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前一念光寿本觉,于此荐入

大安法师 东林法音 2022-11-23




非浊者,云有则不受一尘。非清者,云无则不舍一法。无背者,纵之则无所从去。无向者,迎之则无所从来。言即此灵明湛寂者,不可以清浊向背求也。举清浊向背,意该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



这段疏文,解释“非浊非清”(第三句)与“无背无向”(第四句)。

 

须知此自性理体,离四句,绝百非,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著便烧。是故若言其有,成增益谤;若言其无,成损减谤;若言亦有亦无,成相违谤;若言非有非无,成戏论谤。

 


非浊,即非有义,此自性,一切俱非,非心非空,非地水火风,非眼耳鼻舌身意,非色声香味触法,乃至非六度,非常乐我净,离一切法差别之相。是谓言有,乃不立一尘,何浊之有,是为真谛。

 

非清者,即非无义,今此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性具十法界依正庄严,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风,乃至即常乐我净,是谓言无,则不舍一法,何清之有,是为俗谛。



无背者,即无背舍义,若舍此秽土而有去所,方可谓之背舍。今则于念佛三昧中,或临终阿弥陀佛垂慈现前接引时,净业行人现量亲见,不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行树。西方净土不离当处,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虽欲欣趣,将去何所,故云无背。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性真常中,无有去来之相。念佛行人,不去而去。

 

无向者,即无迎向义。迎接而有,自来方所,始可谓之迎向。今则阿弥陀佛于自住三摩地中,无住无起,如是而来,若欲迎之,从何所迎,故云无向。所谓:“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性真常中,无有彼此之相。阿弥陀佛,无接而接。



证知,此灵明湛寂自性,本不定于即之有边,亦不定于非之空边。空有二边双遮,故曰离即离非。背向二边双照,故曰是即非即。双遮双照,即自性空不空之中道了义。今则如实空中,不可求之以清(无)浊(有),向(迎)背(纵)。

 

举清浊向背四种,意含善恶、圣凡、有无、生灭、增减、一异等对待法。以自性理体,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非众生分别妄心所能解。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诚如《楞严经》所云:


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

了无所得。


冀诸同仁,于现前一念光寿本觉,于此荐入。


——《弥陀疏钞》讲记010



生佛不二之法性寂体:万古如如 湛然常恒

灵明洞彻:圣凡均禀之法性真体照用

净土玄门之极则事:众生现前一念心性

《弥陀疏钞》大科分三 以顺净业信行愿故
誓与前缘一笔勾销 通达诸宗偏赞西方
高僧眼中的高僧 | 蕅益大师评莲池大师
高僧眼中的高僧 | 憨山大师评莲池大师
《弥陀疏钞》诞生的时空背景

莲宗百科 修净必读 |《弥陀疏钞》讲记连载开篇


责任编辑 @ 东林寺文宣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