽小城,满心以为自己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可以让他们在小城内大展拳脚,不想却被现实泼了一盆又一盆冷水。
除了之前鼓动他们回来的两个朋友,他们在池州城举目无亲,而那两位朋友也没能给他们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朋友让徐灵芝向政府申请环保项目、填报各种表单,她找遍了环保局、林业局等各种相关部门,却频频遭遇冷眼。好多人甚至把她当成骗子。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感到深深的绝望。
她一回来就忙着筹备池州秋浦自然生态保育中心,义务地做了许多环保志愿者工作——参加月亮湖护鸟行动,在科技馆当科普志愿者,带孩子到平天湖、仙寓山、齐山、霄坑等地认识植物、画植物图。整整一年多的时间里,她未领一分钱工资,却依然得不到太多人的理解与认可。直到2016年,安徽省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管理办公室为保护湿地寻找工作人员,找到了她,她终于获得了专业上的认可。
如今,她负责着GEF在安徽省六个项目点的湿地保护管理能力的提升,工作地点就在故乡的升金湖,日常工作涉及从省级到村级各个层面的部门负责人,也与UNDP、WWF及省内外高校保持着工作联络。
徐灵芝手绘
从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到一无所有地在四线小城打拼,一切从零开始,在这个不无痛苦和煎熬的过程中,她的爱人张晨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和支持着她。拥有国际英语教师资质的张晨还利用专业特长,为小城的孩子们播放并解读BBC出品的自然类纪录片,并根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设计讲解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英语课程,这对当地的孩子来说是相当新鲜难得的体验。
对家乡的爱让徐灵芝回到这里,而家人的爱让她有了继续前进的力量。在得到创绿家的资助后,她计划用几年时间,深入池州的郊野绿地,拍下原生植物的形态,自发地编著一本池州植物图谱。
GEF的工作给了她更大的视野和发挥空间,也让她更信仰专业的力量。之前,她作为民间人士默默地埋头苦干,时常感叹“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有限”,而在参与国际项目执行工作的过程中,她感觉这才是她真正想要发展的方向。
“我要提升我的专业能力,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带回来。”她不断地强调,希望学习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发达的公众科学,与国外机构建立联系,辐射国内更多像池州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让小城镇也可以拥有一流的专业人才与决策水平,让优质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好的认识与保护。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徐灵芝意识到,只有发动更多的当地民众参与进来,自己的梦想才能实现。
如何调动大家的热情呢?她决定先从升金湖周边开始,通过环境教育和社区共建,让更多的人亲近和了解脚下的土地。
虽然守着一个世界级的自然保护区,但许多普通民众对此的了解近乎为零。
在做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她有一次跟孩子们讲起“湿地”的概念。一个聪明的小姑娘立马说“湿地在杭州”,徐灵芝问为什么,她回答说“杭州有西溪湿地”。孩子们已经可以从书本上了解到湿地的概念,却不知湿地就遍布于他们生活的地区,从池塘到稻田,从溪流到湖泊地。
身为自然爱好者的徐灵芝本人,也是在2003年才头一回听说“中国鹤湖”升金湖的所在。到了2010年的春节期间,她忽然想要观鸟,于是爸爸开着摩托车,带着她行驶了30公里,来到了升金湖畔。
她这才见识了升金湖的庐山真面目。叶片田田的芡实、飘荡的水草还有翩翩起舞的白鹤,这样美好的场景就真实地发生在她的家乡,在喧嚣的人声之外恬静自守。
后来,她向很多同学说起升金湖,发现大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也毫不在乎。“环保和我有什么关系呢?”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徐灵芝会拿出全部的热情,告诉他们:“正是因为家乡有了这个湖,所以不会建工厂,不会有污染,所以我们的父母才能有颐养天年的地方。”
听到这里,一些人会开始有所触动,还会让徐灵芝带他们去升金湖观鸟。他们开始明白,那不仅仅是候鸟的栖息地,植物的乐园,还是万物生灵共有的河流与家园。
徐灵芝希望尽可能多地影响一些年轻人,让他们去贡献家乡。她想在本地的中小学开展更多的湿地和鸟类保护的宣教工作,并发动那些已经走进大学的孩子开展寒暑期的湿地体验活动,让他们能走进家乡的湿地。
“很多年轻人,从小学到大学,到最终离开家乡,故乡对他们来说很多时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对自己的家乡了解甚少。”徐灵芝希望改变这一现状。
环境教育的渗透力不止于年轻一代。一年多来,很多参加过活动的家长都是各个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或者公务员,而这些人员的父辈很多也曾是公务员。他们在年轻时并没有接触太多环境保护的理念,而在陪同自己的孩子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深入了解了湿地的知识和功能,也许生态保护的理念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融入到他们的工作中。
“我是这里的人,对升金湖有感情,我会尽我的努力为这里做事。”徐灵芝明白,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与乡情,给了她不计回报付出的巨大动力。
而对她的先生张晨来说,是对妻子深深的爱让他甘愿放弃国外多年的自在生活与大城市的繁华,来到这座陌生的小城,“妇唱夫随”。
在加拿大的鸟类保护区与沙丘鹤互动
还在加拿大时,有一回,因为看到了BC省的省鸟暗冠蓝鸦 (Steller’s Jay),觉得徐灵芝肯定喜欢,他不惜驱车一个多小时带着妻子寻找那一只鸟。
那是一种蓝色的美丽小鸟,生性大胆、好奇、聪明,不禁让人联想到徐灵芝的网名——青鸟,那象征着梦想与希望的精灵。
这不正像这对神奇侠侣的写照吗?他们远渡重洋,飞越万里,穿梭于东西方之间,往返于国际大都市与内陆小城镇,只因为向往着心中的绿色家园。
李蔚,第七季创绿家资助伙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先后在《第一财经日报》《瞭望东方周刊》担任记者,后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有限公司任编辑。2014年,李蔚创立自然教育机构萤火虫创绿坊,策划和组织自然教育活动;2016年,她和朋友一起创立自然教育信息服务机构自然萌,希望用共享经济的方式促进自然教育的行业发展,搭建自然教育行业的资源共享平台,打造相互服务、彼此监督的泛自然互助社群。
-The End-
一个前所未有的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
一群可能改变中国未来生态环境的公益人物
更多创绿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